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家马友友11月18日将在上海大剧院举行音乐会,门票早在一个月前就全部售罄。各地剧院和演出公司纷纷希望邀请马友友能腾出时间去当地演出。上海大剧院艺术总监钱世锦对记者说:“马友友的演出档期很忙,怎么可能临时再增加场次?看来,国内的演出机构需要改变传统的习惯性做法了。”
朝南坐 等戏上门
所谓演出界的习惯性做法,指的是演出计划缺少具有足够提前量的安排和设计。国内的许多文艺团体,节目开始排练了却不知道今后去哪里演出;剧院更是大门朝南开,坐等演出商送戏上门;而各地的演出商由于缺乏信息和联系渠道,大多也只是起到节目“二传手”的作用。钱世锦说:“与马友友经纪公司洽谈演出事宜,至少需要提前一年时间。在演出运作中‘临时抱佛脚’,是很难承接到高质量的节目的。”
新剧院 纷纷使用
目前,国内各地新建剧院正在纷纷投入使用,对节目的质与量的要求有了新的变化。过去很少有国际名家和名团演出的内地城市,也对承接这类节目产生了新的需求。由于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一些剧院拥有海内外演艺渠道,因此,在缺少节目的前提下,他们不得不密切关注着大城市的演艺动态。为此,北京一些实力雄厚的演艺集团,组建了节目资源连锁供应链,但考虑到市场人气的原因,也只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内地大城市设立分销机构,尚没有渗透到更多的内地城市。
抓商机 提早运营
本市的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上海音乐厅等,早就形成了“一年早知道”的演出季运营机制,也就是说,他们拥有大批演艺资源。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和各地演艺环境的不平衡,多年来,资源优势难以通过市场价值得到体现。为此,有人指出:“需求与供应存在严重脱节,其实向人们展示了巨大的商机,必定会刺激演艺运营的连锁分销。内地的演出商和剧院经过一段阵痛,将会改变‘临时抱佛脚’的观念来适应市场。因此,上海拥有节目资源的演艺机构,应早作准备,千万不要错失商机。”
目前本市的这些剧院确实意识到了演艺格局的变化,已经开始在考虑资源输出的计划。记者了解到,一些演艺机构不但通过主动行销把海内外节目输送到各地,还准备把自己多年来建立的公益演艺品牌,推广到更多的城市。本报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