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滚石》深入调查:Beatles解散纯属意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5日18:31  新浪娱乐
《滚石》深入调查:Beatles解散纯属意外

1969年1月,Beatles在苹果大楼天台的最后一次公开演出

《滚石》深入调查:Beatles解散纯属意外

1969年8月22日,乔治-哈里森、保罗-麦卡特尼、约翰-列侬、林戈-斯塔尔在列侬和大野洋子的家中,这是最后一? onkeypress=

《滚石》深入调查:Beatles解散纯属意外

吉尔莫的Beatles笔记

  新浪娱乐讯  北京时间8月25日消息,本期美国《滚石》杂志以“Beatles为何解散”作为封面故事,该杂志知名作家米卡尔-吉尔莫(Mikal Gilmore)花了一年多时间,对Beatles的解散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调查,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Beatles解散纯属意外。吉尔莫提出,离开乐队只是约翰-列侬的一种策略,他打算藉此来控制保罗-麦卡特尼,最终却无意导致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Beatles解散经过回溯

  1969年1月,Beatles开始为专辑《Let It Be》(原名《Get Back》)的制作过程拍摄纪录片。自从前任经理布赖恩-爱普斯坦1967年去世后,乐队在应付商业事务时力不从心,便决定物色一名财务顾问。列侬看上了艾伦-克莱恩,麦卡特尼心目中的人选却另有他人,分歧由此产生。不断的争论开始了,音响工程师格林-琼斯(Glyn Johns)回忆:“我想,‘天啊,我一直等待这一时刻的到来,这帮家伙要解散了。’”当时乔治-哈里森邀请键盘手比利-普雷斯顿(Billy Preston)加入,因为有外人在能让Beatles表现得好一些。普雷斯顿说:“(当时的情况)对他们提出了挑战,他们已经完全失去了工作的乐趣。”1月30日,Beatles在苹果公司(由Beatles创建)大楼的屋顶进行了最后一场公开演出,他们表演的第一首和最后一首歌都是《Get Back》。这场演出最后被作为纪录片《Let It Be》的结尾。

  同年夏天,他们开始录制最后一张专辑《Abbey Road》。8月20日录完了歌曲《I Want You (She's So Heavy)》,这是乐队四名成员最后一次同时待在录音室里。9月20日,列侬向队友们提出要离开Beatles,但是同意暂时不会将此事公开,直到大量法律事务解决。他们的最后一首新歌是哈里森的《I Me Mine》,次年1月3日录制,收录在《Let It Be》中,当时列侬正在丹麦。谈到宣布离队时的情形,列侬在1970年底接受《滚石》采访时说:“保罗说着Beatles要做的这样那样的事,我对他说的每件事都说‘不不不’。于是我该说点什么的时刻到了。当然,保罗说,‘你是什么意思?’我说……‘我的意思是乐队结束了,我要走了。’”麦卡特尼在1986年《滚石》的访问中也回忆了此事,他描述道:“约翰看着我的眼睛说,‘我认为你疯疯癫癫的。事实上我不想告诉你……但是我要离开乐队了。’他接着说敞开胸怀的感觉相当不错,这有点像他和前妻提出离婚时候的样子,那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对他来说是很好,但我们的感受可不怎么样。”

  1970年3月,克莱恩把《Get Back》的带子交给美国制作人菲尔-斯派克特(Phil Spector),请他完成《Let It Be》的最后工作。斯派克特的处理大大违背了麦卡特尼的初衷。他尤其不满斯派特克在《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中加了50名艺人。麦卡特尼想阻止斯派克特版本的发行,却无能为力,这成为了他离开乐队的原因之一。4月10日,麦卡特尼公开宣布离队。一周以后他发行了首张个人专辑《麦卡特尼》。这张专辑的预售版本中附了麦卡特尼的一份声明,解释他离开乐队的情况以其对于未来的期望。麦卡特尼知道这样做会让列侬以为自己是在为新专辑造势,他在1986年的访问中说:“在某种程度上,我是。所以一切看起来相当怪异,并造成了一些裂缝。”列侬在1970年的访问中曾说:“(麦卡特尼)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合作了,六个月以后他就带着那个劳什子出现了。我是个傻瓜,没有做保罗所做的事,借此来卖专辑。”

