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的历史已经两千多年,而其发源地,就是今天的陕西,古历史上一直称古筝为秦筝。如果说,周望的父亲周延甲先生,是建国后失传已久的陕西秦筝流派的创建者,那么,周望则是秦派筝最早的传播者和开拓者。她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古筝艺术,深得秦筝真传,兼收南北各派所长,并大力介绍陕西筝乐。1979年由中国唱片社首录《秦桑曲》,为陕西流派的发展和振兴奠定了基础。由父亲创作的《秦桑曲》、《姜女泪》、《百花引》、《绣金匾》、《凄凉曲》等曲目几乎都是由周望后来在北京不断演出、传播,最终使陕西流派得以发扬光大。除天赋因素外,融中西音乐文化之精髓,集古筝各流派之所长,是周望艺术表现力如此丰富的重要原因。
本报记者程雪超
陕西秦筝
欢音苦音形成对比,感染力强
广州日报:您认为陕西筝派有哪些特点?您在演奏过程中做了哪些新的尝试和探索?
周望:陕西筝派的特点,首先是它突出的欢音和苦音调式音阶在旋法上所形成的独特风格和地方韵味,以及配合左手大指按弦和右手大指快速弹奏托劈、双托、双劈大力度的技术特点。
另一个是在表现委婉抒情、缠绵悱恻的很细腻的情感时,要有连贯的歌唱性和抒情性,而左手大指和二三四指交替按弦是表现这方面的关键。
广州日报:陕西筝派网罗了和众多民乐粉丝,其魅力在哪里?
周望:陕西筝派之所以被大家喜欢,更多的原因是它有着非常鲜明的调式音阶对比和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欢音和苦音的对比,形成了不同音乐情绪的反差,特别是“苦音”也称为“哭音”更能深刻地表现人们内心深处的悲剧情节,充分地体现出“繁音激楚”、“热耳酸辛”、“慷慨激越”的艺术效果。因此,左手大指与其他指的交替按弦必须掌握好。
秦筝归秦
“迷胡”音乐让筝“说陕西话”
广州日报:秦筝曲目中不少是由根据迷胡音乐改编和订谱的筝曲,您在研究迷胡音乐使“秦筝归秦”的过程中有哪些心得?
周望:“秦筝”归“秦”,如何归法?那就是必须演奏本地广大群众最熟悉、最欢迎的乐曲,使广大群众感到这个乐器能够表达自己的心声,从而热爱它、掌握它。陕西民间音乐除秦腔、碗碗腔,“迷胡”是流行于陕西较普遍的一种民间音乐,内容丰富、曲调优美。它的魅力在于使人“迷迷糊糊”,在音调上最大的特点,也是陕西地方戏曲音乐(如秦腔、碗碗腔等)非常适合筝来演奏,让创始于秦、盛传于唐,一度在秦地绝响的筝,今天又回到秦。
广州日报:具体来说,“迷胡”音乐是怎么让筝“说陕西话”的?
周望:迷胡是联曲体音乐,唱歌性强,而模仿唱腔使其器乐化,也是一种发展古筝演奏艺术的手段之一。我父亲创作《绣金匾》、《迷胡调》,试图用筝“说陕西话”。筝原本就是秦人弹秦声的乐器。为了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适应“独奏”这一形式的要求,向音乐化方面靠拢,后来就不断加工了《姜女泪》、《道情》、《凄凉曲》、《扫雪》、《大金钱》、《剪剪花》等迷胡音乐。至于《秦桑曲》、《百花引》等也是利用碗碗腔、迷胡音乐创编的秦声筝曲。
广州日报:您一直强调音乐的歌唱性问题以及古筝的韵味,怎么理解呢?
周望:从古至今,歌唱一直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如果在演奏上希望使自己所演奏的乐曲达到更高的艺术层次,展现出乐曲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就必须学会如何用我们的手指去“歌唱”。那么如何培养演奏中的歌唱性呢?首先应当去聆听音乐中的旋律线条,感受到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和音乐的“美感”,增强对旋律的感性认识。之后随着旋律的流动进行内心的歌唱。你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真实的感情流露。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演奏更加生动,富有表现力,这样音乐形象也才会更加淋漓尽致。
学筝秘笈
要热爱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
广州日报:现在有很多孩子学习民乐,您对学古筝的琴童有什么建议吗?
