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2009年的“全英音乐奖”,再拿来与刚刚结束的“格莱美”来比较,感觉就像是水火不容的两个死对头,你说好的我都否定,你没肯定的我都给扶正。“酷玩”(Coldplay)在“格莱美”上风光无限,回到英国却在“全英音乐奖”上一败涂地;达菲(Duffy)在“格莱美”上输给Adele,回到英国却横扫三项大奖,更是踩着“酷玩”拿走了年度大奖“年度最佳专辑”。表面上看似是某个歌手和乐队的得意与失意,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全英音乐奖”与“格莱美”性质的不同。
先说定位。“格莱美”作为一个国际大奖,权威性和包容性一直是他们所标榜的,既要赢得主流大众又要获得专业人士的认可,所以“格莱美”不好做,搞不好就会两头得罪;而“全英音乐奖”却没有这样的烦恼,作为一个地区性的奖项,局限性是必须的,奖项大多旨在鼓励本土歌手,那些国际类的颁奖甚至都可以说是鸡肋。既然是鼓励本土乐手,就要看谁比谁更“英国”。也许在英国人眼里“酷玩”已经不再是一支英国乐队,而是整个世界的宠儿,他们在英国的地位也许还不入老帅哥团体Take That,而像达菲、Girls Aloud之辈才是“全英音乐奖”乐意培养的,他们会骄傲地向世界宣布,你看,这是“英国制造”。
再说评判标准,“格莱美”做权威,搞纯音乐,他们可以把“年度专辑”发给销量还不到3万张的《River: The Joni Letters》(Herbie Hancock),还理直气壮地告诉你他们看重的是音乐本身;而以乐评人、记者以及电台主持人组成的1000名成员评选团,他们的标准是流行大众,因此销量说明一切,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今年达菲能一路高歌猛进,因为她的处女专辑《Rockferry》是2008年英国最赚钱的专辑,而“酷玩”的《Viva La Vida Or Death And All His Friends》只排在第五位。
最后说受众。“格莱美”有一帮老评委,也有一批老看客,“格莱美”的书生气和老生气很重,他们不是流行的风向标,而是传统和经典的卫道士,“酷玩”的《Viva La Vida Or Death And All His Friends》是“格莱美”喜欢的那类,音乐精致,歌曲内涵深刻。选择“酷玩”会告诉你什么叫经典的音乐,“格莱美”的初衷为的是让你去欣赏音乐;“全英音乐奖”的评委们天天接触的就是流行音乐,他们知道最时尚的音乐是什么样,“全英音乐奖”的观众是一批批的年轻人,他们才是流行的风向标,选择达菲会告诉你什么叫流行的音乐,“全英音乐奖”的初衷是让你去买唱片。
综合以上几点就不难得出为何24岁的达菲能所向披靡,而30岁的克里斯-马丁的乐队节节受阻了,达菲比“酷玩”更英国,更年轻,更贴近青年歌迷,选达菲一方面是提拔年轻歌手,另一方面是反映大众的要求,从而进一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虽说“全英音乐奖”和“格莱美”有诸多不同,但有一点是不谋而合的,那就是传统唱片工业的维护,“全英音乐奖”的上层是Sony唱片,“格莱美”的组织是美国唱片艺术与科学学会,两者都以保护传统唱片工业为己任,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在两个颁奖礼上“电台司令”(Radiohead)都被无情谋杀。(赵南坊/文)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