  1970年5月8日,斯派克特制作的《Let It Be》发行,5月20日同名纪录片发行。12月31日,麦卡特尼就Beatles解散之事向法院上诉,漫长的法律纠纷直到1975年才结束。列侬对于纪录片《Let It Be》并不满意,他在1970年的访问中说:“我看到它就难过。那是保罗为自己拍摄的电影,这正是Beatles解散的主要原因之一。摄影机的任务是展示保罗而不是其他任何人。最过分的是,剪辑师把保罗塑造成上帝,我们只是环绕在周围。洋子和我的一些镜头被剪掉了,不是因为别的,就因为人们倾向于英格伯-汉普汀克(Englebert Humperdinck,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作曲家,也是六、七年代一位流行歌手的艺名)。这让我作呕……保罗觉得自己像个家长,而我们都得感激他让Beatles继续存在。但是当你客观的回头看时,(就会发现)他这么做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列侬的言论让麦卡特尼非常反感,他在1974年接受《滚石》采访时说:“我坐下来钻研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句子。‘他真的为我想过吗?’此时我想……‘是我。我是。那就是我喜欢的。他吃定了我,我就是一堆垃圾。’”

  很多Beatles的歌迷认为,是大野洋子和列侬的婚姻导致了乐队关系的破裂。列侬也曾指出乐队成员中没有一个人接受过大野洋子,“他们侮辱她,一直这样。他们甚至以为我看不出来。就算(把他们的侮辱)写下来,人们也会把我或者她看作是偏执狂。……我们生活在自己的梦想里。他们是白痴,认为是洋子分裂了Beatles。”麦卡特尼也承认,“也许我们应该对洋子好一些。我经常觉得喜欢她是不明智的,因为我们相处的不太好。”但是在更多人看来,是麦克特尼直接导致了Beatles的解体,这自然令他感到不快。尽管如此,他还是表现得很大度,“约翰在公开场合做出的许多非难都有些野蛮……我们的矛盾太深,以致他无理的怨恨是不可避免的。他有那样的感受很可怜,但是底线是我们爱着对方。”他在1974年的访问中说:“我试着像约翰那样体会那种怨恨,‘噢,Beatles……垃圾’……但是真不是那样。我认为这很好,所以我愿意冷静下来,恢复到先前的好状态,承认这是件好事,并且以某种方式继续下去。”但是当提到重组问题时,麦克特尼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说:“我不认为这种事会发生。”列侬将Beatles的解散解释为梦想的终结。他在1970年的访问中说:“我们制造的东西非常美好……我们让它非常非常棒。但是你知道,我们背板了它。甚至在我们进行英国剧院巡演之前,音乐就死了……Beatles是最后的事情,因为我不再相信神话。Beatles是另一个神话,我不相信它。梦想终结了。”

  米卡尔-吉尔莫:《Beatles为何解散》

  当我步入成年人的行列时,正赶上Beatles的时代,我一直对此深怀感激。Beatles不仅让我们享受了音乐的乐趣,还让我们体会了团队的力量。这支团队意味着新的理想,新的观点,新的乐趣、艺术、忧患和政治力量。在我看来,Beatles是推动60年代青年文化发展最浪漫、最戏剧化的民主楷模之一。他们本身就是一个民主团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即使产生矛盾,他们也会用兄弟般的情感,在追求共同梦想的道路上达成共识。

  但是在现实中,民主总是柔弱而短暂的。Beatles也证明了民主的这个特性,我们在他们的最后时光共同见证了它的作用。由于Beatles太强大太重要了,所以当他们解散时,尽管存在着矛盾、冲突、痛苦,以及种种愚蠢的行为,他们都不需要做出任何解释。当60年代的团体理想和民主追求被其他东西所取代时,Beatles也成为了其中的一件牺牲品。对此他们也有所认识,毕竟他们深信,爱是个体和社会实现自我救赎的手段。当他们分别时,破碎的不仅是他们的关系,也是彼此的心。这一点在过去通过很多途径都能观察到。一个团队的楷模就这样结束了,就像他们所处的分裂的时代一样,这难免会带来阵阵忧伤。

  Beatles为什么解散和如何解散一直都很神秘,这个问题总是被敌意和贪婪包围着。约翰-列侬把乐队的结束称为“离异”,但这仅仅是他对自己离开的评价。(显然,列侬并非恰当离开别人的榜样,你可以看看他是如何离开自己第一任妻子辛西娅的。)到底发生了什么?我开始相信,那是一些和离异不同,并且更加糟糕的事。一年多以前,我就开始从65篇文章和1440页的笔记中研究这个事件。在各种历史学家、批评家、传记作者、音乐学者、社会学家和新闻工作者的文章里,无疑都会指出是谁造成了解体,谁有罪,谁只是无能为力的。事实上,他们都是好人,没有坏蛋。人人都会犯错,他们当然也会有严重的失误。

