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策划:“大话金曲奖”之金曲奖的“潜规则”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0日00:35  新浪音乐
策划:“大话金曲奖”之金曲奖的“潜规则”

  :每一个颁奖礼都有自己的潜规则,金曲奖也不例外。当然,有一些颁奖礼的“潜规则”真的就是“潜规则”,而这里所说的“潜规则”其实说的是“规律”,是事后诸葛。本来,音乐欣赏是很主观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可是,当音乐变成颁奖,主观评判必然要求形成客观标准。正应了那句名言说的,世上原本没有“潜规则”,奖颁多了自然就有了。今天是新浪音乐“大话金曲奖”系列策划第四天,今天我们要来大话的内容就是“金曲奖的潜规则”。耳东/策划

  大话金曲奖之四:金曲奖的“潜规则”

策划:“大话金曲奖”之金曲奖的“潜规则”
陶喆

  1。新人一定要懂创作

  众所周知,金曲奖是一个强调音乐性大于市场性的颁奖,所以在历届得到最佳新人奖杯的新一辈歌手们,会创作一定是比专辑大卖更容易得奖的,不然为什么当年像是蔡依林潘玮柏萧亚轩徐怀钰这样的强势新人都没有出现在新人的提名名单中呢?所以会创作至少能让你赢在起跑线上,从萧贺硕、黄建为、林宇中,到飞儿乐团林俊杰,再到孙燕姿陶喆,你一定要会创作,或者至少会像孔令奇、许慧欣林晓培那样写几首词在专辑中,总之,除了专辑演唱者是你之外,评委还会更希望能从专辑创作名单中看到你的名字。所以不出意外的话,今年的新人依然会在会创作的王若琳、萧闳仁和卢广仲三人之中产生,而不会是人气更具优势的星光三人。

  相关证据:

  陶喆:第九届金曲奖(1998年)最佳新人

  孔令奇:第十三届金曲奖(2002年)最佳新人

  林俊杰:第十五届金曲奖(2004年)最佳新人

  F.I.R.:飞儿乐团:第十六届金曲奖(2005年)最佳新人

  林宇中:第十七届金曲奖(2006年)最佳新人

  黄健为:第十八届金曲奖(2007年)最佳新人

  萧贺硕:第十九届金曲奖(2008年)最佳新人

策划:“大话金曲奖”之金曲奖的“潜规则”
王力宏

  2. 歌王成名要“趁早”

  在早年金曲奖还会限制参赛歌手的地域和国家的时期,男女歌手的竞争不算激烈,到了政策改变之后,更多台湾省以外的歌手报名金曲奖,使得歌王歌后的争夺格外好看。所以男歌手要称王一定要趁早,很多人都是在第一次或者第二次入围的时候就成了歌王,张学友、陈建年、王力宏、阿弟仔、黄立行李玖哲他们都是在第一次入围就已经命中的人,而陈奕迅曹格也是在第二次入围就摘冠的代表。当然像伍思凯庾澄庆这样入围N次才被轮奖轮到头上的人是特例,他们比较耐熬,也有比他们更耐熬的周杰伦、陶喆、林志炫,但是这三位今后恐怕想要得奖的几率微乎其微,因为他们都不再年轻了。

  相关证据:

  王力宏:1999年第10届金曲奖最佳国语男歌手,最年轻歌王,23岁

  阿弟仔:2001年第12届金曲奖歌王, 25岁

  李玖哲:2007年第18届金曲奖歌王,27岁

  陈奕迅:2003年第14届金曲奖歌王,29岁

  曹格:2008年第19届金曲奖歌王,29岁

  黄立行:2005年第16届金曲奖歌王,30岁

策划:“大话金曲奖”之金曲奖的“潜规则”
杨乃文
策划:“大话金曲奖”之金曲奖的“潜规则”
《Silence》

  3. 歌后的条件是“专辑”

  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历届得到歌后的各位女歌手总是伴随着还有最佳专辑的入围,否则基本就等于要和最佳国语女歌手的奖项说拜拜了。从早年的张清芳、顺子、杨乃文、到后来的那英王菲张惠妹,再到近些年的孙燕姿、蔡健雅、蔡依林,都是在当届同时入围了最佳专辑奖项的歌后,所以才会比其他同时入围者更多出一分竞争实力,所以最佳女歌手的奖项不仅是考验入围者本身的演唱水准,同时也要考验的是她们背后专辑团队的合作结果。发现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梁静茹总是会铩羽而归了,而且照此情况来看,本届梁静茹依然胜算不大,有且只有陈珊妮具备歌后的条件。

  相关证据:

  杨乃文:2000年第11届金曲奖歌后,专辑《Silence》入围当年最佳流行音乐演唱专辑 试听策划:“大话金曲奖”之金曲奖的“潜规则”

  那英:2001年第12届金曲奖歌后,专辑《心酸的浪漫》入围当年最佳流行音乐演唱专辑 试听策划:“大话金曲奖”之金曲奖的“潜规则”

  张惠妹:2002年第13届金曲奖歌后,专辑《真实》入围当年最佳流行音乐演唱专辑 试听策划:“大话金曲奖”之金曲奖的“潜规则”

  王菲:2004年第15届金曲奖歌后,专辑《将爱》入围当年最佳流行音乐演唱专辑 试听策划:“大话金曲奖”之金曲奖的“潜规则”

  孙燕姿:2005年第16届金曲奖歌后,专辑《Stefanie》入围当年最佳流行音乐演唱专辑 试听策划:“大话金曲奖”之金曲奖的“潜规则”

