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易芝娜 摄影/魏辉
唐彪也出“发烧唱片”了。20多年前,他就是首批翻唱港台流行歌曲的歌手,堪称“老牌唱将”,但自上世纪90年代转唱“新民歌”后,已鲜少发个人专辑,近日却推出一张翻唱老歌专辑,跻身当下最流行的“发烧歌手”之列。
这张取名为《知音》的专辑,唱的全是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为流传的影视主题曲,唐彪选择和圈中以“发烧”和“品质保证”闻名的雨果唱片合作,但求做出“传世精品”。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他解释自己“发烧”的原因是“终于等到了最合适的时机与制作伙伴”。
曾“烧”得遗憾
唐彪当年是“万千星辉耀中华”全国十大最受欢迎歌手之一,他与女歌手安李成为“中国乐坛第三代男女合唱组”,一起唱红《在雨中》、《明天会更好》等许多流行歌曲。今天他再次决定翻唱,部分原因是他不满意当年对这些歌曲的演绎。
羊城晚报:“发烧唱片”在广东流行甚久,为何现在才开始尝试?
唐彪:我20岁出头时,已经在做这样(录翻唱发烧唱片)的事了。我记得录《在雨中》时,连一张正版港产专辑都很难买到,我是偷偷收听香港商业电台,用录音机录下来,才学会唱这首歌的。很遗憾当年太年轻,很多表达没有把握好,以致现在我都不敢再听当年的作品。应该说《知音》是我的新起点。
羊城晚报:很多翻唱在前,你如何把握自己的特色?
唐彪:中国歌曲很多都以旋律取胜,以情动人,这就是我的优势。我学过科班美声,唱过流行和民族,我从不区分唱法,但求情感表现生动。台湾歌手费玉清的成功之处也在于他的感染力强,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结合得很好。
羊城晚报:这些年除了《酒祝中华》、《中国锣鼓》等,你的原创作品少了,你觉得歌迷会怎样看待你再次翻唱?
唐彪:一个好的歌唱演员不是为了“唱红一首歌”,最重要是做个有艺德的人,才能被歌迷喜爱。我没有压力,我早已被大家接受———20年前我已见识过为了在演唱会后见我一面,守足一晚不肯离开的疯狂歌迷,今年2月我在星海演出,仍然听到热烈掌声,需要我连续5次谢幕才作罢。新风格、新作品对年轻一代歌者有要求,但我的歌迷需要的是成熟和水平,这张专辑能做到这一点。更何况我也在准备原创新专辑,已收集20多首歌了。
羊城晚报:新专辑为何没有了安李的声音?
唐彪:我跟安李从1983年一直合作至今,3月8日还在星海音乐厅一起参加一场三八妇女节的演出。这次是我个人与雨果的合作,并不代表我跟她的搭档结束。
再“烧”遇机缘
唐彪拒绝过不少唱片公司录“发烧唱片”的邀请,认为“发烧”市场已做得有些滥,却没能挡住雨果唱片的诱惑,甚至自满于这张新专辑中充满新意、更艺术化的编曲和全部现场人声与真乐器的配乐。他认为把好作品带到海外才是他“发烧”的真正理由。
羊城晚报:为何选择了雨果唱片?
唐彪:机缘来自前两年,我担任了歌唱家黄红英音乐会嘉宾,又跟她合作录了一张《红英与唐彪》的专辑,因而认识了雨果唱片的易有伍。我一直很欣赏“雨果出品”,一是我相信雨果的品质保证,二是我看中雨果发行渠道中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我再次翻唱的目的,正是想整理出流传甚广的中国作品,代表广东、代表中国,走向世界,弘扬中国民族文化。
羊城晚报:选择翻唱影视作品是否别有用意?
唐彪:这13首影视作品都是我自己选的。一来我喜欢这些旋律优美、富有感染力的歌曲,能较好地发挥我可塑性强、擅长抒情的声音特质;二来我打算做成一个系列,以后我会每年出一张,这次是影视歌曲,下次还会有艺术歌曲、民族歌曲等。
羊城晚报:唱了近30年,你如何保持“常青”状态?
唐彪:当年的全国“十大”歌手好像只剩我一人还在唱了。我也想过退出,但我真的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歌唱艺术,我不需要辉煌,有观众的支持就已很光荣。所以我一丝不苟地对待每次演出,我坚持15年带头下乡义务演出,常常是站在泥泞里、迎着大风雨演唱,但为了歌迷我心甘情愿。我甚至在外形上也严格要求自己,舍得花钱置装,我知道自己每次登台,都代表着广东,代表着中国人,我要对得起歌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