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诞生时,曲作者何占豪26岁、陈钢24岁,还都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鲜为人知的是,《梁祝》从最初定稿到现在,连一个音符都没有改动过。
1958年初秋,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一年级小提琴专业的学生组建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他们当时选择的创作题材有三个——全民皆兵、大炼钢铁、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音调基础上创作。陈钢坦陈,第三个题材其实是凑数用的。不过,让他与何占豪意想不到的是,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孟波最终选择了《梁祝》。
“现在,很多人提到我时,都加了个名头‘著名作曲家’。但很少有人知道,我在创作《梁祝》时,根本不懂作曲。”何占豪1958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系。在此之前,他是浙江省越剧团的二胡演奏员。“由于我不会作曲,当时的曲子基本上就是根据越剧的旋律哼唱出来的。”
陈钢负责《梁祝》整个曲子的配器,利用西洋古典音乐的曲式结构、和声配器方法完成了这一伟大作品。有意思的是,写出《梁祝》、《苗岭的早晨》、《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王昭君》等优秀小提琴作品的陈钢竟然不会拉小提琴,甚至连拉空弦都不会。“不是我对小提琴情有独钟,是小提琴缠着我不放。”
俞丽拿是《梁祝》的第一位演奏者。当年,她18岁,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
1959年5月27日,《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演。当最后一个醉人的旋律停止后,观众陷入沉默,紧接着是如雷掌声。谢幕,掌声没停;继续谢幕,掌声还在。俞丽拿只好返场又拉了一遍曲子。这是她这一辈子唯一一次演出中完整地拉两遍《梁祝》。“当时走下舞台后,我和陈钢都哭了。”
“当年首演《梁祝》时,我还是学生,青春懵懂;现在我快70岁了,多的是生活阅历,这种通过生活的磨砺得到的人生体验有益于对乐曲的理解,也会贯通到手法技巧之中。”俞丽拿很期待与北京观众见面,她提笔书写道:《梁祝》50年了,我还活着,还在舞台上,真好!
关于《梁祝》,陈钢还透露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当年周恩来总理非常喜欢《梁祝》,到国外出访时也会带着这部作品去。有一次,总理感觉这部作品时间有点长,让俞丽拿转告作者能不能改短点,俞丽拿却一直都没跟陈钢说。“总理的记忆力很好,第二次听的时候感觉出并没有改,但总理很开明,说就这样吧,尊重作者的意见。是俞丽拿保护了《梁祝》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