  我的研究不可避免也要得出某种结论,但是这个结论有些让我吃惊:Beatles解散纯属意外,它本是约翰-列侬的一个策略,结果却导致了严重的失误。

  人们一直以为Beatles是在1969年9月解散的,当时列侬告诉他的队友、妻子大野洋子、经理艾伦-克莱恩,自己决定离开。在那个时候,专辑《Abbey Road》创下了乐队有史以来最成功的销售纪录。数月以后,保罗-麦科特尼也宣布离队,和列侬不同的是,他是公开宣布的。尽管在乐队解散过程中有很多关键事件,但是保罗的举动也许是最具有决定性的。他比任何人都更爱Beatles。当然,他对约翰的爱也比约翰对他的要深。正是因为保罗的足智多谋和顽强毅力,才使得Beatles在乐队功臣、经理布莱恩-爱普斯坦去世后,还能继续团结并且获得成功。虽然列侬被公认为是Beatles真正的天才(这一点不容争辩:他创作了乐队大部分的杰作,直到他们事业的最后两年,也是他创作了专辑里最优秀的歌),但是这样说也无可厚非:没有麦卡特尼,Beatles就不可能在历史上如此特别和持久。另外,和列侬不一样,麦卡特尼知道,Beatles四人的独立事业永远无法超越合作时的成功。所以对保罗-麦卡特尼,Beatles中唯一一个不会因为意气用事而离队的人来说,离开就意味着结束。他没有玩弄自己对Beatles的爱,也不想对自己的痛苦不敬。

  麦卡特尼被迫陷入一种困境,这种困境约翰-列侬、乔治-哈里森和艾伦-克莱恩都不可能遇到。至少其中的两个人本应该爱保罗就像保罗爱他们那样,但是他们把自己的所见视为保罗的专制,并产生了恨意。了解列侬和哈里森想法的人晓得,他们认为麦卡特尼并非Beatles的功臣。他们提供的唯一论点就是,自从爱普斯坦死后,他们就没有期待要继续。当时他们所做的一切最终成就了Beatles的伟大,只是在那种情形下,任何远瞻都是不可能的。

  这个策略实际上是个多重策略。哈里森和列侬都很聪明,他们明白希望和友谊的重要性。但是他们也可以成为忘恩负义的小气鬼。他们两个在早些时候就不喜欢乐队有那么多歌迷,列侬1970年接受《滚石》采访时说:“该死的杂种们,把我们都榨干了。”在乐队最后的日子里,他们都因为收入过高而饱受纠缠。

  在我发现的所有事实中,最令人不安的是两件事。列侬和哈里森(尤其是列侬)从1968年就开始破坏Beatles,直到乐队最终解散。我相信二人都曾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懊悔,因为我不认为列侬和哈里森(仍然尤其是列侬)真的想让Beatles结束,尽管他们当时可能不知道。我想他们只是打算改变乐队中的权力分配,让Beatles的合作形式更加随意。他们就是想支配麦卡特尼。但是他们玩得有点过分,1969年对麦卡特尼的做法不太体面,1970年初更是不可原谅。

  随后的结果是戏剧性的。虽然我们在这篇文章中没有过多篇幅进行深入探讨,但已经说得够明白了。当保罗宣布离开时,列侬很愤怒很受伤。尽管他对外宣称认为乐队可以重新开始,但是心里明白已经无法弥补了。在随后的采访和歌曲中,他和麦卡特尼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交锋。

  当麦卡特尼就乐队解散事务向法院上诉时,另外三名成员在法律文件中声称没有理由解散乐队,没有真正的冲突来阻止他们继续共事。约翰-列侬、乔治-哈里森和林戈-斯塔尔认为,这些只是法律和财务上的问题。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件特别的事情,那个他们选择的管理者,会计和经理艾伦-克莱恩,让他们失望了。他们得感谢麦卡特尼,也许正是因为他的法律行动挽救了Beatles的财产。但是他们从来没有为1970年的做法向麦卡特尼道歉。有些伤可以在时间中痊愈,有些损失却是永远的。在生命的最后,列侬说:“我的离别不像我喜欢的那样好。我为这个不好的感觉而遗憾。”

  我意识到把Beatles解散的过程揭露出来并不是一件好事。他们的音乐显然盖过了这场灾难,而且永远会。虽然列侬和麦卡特尼在乐队的最后几年一直没能达成共识,但是他们一起制作音乐,甚至包括他们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一种合作。这一点在后来经常被忽视。

