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浪音乐独家对话香港三大乐评人:港乐不死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9日04:40  新浪音乐
新浪音乐独家对话香港三大乐评人:港乐不死

黄耀明被认为是香港音乐的良心

  香港乐评人分析香港乐坛现状

  编者按:2008年度香港乐坛四大颁奖礼尘埃落定,随着谢安琪(听歌)的异军突起,一直被认为已经走入死胡同的香港流行音乐又表现出了几分生气,并重新成为内地媒体的话题。“港乐是否正在复兴”也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话说回来,对于香港流行音乐最有发言权的还是当地的乐评人,新浪音乐有幸联系到三位在香港颇有名气的乐评人,他们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回答了新浪音乐对港乐现状和未来的一些问题。(耳东/采访并整理)

  嘉宾介绍:

  黄志华:乐评人、粤语歌学者,著有《香港词人词话》、《粤语流行曲40年》、《早期香港粤语流行曲 1950-1974》等著作,并曾为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撰写《香港中文歌发展史话》。

  冯礼慈:乐评人。于香港多份杂志、报章及网站撰写乐评。曾办纯音乐杂志《Top》及编《豁达音乐志向》,现于香港中文大学任客席讲师,讲香港流行音乐。并于《星岛日报》写专栏。

  陈锡海:乐评人,热爱音乐舆电影程度,可从家中那数以五位数字来计算的唱片及影碟中,可直接意会得到,然而热爱种类从来无界限!现正于数本男性及女性月刊及周刊,选写音乐及电影有关专栏! 

  1. 您如何看待当下的香港乐坛?内地有媒体认为香港音乐在复苏,您是否赞同?可否简单说说理由?

  黄志华:我觉得新世纪以来,香港本地的流行音乐市场一直低迷,而各大唱片公司则一直谋求生存之道。比如肯跨公司合作,推出许多复“黑”老歌唱片、杂锦唱片、词人作品集等等。当然,努力作不同曲风的尝试,寻找更多的表现不同的新人,以寻求生路,亦是必然的动作。但身在香港,不觉得这些动作对振兴香港流行音乐市场有大帮助。理由有两点,其一是不少香港人都认为这些年来推出的新歌都不好听的,意味全不合耳轨,所以他们宁听老歌;其二是现今的香港流行曲很少能“入屋”(即全家人可曾从不同的渠道接触得到而且喜闻乐听),只是入K或入iPod而已,这和七、八十年代大部份流行歌曲都能“入屋”很不同。再者,像乐评行家冯礼慈在某刊总结去年的香港乐坛,都认为是“市道死,作品都死”,显见,这不是笔者个人的感觉。要是内地媒体认为香港音乐在复苏,那可能是香港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又或是墙里开花墙外香。

  冯礼慈:香港乐坛从作品水准看,1998-2004回落;2005、2006、2007反弹回升,水准上乘;2008回落。我不知这算不算你心目中的复苏。总之,是1998-2004回落,2005、2006、2007反弹回升, 2008回落。目前难说理由,因为时间尚短,较长线趋势有待观察才能有定论。

  陈锡海:的确在复苏中,但仍不算四平八稳,其实先两年巳经开始出现了改朝换代的先兆,大多数纯偶像派巳经不得要领,甚至连再推出唱片的机会也没有!天王天后亦开始人人自危,而此时巳经有一群实力新人出现!  

  2. 如果您赞同“复苏论”,那幺您认为复苏的原因是什么?它的根本动力何在?

  黄志华:我并不感到香港流行音乐在复苏,但如上文所言,却感到唱片公司努力挣扎求存,愿意甚么都一试。这或许终于能逃出生天。

  冯礼慈:如果是复苏,那么在2005年开始已复苏。目前难说理由,因为时间尚短,较长线趋势有待观察才能有定论。整体经济起落可能是原因之一,不过,因为时间尚短,不足以下定论。

  陈锡海:可以复苏是因为唱片业变成夕阳工业,唱片不再随便可以不停推出,有能者得以继续可以留下作出贡献,另一方面旧人重回乐坛,和实力派新人CROSSOVER(跨界合作),只要有实力,新旧人出SHOW(演出)出唱片互励互惠! 

新浪音乐独家对话香港三大乐评人:港乐不死
卢巧音的专辑《天演论》是2005年港乐一大奇葩 

  3. 据您的观察,港乐的复兴是从哪一年开始的?有没有什么推动这种复兴的代表人物或代表唱片?

