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当今世界硕果仅存的老一代指挥大师,还差一个月就满80岁的伯纳德·海丁克昨天终于出现在上海大剧院。今明两晚,他将执棒享誉世界的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和马勒的《第六交响曲》等鸿篇巨制。
在昨天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老人在短短20分钟内让人提前领略了其大师风范。他略显疲惫,偶尔咳嗽,脸上则挂着微笑,举手投足间,颇能联想到其指挥台上的儒雅形象。
圈内众口皆碑
“我的语言不是英语、德语,也不是我的母语荷兰语。”熟练掌握多种语言的海丁克一开口便语出惊人,但随即便让人领略了他的睿智和幽默:“我的语言是音乐。有时候,我会以此为借口,让自己少说几句。让音乐来表达我的思想。”
几十年来,海丁克就是以这样一种“少说多做”的形象出现在乐坛。甚至在芝加哥交响乐团向其发出邀约,力邀其执掌乐团时,他也只愿接受首席指挥的职位,而坚决不做艺术总监,其目的便是为了避免牵扯过多音乐之外的事物。与同时代的指挥家相比,他的社会曝光率并不高,却在圈内有口皆碑。
1929年3月,海丁克生于荷兰。与一般学钢琴出身的指挥家不同,海丁克在阿姆斯特丹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在走上指挥台前,曾在荷兰广播交响乐团担任了两年小提琴手。这使他对乐队的层次感和音色更有把握。
1956年,年仅27岁的海丁克“临危受命”,顶替指挥大师朱里尼指挥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献演威尔第的《安魂曲》,结果大获成功。5年后,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聘其为新任首席指挥。蛰居三流乐团的海丁克,从此便成为这支世界顶级乐团的顶梁柱,直至1988年离任。
在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的27年里,海丁克大大扩充了乐团的曲目量,乐团赖以成名的“阿姆斯特丹之声”也得以“发扬光大”。以马勒全集、布鲁克纳全集、肖斯塔科维奇全集为代表的一批经典录音,就是在这一时期陆续诞生的。
离开阿姆斯特丹后,他又与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等多家乐团长期合作,直至3年前远隔重洋来到芝加哥交响乐团担任首席指挥。由于其成就突出,海丁克与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和女高音阿美琳一起,并称“荷兰乐坛三宝”。
几成马勒化身
海丁克的曲目涉猎十分广泛,尤其擅长布鲁克纳、马勒、理查·施特劳斯等后期浪漫派作曲家作品。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则属其对马勒音乐的诠释,令他几乎成为马勒的化身。以至于昨天的上海见面会上,大剧院艺术总监钱世锦在海丁克发言完毕后脱口而出“感谢马勒先生”。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得以进入马勒的世界。”10多年前,在纪录片《指挥马勒》中,海丁克曾这样回忆。一旦进入这个世界,他的热情便一发不可收拾:从1970年代起,他先后指挥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和柏林爱乐乐团录制了多部马勒交响曲,执棒芝加哥后的首个音乐季也以马勒作品为主打。2007年现场演奏的《第六交响曲》也引来乐迷热捧。“马勒音乐富于激情,这激情既关乎音乐,也关乎人性,丰富而独特。”海丁克说,“演奏这些交响乐,就如攀越高山。”而此次献演沪上的《第六交响曲》,则在马勒作品中独具个性。
在芝加哥最愉快
2006年,芝加哥交响乐团宣布77岁的海丁克出任首席指挥,轰动乐坛。两年多来的实践证明,海丁克的指挥延续了芝加哥交响乐团的传统和活力。“索尔蒂给乐团带来了标志性的铜管和立体感,巴伦博伊姆带来了横向的细腻线条,海丁克则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使乐团达到完美的平衡。”乐团的华裔中提琴副首席张立国这样评价。
而对海丁克而言,在其音乐生涯的暮年仍能焕发青春,也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愉快:“我已有一把年纪,指挥了许多乐团,可以说在芝加哥的几年是人生最愉快的。”海丁克说。就在说这番话之前,海丁克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录制的肖斯塔科维奇《第四交响曲》唱片,刚刚荣获了本年度格莱美最佳管弦乐队大奖,为海丁克此番率芝加哥交响乐团来沪,增添了一抹亮色。本报实习生 朱珉迕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