  无论合不合适我都要说,从来没有哪篇文章像这篇一样,让我深深着迷和感动。Beatles的结束让人不解,但它同样是卓越的。无论他们之间有什么问题,尽管他们在最后一两年相互猜疑,Beatles一直知道如何通过音乐来沟通,再没有人能够像他们那样心心相印。他们长期的合作伙伴、制作人乔治-马丁这样描述最后一张专辑《Abbey Road》的工作情形:“当四个人一起出现在一间屋子里时,那种风采难以形容。他们的音乐比过去更棒。”

  这种风采超越了空间的限制,迷倒了世界。它是历史上的一股重要力量,它让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成为可能,什么都不能将它破坏。我将永远对生活在Beatles年代心存感激。

  Beatles解散过程和原因参考文献摘要

  据知情人士透露,当录制《White Album》时,“保罗在录制《Revolution #9》时向约翰发难,指责他破坏Beatles。场面非常可怕,列侬根本没有回应。”(Bob Spitz,《The Beatles》)

  1968年夏天,保罗-麦卡特尼可能曾在夜间惊醒,为发生在Beatles身上的事情而感到害怕。(Ian McDonald,《Revolution in the Head》)

  约翰-列侬也许会醒来,想:“我为什么这么做?毫无意义。”(Tony Bramwell,《Magical Mystery Tour》)

  保罗-麦卡特尼对《White Album》的录制精益求精是造成紧张的主要原因。尤其对林戈-斯塔尔来说。作为回应,他罢工了两周。(Walter Everett,《The Beatles as Musicians: Revolver to Anthology》)

  保罗给人的印象是,其他人的贡献都不重要。列侬:“我们在他的歌上花了好几个小时,然后仓促完成我们的(歌)。”(David Quantick,《The Making of the Beatles' the White Album》)

  在录制《Get Back》时,保罗-麦卡特尼对乔治-哈里森说:“Beatles一直是具有创造性的团结的集体。”乔治对保罗说:“找其他人合作吧。”……乔治-哈里森对每个人说:“我们要完蛋了。”约翰-列侬被乔治的话激怒了,“解散的时候到了。谁来管孩子们?”(Doug Sulpy和Ray Schweighardt,《Get Back: The Unauthorized of the Beatles' Let It Be Disaster,》)

  Beatles1968年的收入是7万8千英镑。……谣传在审讯的最后阶段,约翰-列侬曾向麦卡特尼的窗户扔了一块砖。(Albert Goldman,《The Lives of John Lennon》)

  当艾伦-克莱恩来了以后,德里克-泰勒(Derek Taylor,Beatles的媒体代理)说:“苹果公司最共同的情感?担忧。”(Philip Norman,《Shout! The Beatles in Their Generation》)

  约翰在退出以后一直有意为将来的合作敞开大门,但是他憎恨保罗的离开。(Mark Hertsgaard,《A Day in the Life》)

  约翰-列侬的个人事业在Beatles解散以前就已经开始了。(Tim Riley,《Tell Me Why》)

  列侬指责保罗现在和Beatles制作的都是“奶奶音乐”。(Philip Norman,《John Lennon: The Life》)他也告诉保罗:“你有更多的时间来制作你的歌,是因为你像它一样工作。”(Barry Miles,《Many Years From Now》)

  除了保罗之外,Beatles的每个成员都在个人事业中找到了乐趣。(Walter Everett,《The Beatles as Musicians: Revolver to Anthology》)

  艾伦-克莱恩相信,是自己从破产的困境中挽救了Beatles。(Richard DiLello,《The Longest Cocktail Party》)

  奈特-维斯(Nat Weiss),Beatles的一位律师朋友说:“艾伦-克莱恩用Beatles赚钱,却不能让他们团结。反之,他造成了Beatles时代的终结。”……约翰-列侬谈论为什么保罗-麦卡特尼应该留在苹果公司:“我共同拥有这里,我们都必须生活在这里。”……艾伦-克莱恩评价麦卡特尼:“保罗的自我过于膨胀,无法容忍任何音乐伙伴。”(Peter McCabe和Robert D. Schonfeld,《Apple to the Core: The Unmaking of the Beatles》)

  保罗-麦卡特尼:“人人都认为我是一个侵略者,但我只是想离开。”(Philip Norman,《ohn Lennon: The Life》)

  80年代,约翰-列侬谈到重组的可能性,“永远真是太漫长的一段时间。”(Mark Hertsgaard,《A Day in the Life》)

  Linden/文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