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30年前,现在的好歌越来越少。”在昨天举行的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全国总决赛新闻发布会上,曾创作《烛光里的妈妈》《思念》《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的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忧心忡忡地说了上述这番话。谷建芬为何有这样的担心?这位年过七旬的音乐家有何建议?发布会后,本报记者专访了谷建芬。
今不如昔 好歌太少
前不久,谷建芬参加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多场音乐会、颁奖晚会,“那个年代的好歌,300首都能挑出来,但选现在的就难了。”谷建芬觉得,现在的好歌太少了,“一个歌手要成名,是离不开优秀音乐作品的。”她说,现在有良好的创作平台和环境,却鲜见好的歌曲。“很多优秀歌手都感叹没好歌唱。有些歌手我看着脸熟,却想不起他唱过什么歌。归根结底,他们缺少来自民间、大众的优秀作品,缺少能印在老百姓心里的作品。”
歌手值钱 歌不值钱
是什么在阻碍优秀作品的出现?谷建芬认为,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音乐著作权的保护观念太薄弱。“现在有个误区,歌手值钱,歌不值钱,音乐不值钱。这种观念格杀了中国音乐的发展。”在前不久的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活动晚会上,词曲作者们只领回一大堆奖杯奖状,而歌手们领到的是10万到30万元不等的出场费,“难道我们的这些作品分文不值?”
谷建芬说,现在很多中国作曲家都有不少“抽屉作品”,因为他们没钱去录,这也是近年来好歌越来越少的一个原因。北京奥运会征集歌曲时,谷建芬也拿出新作,但被告知要录出来才能参选,她无奈撤回了参选作品,“录一首歌至少要三四万元,演员、乐队、录音棚,这些地方都要花钱。尽管我们是穷作者,录歌还是不能凑合,撤回来算了。”谷建芬说,很多作者都表达过一个看法,如果著作权问题不解决,音乐家们只能靠多写商业化的作品养家糊口,无法把精力放在创作自己想写的优秀作品上。
国外做法 触动很大
谷建芬还记得,法国音乐著作权协会1986年给她寄了张单子,说她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被一位法国歌唱家在欧洲、拉丁美洲多个国家演唱并出版,所以给她寄来了版权费,还把在哪些国家演唱和出版都列了一个清单。这对她有了很大的触动。后来,日本一个四重唱组合唱了《歌声与微笑》,他们原以为这是中国民间歌谣,“他们来中国唱了以后,我委托律师交涉,结果他们把出了多少唱片,怎么使用过这首歌算了一下,连补偿带赔偿付给了我版权费。”国外著作权保护意识让谷建芬感到些许欣慰,也更坚定了她要为我国词曲作者大声疾呼版权保护的决心。
广电播歌 一首1.5元
谷建芬说,使用音乐作品频率最高的是广播电台和电视。现在依据《著作权法》针对“广播权”的解读,使用可以不经许可,但是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经过长期协商,曾有这样的建议——电视台、广播电台播出这些音乐作品要付使用费,每分钟3角钱,“1首歌差不多5分钟,给1.5元,难道我们的音乐那么廉价?”谷建芬叹了口气,这个建议没有被接受。“在日本,每分钟的播出费折合人民币是965元,欧洲则是150元左右,后来,我们提出的建议是60元,目前还在讨论。”
在谷建芬看来,这是对音乐作品所创造的市场价值的一种肯定,尤其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这种收入是市场决定的,从法律上讲,这就是保护音乐作者的著作权。现在,谷建芬的主要创作精力投入到为孩子们写歌,两年里,她创作了近50首新学堂歌,她说自己的晚年想给孩子们多写歌。 驻京记者 王瑜明(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