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复兴》曲作者印青:
印青在接到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创作献礼作品的邀请时,起先并没有拿出一个像现在的《走向复兴》这种“进行曲方案”,在此之前他甚至还考虑了流行乐、爵士乐等方案。他一共创作了七八个版本,选曲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反复修改、反复验证,最终才确定现在这个方案。“从思想角度来讲,我们在最初确定为进行曲形式的时候,就认为这个时代需要这么一个雄壮、有力,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合唱歌曲,不仅适合群众演唱,同时能够焕发起大家对建设美好未来的一种信念。从艺术角度来讲,这种类型的歌曲弥补了当前音乐品种的空白,自从《五星红旗》、《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这样的歌曲之后,进行曲已经很少了。”他说。
《走向复兴》这首歌充满着一种昂扬向上的自信。印青认为,今天的中国,政治、经济方面的实力不断提高。我们必须要建立起国民的自信心,在文化上我们也必须给自己一种自信,《走向复兴》在节奏和旋律上很稳、不张扬,表达了新中国面对一切困难,甚至是敌视、封锁的一种勇敢的精神。印青表示,李维福写的词完全能够表达出我们中国人在新的时期面向未来,不怕艰苦,走向民族复兴的一种信念。
被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选中作为压轴曲目后,印青在16日凌晨又接到了电话通知——“《走向复兴》被天安门广场国庆60周年大阅兵选为压轴曲目”,这让他惊喜不已。也许是冥冥之中有缘,刚好这首歌的节奏就是适合阅兵式的116拍,根本不用作大的修改便被采用了。
印青跟深圳的渊源很深。12年前,他第一次跟深圳的词作者合作,写出了一首《走进新时代》,接着又陆续跟深圳词作者合作,创作了《在灿烂阳光下》等脍炙人口的好歌。今年3月在深圳音乐工程启动之后,印青应邀在深圳建立了自己的音乐工作室。
《走向复兴》词作者李维福:
当李维福刚开始接到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谱写一首献礼歌曲的任务时,他感到压力非常大:“到底应该从哪里开始,这个问题我酝酿了好久。直到交稿的那一天,毫不夸张地说,我总共修改了上百次。”
《走向复兴》最初的名字想叫《复兴之路》,但后来觉得没有动感,力量不足,最后还是确定为《走向复兴》。李维福说,歌词描述了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我们迎着风雨走向前方”和“挺起胸膛何惧风浪”,真实反映了中华民族60年来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刚解放的时候,有《歌唱祖国》,接着有《走在大路上》。创作者们站的角度都很高,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创作这首《走向复兴》,我们的角度要更广阔。”李维福说,“振兴中华”、“挺起胸膛何惧风浪”、“肩负民族复兴希望”、“古老的文明焕发新的光芒”……把这些关键点串起来,既有实又有虚,得出的结论就是在党的领导下走向复兴,走向辉煌,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
“第一段,我从60年以来我们经历过的、看到过的变化,去反映60年的变化历程,是写实;第二段,我是通过抽象的方法去描述中华民族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以及其艰难的发展过程,是写虚。”而在副歌部分,《走向复兴》则以反复的“前进,前进,向前进”这样简洁有力而又昂扬奋发的歌词,直抒自信之情,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豪情壮志。李维福最初构想的是“前进,走向,前进,走向”这样的结构,后来经曲作者印青建议,改成了“前进,前进,向前进”,从而更加符合进行曲的形式以及更加适合人们的传唱。为了让创作和老百姓能够更加贴近,李维福搜集了很多资料和民意,在歌词中运用了“排山倒海”、“何惧风浪”等一些比较口语化的词汇。
作为一个深圳人,李维福说,正因为这个城市能够宽容失败的博大胸怀,让他敢于放手去创作《走向复兴》这样的歌词,“深圳是个年轻人的城市,充满激情。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产生了《春天的故事》这样的歌曲,紧接着又诞生了《走向新时代》,今天,共和国迎来60周年华诞,路到底应该怎么走,是我们探索得最多的问题。我们认为复兴更能和现在的发展结合起来,复兴也是今后共和国发展的走向。如果在别的城市,我也许不敢写这首歌,但在深圳我的压力就小多了,我只管勇于尝试。直到现在,我都非常感谢很多朋友和领导的帮助和支持,还有曲作者印青的努力。我只是执笔者,这首歌凝聚了很多领导和朋友的智慧,我觉得很荣幸。”
“我最得意的还是‘走向复兴,创造辉煌’这句,因为我们向往明天,振兴中华是我们的理想,这实在是激动人心的几句。”李维福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