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清/文
还记得2006年的中秋之夜,我应邀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太和邀月——故宫中秋音乐会”。中秋之夜的故宫,华灯初上,乐声阵阵,九龙壁前的红地毯上各界名流纷至沓来,宁寿门前广场上高朋满座。晚会进行到中间,明月被乌云遮挡,天空中隐隐传来雷声,好像要下雨了。这时节目刚好快轮到我要上台演奏《梁祝》的环节。我一边焦急地等待上场,一边在心里担心生怕这把价值600万美金的“瓜奈里”名琴被雨淋湿,旁边的一位朋友却打趣道:“你的《梁祝》可不要把老天拉哭了啊!”随着主持人介绍“《梁祝》的最佳演绎者吕思清”,在观众的掌声中我和钢琴家盛原走上台去,手起弓落,当《梁祝》那段优美而熟悉的凄美旋律在古老的故宫中响起,天空中开始落下淅淅沥沥的雨。此时有人赶快为我打起了雨伞,而沉浸在音乐中的我已对这一切全然不知,更加投入而满怀激情地演奏,“英台抗婚”的激烈、“楼台相会”的缠绵、“哭灵投坟”的悲绝、“梁祝化蝶”的凄美.....。随着我的琴声细述,雨下得越来越大,而我只是忘情而投入地演奏着。当最后一个音符在弓弦之间飘然散去的时候,我的耳边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原来所有人都被这雨中的《梁祝》深深感动了,站在雨中静静地聆听着。演出结束不久,风停雨住,云开雾散,一轮浑圆皎洁的明月重又出现在天空。我想我永远都会记住2006年这个不平常的中秋之夜。
《梁祝》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取材于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很小的时候,我就听父亲讲起过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从前有个女子叫祝英台,她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与一个叫梁山伯的青年成为同学,二人因情投意合,结为兄弟,同食同卧整整三年,梁山伯却没发现祝英台是个女子。同馆读书的时光里,祝英台暗暗爱上了梁山伯。二人离别的时候,梁山伯一路相送,直到十八里亭分手。祝英台与梁山伯约好,两个月后在自己家里相见。祝英台走后,梁山伯从师母那里知道了祝英台是个女子,才明白送别路上英台的一路暗示,原来是暗许芳心。几个月后,梁山伯兴冲冲地赶到祝家,却发现祝家已将英台许给马家。梁山伯自恨来迟,回家后一病不起,死后埋于安乐村路口。第二年祝英台出嫁时,路过梁山伯的坟冢,忽然狂风四起,彩轿不能前行。祝英台下轿后,看到山伯坟忽然裂开,心知梁山伯在想念自己,便一跃而入,众人拉她的衣裙却没拉住,随后从坟墓里飞出两只美丽的蝴蝶。人们都说这一对蝴蝶就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化身。
《梁祝》就是根据这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创作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是何占豪与陈钢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1959年 5月27日,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的《梁祝》于上海首演,并获得乐界一致好评。《梁祝》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梁祝》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全曲时长28分钟,前5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二人快乐的同窗时光,接着十八相送;从11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也是11分钟。最后一段则是化蝶,可以说是整曲再现部。
我从1988年开始演奏《梁祝》,至今已有21个年头了,是我演奏得最多的曲子之一。记得第一次拿起《梁祝》的谱子是在我刚刚获得意大利帕格尼尼大奖之后。谱子早在1978年,父亲就抄好了,那时他是借来曲作者何占豪、陈钢的原谱抄的。父亲当时的想法就是喜欢这支曲子,也希望帮助更多喜欢这支曲子的音乐家们解决找不到谱子的困难。谁知10年之后,被他自己的儿子派上了用场。于是,父亲把谱子重新封订了一份寄给了我。这份谱子我至今仍保留着,天蓝的封皮虽然已变成了陈旧的灰蓝,但仍能看到父亲那隽秀的笔迹,除曲名和作者名之外,上面还有父亲给我的留言:“重新封订寄思清子用,望你将它演奏出神话般的传奇……”虽短短几个字,但我知道这是父亲对儿子最大的期望。21年来,我已在中国及国际音乐会上演奏这首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三百余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这支曲子的内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把握,以一种更深更大的气魄和更宽阔的视野,演绎这段凄婉悲壮、美轮美奂的爱情故事。
