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歌唱家伊娃-迈亚:“魏玛卡巴莱”的文学性之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3日18:34  外滩画报
歌唱家伊娃-迈亚:“魏玛卡巴莱”的文学性之美

伊娃-迈亚

歌唱家伊娃-迈亚:“魏玛卡巴莱”的文学性之美

伊娃-迈亚在演唱中

  卡巴莱音乐起初是一种在夜总会演出的歌厅式音乐剧,后来发展成表现政治、经济和民生的音乐形式,文学性极强,尤其是上世纪20 年代柏林的“魏玛卡巴莱”,许多歌都是由布莱希特、图霍夫斯基等德国文学大家作词。而年逾六旬的伊娃-迈亚,被公认为“魏玛卡巴莱”在当今的权威演绎者。

  文/ 蔡宸亦 唐正博(实习生)

  19世纪80年代,卡巴莱(Cabaret)音乐从法国的红磨坊起步,之后,这种起初在小酒馆、夜总会表演的歌厅式音乐剧逐渐遍地开花,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已广泛流行于德国及整个欧洲。根据曲目单上的介绍,这种融合了滑稽、歌舞和小品剧的音乐形式与上海也有着不解之缘,在张爱玲的笔下,卡巴莱曾在昔日十里洋场的数百家夜店同时上演,是摩登上海的缩影,而在王家卫的影片《2046》中,卡巴莱的妩媚也是缅怀老上海时不容错过的一道风景。

  11月底,德国著名卡巴莱歌唱家伊娃-迈亚(Eva Meier)来到贺绿汀音乐厅,在名为“爱与城——来自柏林的卡巴莱”的音乐会上,她与合作了7年之久的德国钢琴家保罗.茨碧斯(Paul Cibis)合作,在嬉笑怒骂之间唱了近30首歌。曲目中有源自影片《蓝天使》里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听歌))的代表作《再次坠入爱情》(Falling love again),也有专为法斯宾德电影创作音乐的皮尔-哈本(Peer Raben)的作品,更多则是由海涅、布莱希特、库尔特.图霍夫斯基等文学大家填词,库特-威尔、汉斯-艾斯勒等著名音乐家作曲的作品,这些诞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魏玛卡巴莱”歌曲,被称为“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空前绝后的“柏林20年代”

  伊娃-迈亚年逾六旬,被公认为“魏玛卡巴莱”在当今的权威演绎者。采访中,伊娃声音轻柔,嗓音听上去年仅花季。她介绍说,Cabaret 一词源于法语,本意是指“小酒馆”。凭借玫瑰人生(歌唱家伊娃-迈亚:“魏玛卡巴莱”的文学性之美)》一曲风靡欧洲、人称“小鸟歌后”的埃迪特.皮亚芙(Edith Piaf(听歌))曾在巴黎丽都夜总会夜夜表演的就是“法式卡巴莱”,不过它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香颂”;美国的爵士乐也几乎等同于“美式卡巴莱”。然而伊娃自豪地强调,当这种“酒馆音乐”传到德国时,孕育而生的“魏玛卡巴莱”却上升到了新的艺术高度——从1918年一战结束到1933年纳粹上台,“魏玛时期”的柏林聚集了众多剧作家、诗人和思想家,布莱希特、库尔特-图霍夫斯基等文豪与库特-威尔(Kurt Weill)、汉斯-艾斯勒(Hanns Eisler)、保罗-德绍(Paul Dessau)、弗里德里希.霍兰德尔(Friedrich Hollaender)等著名德国作曲家珠联璧合,创造出极富文学性的德式卡巴莱。在节目演出单上,伊娃当晚演唱的25首曲目的歌词,全都被逐行仔细地翻译成了英语诗歌,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文本在德式卡巴莱中的重要性。

  20世纪20年代,德国实行“魏玛民主”,政治上相当宽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者笔耕不缀。卡巴莱无需精心制作的布景、服装或特技效果,纯粹以面对面歌唱与观众交流,这种简单直接的载体,恰到好处地满足了政论家们的需要。在德国,卡巴莱迅速发展成以诗歌、散文、文学短剧或者以幽默讽刺见长的小品剧为文本的形式。在与汉斯-艾斯勒的合作中,布莱希特为他的黑色幽默和左翼政治观点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出口。如今,人们可以从他的歌词中直接感受到当时德国政治、经济、民生的一个个“切片”。