周望:我认为,古筝专业学生首先是必须具备很好的基本弹奏能力,要有扎实过硬的基本功。但是现在的普遍现象是单纯片面的追求快而练习技术,甚至只抓技术,而忽视了音乐上的艺术追求。我始终认为,真正古筝的表现力是技术要表现音乐的,同时还要用韵味来表现古筝的特色, 我希望年轻人在继承我们的传统音乐基础上还能够不断去提升。
在这里,希望大家一定要热爱我们的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因为古筝的传统曲目都是来源于各地方的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而这些正是古筝演奏艺术的根基部分。不学习戏曲音乐的人,很难学好古筝的流派风格曲目,也很难在民族音乐事业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专家评价
“长安秦筝”周望功不可没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朴东生:周望是由“长安秦筝”乐派的传人逐渐转为代表人物之一的重要“人物”。她有深厚的传统根底但她不是单纯的固守,而是紧扣时代的脉动吸取各流派之精华,在传统中求发展。以其对古筝演奏技法十分娴熟地把握,首先在演奏上寻求出新,进而予以广泛传播,再加以理论上的归纳与论述。她演奏的保留曲目、也是其成名的代表作《秦桑曲》就是以这样一个流程博采众长、探索创新的。陕西“长安秦筝”乐派近年来所以能呈繁荣发展之势,和这一流派许多优秀的代表人物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周望则是其中有着突出表现和广泛影响的重要代表人物。
网友心声
听《哀江头》联想到《九章》
第一次听《秦桑曲》的现场演奏,有小乐队伴奏,但是层次感很好。跟以前听到的《秦桑曲》相比,激烈的冲突减少了些,曲风更显雅致大气,确实是好听了些。
《哀江头》 周望老师领衔演奏,十几台筝配合,不是简单的同步合奏,经过专门精心的编排,在诸多场合被诟病的多筝配合在这里显示了卓越的层次感、配合感。这个曲子本身,我最初没有看到节目单,听下来的意象有点像《九章》中涉江的心絮怀沙的情节,后来知道是来自杜甫《哀江头》,回来读之,意境相通。
经典收藏
周望北派古筝专辑
现年48岁的周望,自幼随父周延甲学习古筝,得陕西派真传,现为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中国音协古筝学会副秘书长。
周望先后师从高自成、项斯华、杨秀明、范上娥、曹正等名家,融会南北各派风格于一身。她录制了个人专辑CD《高山流水》、《姜女泪》等。其中《名家名曲——周望北派古筝精髓》精选北派古筝代表作15首歌曲,包括《汉宫秋月》、《绣金匾》、《姜女泪》、《高山流水》等。
名家课堂
详解《姜女泪》
此曲是根据陕西迷胡音乐《慢长城》、《快长城》等连缀改编的陕西筝曲,以孟姜女哭长城这一段历史故事为题材。乐曲以陕西特有的苦音音调,加上陕西筝曲中惯用的右手大指撮摇,左手大指与食、中、名指交替按弦,使音乐情绪得以充分的表现。由唐代张祜“十指纤纤玉荀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来看,一千多年前就有这首曲子了。
首先,在引子部分要大力度的弹奏,需要摇指的力度有较多的变化。表现了在暴君秦始皇苛政奴役下的孟姜女的悲愤情感,在表现慢板的时候,通过右手的连托和左手的微降7和微升4来表现孟姜女哭诉自己悲凉的内心世界。这时就要特别注意左手的按滑音准和风格韵味的把握,右手要用北派弹法“扎桩”使大指动作连贯地弹奏,左手的下滑音要慢放,有控制地演奏。
后半段是整个乐曲的高潮,快速的大指托劈是该乐曲的技术难点,要注意大指掌关节的爆发力和肌肉的耐力,特别是托劈要均匀有颗粒性,这样才能很好地表现孟姜女的悲愤心情。整个曲子的发展脉络是由孟姜女开始的哀怜诉说到愤懑的反抗和控诉,乐曲以大力度的摇指弹奏技术在高潮中结束。
记者手记
婉转幽情令人屏息
采访时,周望老师在她的教习室中为记者弹奏了其成名作《秦桑曲》:她温文尔雅地端坐着,与其说她是在抚弄面前的古筝,不如说她是在操纵听者的心绪;在调度整个空间的气氛上,她的大力度长摇和快速扫弦,有着摧枯拉朽的磅礴气势;她的快速双手弹奏令人荡气回肠;而她的揉、吟、按、滑、颤硬是生发出如丝如缕般纤细、虚渺的婉转幽情,令人屏止呼吸。
没有常见的演奏者的外在做作的动作,她技艺娴熟、气度从容,那身心投入的陶然醉态,恍若巾帼英雄在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恍若多情少女在倾诉柔肠。一曲终了,她面色泛红,显然是将全身心都投入在她所表现的音乐里,周望说,只有浑然忘我地投入音乐,提升丹田之气才能把曲子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