《梁祝》是中国小提琴曲中的精品,也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国音乐创作水平的名曲。我是从中国走向世界的音乐家,所以《梁祝》好像成了我的固定节目,每次演出都会拉这个曲目。从某种意义上讲,《梁祝》现在跟我已合二为一。《梁祝》的作曲家何占豪、陈钢都是我十分尊敬的老师,我和他们接触过多次,从小就有机会向他们请教,所以我对这支曲子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把握。
另外,我也找来俞丽拿、盛中国等前辈们演奏的《梁祝》版本来听,从中学到不少东西。为把这支曲子拉好,进一步挖掘作品的内涵,我在速度、力度、段落的处理上加强了对比,使作品的感染力更强。小提琴是外来的艺术形式,用它来演奏中国的作品,不可避免地要作一些探索。演奏《梁祝》时,我在表现语句和滑音处理上努力贴近中国民族的风格,但是又不简单地模仿二胡的演奏。在弓法的处理上,我会努力使它更符合于小提琴的特点,为的是更能让世界小提琴家所喜爱接受。在演奏个性上,我绝不取中庸之态,而是喜欢把大悲大喜推到极致,并在速度、力度和段落的处理上加强了对比,使我的演奏能达到觉悟处细腻、委婉;激情处坚决、有力。在“抗婚投坟”一段的表演中,我特地加快了演奏速度,以急促的弦音让音乐达到高潮。
我已拉过《梁祝》几百遍,但每次的感觉都会不一样。可以这样说,在这几百遍中,没有两遍是完全重复的,很多地方听起来都会不一样。这倒不是我故意而为,而是因为每次演奏,总会有一些临时的、转瞬即逝的灵感在里面。我认为,小提琴演奏更重要的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中,让演奏打动人心。音乐要通过表演感染别人,这是一个公认的准则。有的观众可能从没听过古典音乐,或者不懂古典音乐,但如果听了后说:原来古典音乐也这么好听啊!这一句话就足够了。但要获得这样一句评价,音乐家要付出很多,比如对音乐结构的剖析、音乐起伏的设计,还包括每一次演出时灵感的即兴抒发。正因如此,即使演奏同一支曲子,也不会有两次表演是完全一样的。
在海外的演出中,我也多次演奏过《梁祝》。因为我是中国人,因此有责任把我们中国音乐家的风采展示给世界各地的观众,更有责任把这首由中国人创作出来的曲子介绍给更多的人们。在这样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音乐已走向融合。世界好像越来越小,大家渴望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了解在不同环境下产生的人文精神。而我作为一个演奏家心里一直都有这样一个愿望:让不同国家的观众了解中国音乐和中国音乐家,让中国观众了解世界不同国家的音乐。
“钟鼓乐心、琴瑟养性”。古人认为:美好适中的音乐能使人健康、完善,慰藉人们的心灵。静下心想一想,音乐其实无处不在,整个世界就是一篇乐章,而我愿意成为这篇乐章中一个小小的音符,充当好这个“健康、完善”的音符,这世间的乐章就将会演奏得更加和谐美好。
从何占豪、陈刚老师把它推出来算起,《梁祝》问世已50个春秋了。与她的诞生相关的人一个个老去,《梁祝》却依然年轻。《梁祝》是美丽的,又是孤独的,仔细想想,它是与演奏者的心情联系在一起的,她那如泣如诉的美妙旋律已超越了作品本身,成为民族的遗产。在我们中国,其实还是有很多像《梁祝》这样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以发掘。我还是希望有更多更好的中国小提琴作品出现,让我可以演奏。对一个国家的音乐水平来讲,仅有一个《梁祝》也是不够的,它需要很多很多的优秀作品、很多很多杰出的音乐家。
我觉得音乐是人类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它可以是你快乐时的宣泄、孤独时的倾诉,是属于心灵世界里的天籁之音。我的职业是小提琴演奏家,虽然平时接触最多的是古典音乐,但绝不排斥和拒绝其他的音乐,也一直致力于对音乐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创新。今后我也会在这方面作一些尝试,不一定是古典与流行音乐的结合,可能是古典音乐与民间音乐、民俗音乐的结合,不同形式的音乐结合在一起会有不同的感受,包括一些音乐行为跟自然环境的结合,最重要的东西是它能不能表达人类深处的情感、能不能打动人。
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名小提琴演奏家,我非常愿意作这样的尝试。
《梁祝》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奇葩,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恐怕很难有人写出这样经典的作品。我却在心里希望自己也跟一些很有创意的中国优秀的作曲家们一起去挖掘创作新的作品;并能在某一天,站在国际的舞台上,用手中的琴演绎这些来自中国的世界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