  只可惜,好景不长。随着希特勒上台,卡巴莱艺术家们不得不闭上了他们的嘴。多为犹太人的作曲家和作家不是被迫流亡他乡,就是从此销声匿迹。库特.威尔和保罗.德绍等作曲家都流亡到了法国,布莱希特则不得不远走丹麦。在德国,直至二战结束后,卡巴莱这种艺术形式才逐渐得到恢复。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德国数家电视台开始播放卡巴莱节目,给一大批卡巴莱表演艺术家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得卡巴莱在德国流传更加广泛。德国现有4大卡巴莱戏剧节,设立了近20项艺术奖。这种文学歌谣至今仍以强烈的政治性深得观众青睐,有些类似美国用笑话干预政治的晚间脱口秀节目。在德国,每年一度的“圣灰星期三”狂欢之日,既是卡巴莱艺术家进行政治讽刺的作秀之日,也是各政党向其政治对手“算账”的日子。

  “魏玛卡巴莱”唯一的诠释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诞生了一位影响20世纪音乐史的重要作曲家库特.威尔(Kurt Weill)。他融合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首创出一种独特的混合音乐厅、剧场、酒吧风格的音乐形式,成为“德国卡巴莱”之父。1928年,他与布莱希特合作的《三便士歌剧》(TheThree-penny Opera)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具有煽动性的歌曲风格,《马哈哥尼》(Mahagonny)、《幸福的结局》(HappyEnd)等歌曲兼具娱乐效果与嘲讽意味,既能吸引达官贵人,也能打动贩夫走卒。库特-威尔被认为是美国音乐剧的创始者,1935年移居美国后,他创作的音乐剧被认为奠定了百老汇音乐剧、爵士乐、美国流行音乐的未来,“Mack the Knife”等作品曾被无数爵士、民谣与流行歌手翻唱。如今,伊娃常被邀请到五大洲的各大艺术节展现“柏林20年代”的风采,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卡巴莱与如今风靡的美国舞台娱乐形式有着千丝万缕的亲缘关系。

  在卡巴莱艺术界,人们常将伊娃的音色与库特-威尔的妻子洛特-莱雅(Lotte Lenya)、德国歌舞剧皇后邬蒂-兰普(Ute Lemper)以及玛琳-黛德丽相提并论。然而,伊娃却表示,除了洛特-莱雅能唱早期卡巴莱音乐外,自己是唯一一个能原汁原味地唱出“柏林二十年代”风味的人。作为库特-威尔的妻子,洛特.莱雅当然是唱红那些歌曲的第一人,但她的主要身份是演员,曾在007系列电影中出演俄罗斯头号女间谍,唱歌不过是副业。邬蒂-兰普则太年轻(生于1963 年),擅长的是“老歌新唱”。至于玛琳-黛德丽,则从来没唱过库特-威尔的歌。在《蓝天使》里,她穿着内衣,露着大腿,以浓重口音和沙哑嗓音演唱弗里德里希.霍兰德尔创作的影片主题曲《再次坠入爱河》,成为风靡全球的性感女神,而霍兰德尔则成了当时重量级的电影配乐大师。

  伊娃表示, 包括偶尔唱唱卡巴莱的著名英国女歌手玛莉安-菲丝佛(Marianne Faithful)在内,如今全球能唱卡巴莱的女歌手总共只有5-10个,同样一首歌,不同演绎者的版本千差万别,这同个性和经历都有关。描写“柏林20年代”的那些歌需要用心和感情极其投入地歌唱,对年轻的歌手而言,没有很强的个性,很难掌控。

  30多年前,毕业于慕尼黑Otto-Falkenberg戏剧学校的伊娃,在米兰的皮可罗剧院以歌唱布莱希特的诗歌作为自己的首次登台演出。她表示,学习过表演和导演的经历,对演唱卡巴莱而言极为重要。卡巴莱就是“一人歌剧”,其中富有戏剧张力和情绪的辗转起伏,要在音调中表现激动、高兴或者哀伤,脸、声音、形体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都要足够强烈,因此表演的功力和演唱实力需要旗鼓相当,语言反而是次要的问题了。唱了30多年,伊娃称自己对于这门艺术仍满怀热情,“每次演唱都能令我兴奋,因为那既是一个与观众互动的过程,同时,故事背后的幻想总在吸引着我”。