  蔡健雅:2006年第17届金曲奖歌后,专辑《双栖动物》入围当年最佳国语流行音乐演唱专辑 试听策划:“大话金曲奖”之金曲奖的“潜规则”

  蔡依林:2007年第18届金曲奖歌后,专辑《舞娘》入围当年最佳国语专辑 试听策划:“大话金曲奖”之金曲奖的“潜规则”

  蔡健雅:2008年第19届金曲奖歌后,专辑《Goodbye & Hello》入围当年最佳国语专辑 试听策划:“大话金曲奖”之金曲奖的“潜规则”

策划:“大话金曲奖”之金曲奖的“潜规则”
《范特西》周杰伦

  4. 最佳专辑制作人求人不如求己

  每一届最佳专辑制作人奖的颁发,其所受关注程度远不及男女歌手和最佳专辑的颁发来的多,但是诸多的创作歌手还是把这个奖项看成是和自己“生命一样重要”(王力宏原话)。而通常最佳专辑制作人的提名都是和最佳专辑提名一一对应的,这就像是电影颁奖礼上最佳导演的提名总是对应被提名的最佳影片。创作歌手其实并不在乎演唱奖项的颁发,他们显然更在乎创作奖和制作奖的结果。于是我们看到王力宏两次拿下制作人奖项都要比他两次得最佳国语男歌手更加情绪高涨;我们也看到陶喆两次拿制作人奖时难以掩饰的开心和激动;不难明白为什么钟成虎得奖陈绮贞会那般泣不成声;第14届周杰伦在制作人方面败给刘劭希的时候当即面对媒体镜头问道:谁是刘劭希?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通常得到最佳制作人的也都是专辑的演唱者自己,从早一些时候的蔡振南,到最近我们很熟悉的周杰伦、陈珊妮、蔡健雅、Tizzy Bac,他们在专辑制作方面遵循原则就是:求人不如求己。而结果是,自己操刀制作专辑的他们得到了金曲奖在制作人方面的肯定。

  相关证据:

  陶喆:1998年第9届金曲奖凭专辑《David Tao》获最佳专辑制作人奖,同年获得最佳新人奖

  王力宏:1999年第10届金曲奖《公转自转》获最佳专辑制作人奖,同年获最佳国语男歌手 试听策划:“大话金曲奖”之金曲奖的“潜规则”

  陶喆:2000年第11届金曲奖凭《I’m OK》获最佳专辑制作人奖,同年入围最佳国语男歌手

  周杰伦:2002年第13届金曲奖《范特西》获最佳专辑制作人奖,并获最佳专辑,同年入围最佳国语男歌手

  王力宏:2004年第15届金曲奖《不可思议》获最佳专辑制作人奖,同年入围最佳国语男歌手;试听策划:“大话金曲奖”之金曲奖的“潜规则”

  陈珊妮:2005年第16届金曲奖《后来,我们都哭了》获最佳专辑制作人奖,并获最佳专辑,同年入围最佳国语女歌手

  蔡健雅:2008年第19届金曲奖《Goodbye & Hello》获最佳专辑制作人,并获最佳国语女歌手,同年入围最佳国语专辑 试听策划:“大话金曲奖”之金曲奖的“潜规则”

策划:“大话金曲奖”之金曲奖的“潜规则”
范晓萱《我要我们在一起》

  5。最佳专辑两手都要硬

  最佳演唱专辑的奖项在早年的金曲奖上还是个偏重演唱和创作的奖项设置,到了近些年来,评审显然更注重的是专辑的整体性以及在主流和非主流市场之间的平衡结果。近十年来得到最佳专辑的莫文蔚、MC Hot Dog、陶喆、陈珊妮、陈奕迅、周杰伦、伍佰范晓萱,他们的获奖专辑都是在有着统一音乐概念的基础上,既不失音乐性、有明显的个人音乐标识,又总有一些比较叫的响的主打歌撑场,就连《Wake Up》这样的说唱专辑也有一首全民传唱的《我爱台妹》流传,这样一来就很好的调和了主流市场和非主流音乐之间的不协调,专辑的整体性听起来条理格外分明。对比张惠妹、孙燕姿、蔡依林她们数次入围而不得的最佳专辑,显然比这些得奖专辑欠缺了一份整体的协调性。

  相关证据:

  范晓萱:2000年第11届金曲奖《我要我们在一起》获最佳专辑,主打歌《我要我们在一起》广为传唱;试听策划:“大话金曲奖”之金曲奖的“潜规则”

  周杰伦:2002年第13届金曲奖《范特西》获最佳专辑,每首歌都流传至今

  陈奕迅:2003年第14届金曲奖《Special Thanks to…》获最佳专辑,其中收录有大热单曲《你的背包》、《谢谢侬》、《想哭》等等 试听策划:“大话金曲奖”之金曲奖的“潜规则”

  陶喆:2006年第17届金曲奖《太平盛世》获最佳专辑,《就是爱你》、《爱我还是他》、《Susan说》至今仍被传唱 试听策划:“大话金曲奖”之金曲奖的“潜规则”

  MC Hot Dog:2007年第18届金曲奖《Wake Up》获最佳专辑,《我爱台妹》成为KTV大热曲目 试听策划:“大话金曲奖”之金曲奖的“潜规则”

  对于金曲奖潜规则,如果你也有自己的看法,请点此发表意见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金曲奖 潜规则 的新闻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