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生于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并在校园里熏陶过的人都会知道“高晓松”这个名字。当年的一曲《同桌的你》,不知打动了多少多愁善感的莘莘学子,而且让不多愁的也善感起来;一首《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又在多少毕业前的散伙儿饭上引得大家痛哭流涕,而且事后仍然感慨万分。对很多人来说,那时的心情是最真的,那时的泪水是最值得回忆与感动的。
高晓松自己说:“我写的歌不是只属于某一个阶段,因为我写的东西比较浅,就是基本人性,我的能力就是描述得比较好。我一直说我有长有短,我短在内容,内容上没有大师风范,但我的形式感特别好。比如眼前就是一个杯子,但我就能把这个杯子写好。甭管是个什么东西,但我能把它写得好听。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
相关专题:音乐爱查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