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北京记者 韩莹
在草莓音乐节举办前三个星期,摩登天空企划宣传部经理丁太升每天就忙着应付各种索票电话。那个时候,其实他连宣传文案都还没来得及写。这是草莓的第一届,大家的热情让摩登天空有点始料未及。
事实上在这一个月里,音乐市场刚刚经历了一次多年来未见的高潮。仅北京一地就有草莓、民谣、RUN FUN三大音乐节,此外在镇江、成都、重庆都举办了音乐节。接下来“西湖现代音乐节”也马上就要在杭州开幕。
为什么各地都在做音乐节?到底是什么让那么多人对音乐节如此执着?本报记者昨日专访了几位音乐节的幕后推手。
凭兴趣吧!做音乐节让我有成就感。说白了还有一点虚荣心,对自己的一生有个交代。最关键就是观众一直在推着我们走。大家一起推着走,坚持走。音乐节首先还是一种文化,然后才是一种产业文化,更应该要做文化品牌,是一种精神使命,迷笛在很多年轻人心中是圣地。
——迷笛音乐节创始人张帆
这么多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坚持自己喜欢的事情,从来没有改变过我们的想法。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而我们最后总会成为理想主义的收获者,而不是牺牲者。
——草莓、摩登两大音乐节的创办者沈黎晖
这是特别有价值的一件事情,对杭州,也是对每一个热爱音乐的人。让这个城市与流行和时尚更近,与世界更近,让人与人之间恢复一种带有韵律的关系,没有比音乐节更合适的了。
——西湖现代音乐节创办人朱建
关键词·现场
只要有青年的地方就有土壤
这是荷尔蒙决定的
今年刚刚亮相的草莓音乐节,打出的口号是“春天、浪漫、爱”。摩登天空老板沈黎晖从2007年开始就对音乐节上瘾,连做两年,“现场是音乐未来的一个方向,音乐节这几年才刚刚形成一个雏形”。既然在市区的海淀公园能做成时髦、摇滚的摩登天空音乐节,何不在郊外也搞一个?“草莓”由此而来。
“玩法不一样,草莓音乐节更休闲、舒适、自然、迷幻,和平、爱的感觉,比较乌托邦,草地比较休闲,有缓坡,音乐不能太激烈。而摩登音乐节更城市、时髦、摇滚,气质不一样。”果不其然,三天的演出,让四万多姑娘小伙充分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愉悦。两个1979年出生的女孩为了钟爱的老狼最后一天跑去赶场,结果大受刺激,“到处都是85后美女,个个还都那么漂亮!我们怎么办?!”她们的苦笑也说出了一个事实:音乐节绝对是城市流行的风向标。
相比之下,迷笛音乐节是中国音乐节中的老大,今年已经是十周年,五一期间从北京移师江苏镇江举办。这只是一个江南小城,迷笛音乐学校校长张帆起初以为,一场能有5000来人就不错了。结果出发前半个月,网上已经有超级详细的镇江攻略,连在哪里吃一碗面都有热心网友列出几十家面店详细地址。等到了镇江,张帆完全被年轻人的热情给淹没了,一场来了一万多人,观众一刻不停,跟艺术家互动,“气氛比北京都要好,那里的年轻人太渴望这样的现场演出了。以前说摇滚乐不能过长江,可是这趟下江南,我发觉,全中国只要有青年的地方,就有土壤,这是荷尔蒙决定的。人类需要互动,音乐节现场大家得到宣泄,完全自由平等。”
“杭州·西湖现代音乐节”是中国最美的音乐节现场,就在西湖边。都市快报副总编辑朱建说:“把它放在西湖边,是想制造一个最独特的现场。湖光山色的美景,心醉神迷的美声,以及每一个参与其中的超炫青春。这几乎是美的集合。我们的野心很大,那就是让人在现场体验到足够多的东西。”
关键词·多元
要有对不同音乐的理解和包容
这是个体现眼力的事情
张帆去年去澳大利亚参加了The Big Day Out(BDO)音乐节,是巡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年度音乐节,1992年始于悉尼。2003年已发展到七个或八个城市的舞台来支持当代流行摇滚乐、电子乐、国际主流演出,以及本土演出。这让张帆很受启发,也看到了迷笛未来的发展方向。“迷笛还是坚持露天摇滚,不会加入流行乐。十一我们会在另外一个重要的城市办,按照在路上的精神,走起来。其实各地都有这样的需求,迷笛要做成巡回音乐节,同一个品牌,固定班底,在全国做成连续性的。”
“西湖现代音乐节已经是第二届了,与去年相比,我们唯一的变化就是更坚定。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活力非凡。迷笛音乐节有句宣传语非常好:没有去过MIDI的青春是有缺失的。有人问,做音乐节有什么前途,我想说的是,一切与青春有关,与美好,与带有生命印迹的体验相关的事,都大有前途。”朱建说。
每年都要去国外看音乐节的沈黎晖,认为这是个“体现主办方眼力”的事情。不管是在英国还是在日本,大量的现场演出让他很受启发。“大家会爱上音乐节,是因为有更多的时间看不同的音乐,很多元的体验。主办方要有对不同音乐的理解和包容,非常微妙。”
关键词·经营
票价是青年人月收入的十分之一
这是责任和义务
几乎所有的音乐节,都在票价上坚持平民化。张帆说国外音乐节的票价,是一个青年人月收入的十分之一,“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都看得起。音乐节就是给最广泛年轻人看的。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正因如此,他在赞助上有些执拗,有时候不得不对商家说不。“国内有些品牌为了商业而商业,会弄得你很尴尬很无奈,如果有能力,还是应该坚持你的原则。”
沈黎晖在商业上有更大野心。他承认音乐节目前在中国还是培育阶段,但现在不能光凭“高兴”做事了,经营能力也是音乐节发展的基础。“现在需要理性来支撑理想,两者做很好的结合。票房应该成为主要的核心,赞助有很重要的上升空间,现在不能着急,都是相辅相成的。”
关键词·杭州
如果我们不是原创者
也可以做推动者
在中国流行文化的构成里,杭州始终不是一个出色的制造者。流行音乐也是如此。但是否有另外一种方式,让杭州跟流行文化形成一种互动关系,进入到里面去?
“杭州不是流行文化的原创者,但可以是一个基地,一个起某种推动作用的地方。换句话说,就是成为事件的制造者。”朱建觉得抱怨是没有用的,大家生活在这个城市,这本身就意味着责任,未来是一点点做出来的,“这是一个开始,音乐节的出现可能会使这个城市变得更流行,更时尚。而文化的多元才是一个城市是否国际化的特征。”
就在今年,三天的迷笛音乐节,为镇江市创下了7个第一,其中包括:这个城市第一次有那么多外国人;第一次一场演出有那么多观众;第一次在全国依托文化品牌做了城市营销……镇江市政府乐了,力邀迷笛明年再去。
已经从草莓和摩登中尝到甜头的沈黎晖,暂时紧盯北京市场,因为那里无论是艺人资源、媒体还是观众,都比较成熟。但是他心里还惦记着中国其他城市。“大家才刚刚知道音乐节是怎么回事儿,年轻人那么多,市场潜力太大了。中国一年可以容纳50个音乐节。”说到接下来的打算,他有些兴奋,“目前阶段其他城市还在策划,也没有完全确定,这肯定是我们的方向,和当地的合作伙伴一起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