  黄志华:我赞同2005年确是香港粤语歌题材又开始转趋多元的转折点,在这一年之前,香港的流行歌普遍地还是像Twins(听歌)的脸蛋儿 ── 一脸稚气,而卢巧音(听歌)林一峰(听歌)林海峰(听歌),则是这转折点里的重要人物。

  冯礼慈:如果是复苏,港乐2005年开始已复苏。2005年香港超卓唱片有:卢巧音《天演论》、陈奕迅(听歌)《U87》、 Eugene Pao Project《Eugene Pao Project》、何韵诗(听歌)《梁祝下世传奇》、谢安琪《Kay One》、林海峰《三字头》、林一峰《你今日拯救咗地球未呀?》、Wilson Tsang 《little cold red》、杨千嬅(听歌)《Single》、Alok《29 Minutes from the End。跋》、阿慈《P.T.O.》、方大同(听歌)《Soul Boy》;2005年还有香港音乐剧:《雪狼湖》国语版、《梁祝下世传奇》、《白蛇青蛇》、《如果爱》。2005年值得关注的香港创作歌手有邓丽欣(新浪音乐独家对话香港三大乐评人:港乐不死 听歌 blog)、蔡汶家、叶宇澄(听歌)张继聪(听歌)、吴彤、冯颕琪、王菀之(听歌)、蔡汶家、侧田(听歌)贾立怡(听歌)、方大同等,创作乐队有 Pixel Toy、Soler(听歌)Bliss(听歌)等;2005年香港还有不少深奥、“歌以载道”得作品。例如卢巧音的《天演论》、陈奕迅的《U87》、何韵诗的《梁祝下世传奇》等,都是有深度而成熟作品。相比之下,在这方面台湾和内地乐坛的出品稍有不及,是另一出乎大众意料之外的情况。

  陈锡海:是这两、三年开始的,几位SINGER SONG WRITERS如方大同、张敬轩(听歌)、王苑之、张继聪等开始默默起革命!所有方大同的作品都富代表性,张继聪写给何韵诗的《木纹》亦很富代表性。

  4. 最近几年,港乐给大家最直观的印象就是歌曲唱人生讲道理的越来越多,这样的歌曲,放在以前,很多人会觉得听众不能接受,但是现在看起来,市场反应还不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听众为什么反而不再接受那些听起来比较容易接受的K歌?

  黄志华:香港乐坛早在1978年及其后的三数年,就非常盛行哲理歌的,近年唱人生讲道理的歌日多,是一次回潮罢了。只是,相隔近三十年才回潮,时间真是太久了。其实,哲理歌面对的听众层面颇广,从十五岁到五十岁都能在歌里找到共鸣。如果对香港乐坛历史认识稍深,是不会奇怪何以哲理歌在市场上能有不错反应,只奇怪何以哲理歌这么多年后才回潮。我相信,这新一浪的哲理歌潮,填词家林夕是颇积极的推动者。不过,哲理歌与K歌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像古巨基(听歌 blog)的名曲《爱得太迟》,就很K。在香港,卡拉OK是重要的宣传主打歌的渠道,以香港流行音乐市场目下的低迷,唱片界怎会轻言放弃这个渠道?

  冯礼慈:这不容易答,因为这说法将唱人生讲道理的歌与容易接受的K歌相对立了。事实上有不少唱人生讲道理的歌同是容易接受的K歌,容易接受的K歌不一定与唱人生讲道理无关。何况,港乐从来有不少“不是容易接受的K歌”而能够大为流行的(如Beyond(听歌)王菲(新浪音乐独家对话香港三大乐评人:港乐不死 听歌)、陈奕迅等的歌),向来都有。

  陈锡海:理由很简单,因为新一代乐迷巳经折折实实地分为两批,一批要漂亮偶像及易唱K歌,另一批要实力派歌曲,耐听而且言之有物,前者大多数是双十青年,后者年纪较长,学历较高,对生活有要求,只要认为值得,也习惯购买唱片!

  5. 谢安琪的《喜帖街》是去年香港乐坛最流行的歌曲之一,歌里的内容涉及到比较沉重的话题(利东街的改造),请您谈谈对于这首歌的看法。据我们了解,谢安琪在接受《明报》采访时曾经称自己就是要“歌以载道”,您如何看待她的这种想法?根据您的经验,这是个别现象,还是说现在香港乐坛已经有类似的共识?

  黄志华:个人对《喜帖街》所流露的消极心态甚抗拒,但这种心态似乎刚巧是香港人在金融风暴后所需要的:风光的日子还是放下、忘记也罢。谢安琪能够以“歌以载道”为目标当然是好事,值得鼓励。但从三十多年的香港流行音乐历史来看,凡欲“歌以载道”的歌者,往往都几乎是孤军作战的,当年的达明一派(听歌)或者是单飞的黄耀明(听歌)就是一例。所以,我觉得谢安琪也只会是个别现象。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8364;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