  在音乐会上,伊娃也歌唱了年轻作曲家为其创作的歌曲。皮尔-哈本(PeerRaben)创作了法斯宾德所有电影作品的音乐,也曾为王家卫的《爱神——手》作曲。70年代以后,他继承了德国文学歌谣的传统,歌词则是诗人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Hans MagnusEnzensberger)、沃尔夫-万卓薛克(WolfWondratschek)以及法斯宾德的大作。遗憾的是,哈本在去年逝世,伊娃因此更希望多唱些他的歌。

  虽是“柏林20年代”的唯一诠释者,但伊娃并没有墨守陈规,反而积极地改革。一位听过其演唱的德国人评价说:“尽管她演出的风格不能说是典型的德国风格,但我喜欢她那种表现力。”而伊娃说:“我更喜欢的是歌词中渗透着的那种精神——艰苦的、悲惨的生活总会过去,生活是伟大的。”

  B=《外滩画报》E= 伊娃-迈亚(Eva Meier)

  B:你的音乐会为什么名为“爱与城”(Love and the City)?

  E:我想说,其实音乐会的名字翻译上是有一些误解的。我选曲的主题是想说,在大都市中,人们孤独、迷失、爱、梦想、恐惧、犯罪,闪烁不定,这是人类的命运,这也是其中一首诗歌的标题:《独自在大城市里》。但是他们说这样在中文中听上去不够好,翻译成“爱与城”可以这样解释:只要有了爱,城市中的一切都得以连接,或者解释为“城市中的爱”,也不错,可以包含很多寓意。

  B:布莱希特、库尔特-图霍夫斯基的诗都包含很多政治思考,这些歌如今在德国还流行吗?

  E:在“德国卡巴莱”歌唱的主题里,政治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布莱希特和图霍夫斯基都想借此探索马克思主义,所以他们思索经济问题,歌词里会唱到米和衣服。包括皮尔-哈本的歌里也有。我想,关于马克思的理论,你们中国人也还在讨论吧。

  B:希特勒上台后,卡巴莱艺术就被禁止了吗?

  E:哦,你知道这种唱反调的艺术不可能受到当局的欢迎,而且大多数音乐家都是犹太人,他们都逃到美国去了。音乐家比作家稍微“容易”一些,但也容易不到哪里去,只是他们的“语言”更抽象一些。但你知道,之后,他们为好莱坞的电影、电影音乐做了很大的贡献,斯波利安斯基(Mischa Spoliansky)去了英国,也在那里写了不少电影音乐。布莱希特后来想方设法,第一时间就从美国返回东德,因为对他来说,德语的文化背景是至关重要的,之后,他又写下许多不朽的诗作。

  B:那二战后,卡巴莱的发展势头如何?是否有很多新人重新开始创作歌曲?

  E:在我看来,真正延续着前人风格的只有皮尔.哈本一人,他是独一无二的,其他的卡巴莱艺术家全奔别的方向去了,是完全不同的风格。皮尔-哈本对我的影响很大,是我艺术风格的指导者。

  B:现在的德国,喜欢卡巴莱的年轻人多吗?

  E:哦,当然没有喜欢流行音乐的人多,但总有一群固定的观众,也有不少年轻人想去学习,很热衷于聆听。你知道,有的歌很浪漫,有的则很戏剧化,如果你一起欣赏它们,就像收到了一束有趣的花。

  B:卡巴莱最早是在小酒馆里演出,歌词的内容也很生活化,搬到舞台上,会不会产生与观众的距离感?

  E:卡巴莱是有不同的风格的,我个人比较喜欢在舞台上,更戏剧化、更精神性的沟通,我喜欢更为安静的氛围,观众更能投入到音乐中去,我的表演则更精微。

  B:你现在定居香港,是否正在进行关于卡巴莱的教育工作?

  E:目前还没有,但我在考虑未来会教一些学生。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8364;

更多关于 伊娃-迈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