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娱乐讯 20日,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座无虚席,一场高质量的室内乐音乐会正在上演,主角则是欧洲著名的萨尔茨堡室内乐团。此行也是这支乐团第二次在中国内地演出。
这支以高境界高水准演奏莫扎特著称于世的室内乐团曾经在2006年莫扎特诞生250周年之际来过北京,她也是身为莫扎特和“指挥皇帝”卡拉扬故乡的萨尔茨堡为世界贡献出的仅有两支国际水准的乐团之一(另一支是莫扎特学院室内乐团)。本次再度来到北京,乐团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曲目为莫扎特D大调嬉游曲、海顿C大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勋伯格《十首华尔兹——为弦乐交响乐团而作》以及海顿c小调第52号交响曲。
曲目的安排经过精心策划,莫扎特无疑是乐团的招牌,2009年则是“交响乐之父”海顿逝世200周年,勋伯格则是第二维也纳乐派的鼻祖和先驱。以这台揉合第一与第二维也纳乐派最为杰出的作曲家的代表作品作为整台音乐会的曲目,不得不说是构思巧妙,用心良苦。听众们也从这两种相距约100年的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中听到了西方古典音乐承传的精髓,因此观众在每首乐曲之后都报以了热烈的掌声。最后乐团加演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莫扎特的交响曲第一乐章,留下了这个难忘夜晚最难忘的记忆。
虽然桂冠总监罗杰·诺灵顿爵士和艺术指导列奥尼达·科瓦科斯未能前来,但乐团首席,韩国裔的小提琴家娜塔莉·琪的表现自有迷人的魅力,她甚至使这个“老牌”乐团呈现出“返老还童”的面貌,诠释中洋溢着青春的激情和蓬勃向上的活力。
毫无疑问的是,莫扎特自然为萨尔茨堡室内乐团的拿手绝活。在这里听众们听到了血浓于水的来自家乡的亲音和原汁原味的“莫扎特之声”。虽然乐团在过去成立50多年来其风格随着历任指挥包括创始人鲍姆加特纳或者上任总监诺灵顿变化而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正是其典雅规整和轻灵悠扬的声音,而这也是演奏维也纳乐派音乐的最高典范。
在莫扎特D大调嬉游曲中,这种风格达到了极致。观众们听到了最有传统积淀且最富韵味的乐团。他们在一个没有喧嚣没有吵闹的环境里安静地欣赏乐师们的演奏,那轻盈优雅的曲调仿佛是从每一位乐手的心田自然流淌出来的。乐曲融合了交响曲色彩多变的特点,继承了巴洛克组曲中的舞曲传统,在创作过程中更注重技巧性和娱乐性,而这些特质也在演奏中呈现出来。
在海顿当地C大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中,娜塔莉·琪身兼小提琴独奏与领奏,以一种非常符合莫扎特时代的本真方式带领18位乐师,形如一人。勋伯格的《华尔兹》则是一首在国内非常难得上演的作品。这是在勋伯格创建十二音序列主义体系前1897年时的创作,比他创作于1899年的《升华之夜》还早了两年。萨尔茨堡室内乐团轻盈的演奏将这首小曲子的魅力展现无遗。音乐学理论通常认为流行风潮以后的维也纳圆舞曲才是最好的。乐团用事实说话,将现代派作曲大师的圆舞曲演奏得充满了舒伯特舞曲的风格,特别是兰德勒舞曲风格。观众们仿佛在沐浴一次奇异的音乐之旅,从莫扎特到他的老师海顿,再到勋伯格,也证明了现代音乐并非都是不悦耳的噪音。在这动人的时刻,爱乐者享受的是高贵的音乐,无论来自莫扎特还是海顿,还是曾经陌生的勋伯格。现场一位观众称赞:“太精致了,真是令人赏心悦目。”
在海顿c小调第52号交响曲中,乐团的演奏洋溢着精密的逻辑和简约均衡之美,乐团的整体效果无与伦比。特别是末乐章急板,在带有旋转舞步节奏的“无穷动”的横扫下,几乎将阴暗的调式一扫而光。最后一个乐章用c小调果断的节奏结束整部交响曲,萨尔茨堡室内乐团征服了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每一位听众,也为中国2009年纪念海顿逝世200周年系列活动开了一个近乎无可攀越的好头。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