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晚间,中国乐迷还有点陌生的年轻钢琴家马丁·史岱费尔德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他带来的是一整个晚上的巴赫———而在欧洲,这个80后的小伙子早已以他的巴赫征服了整个乐坛。欧洲乐评人说他是一段正在开始的传奇,那么现在,就让我们去见证这段传奇吧。
一段传奇已初露端倪
2002年,20出头的马丁·史岱费尔德摘获莱比锡国际钢琴大赛头名,如一枚彗星刷亮了德国乐坛的天际。在没有签约的情况下,马丁跑到了一间专业录音室里,录下了洋洋洒洒的巴赫大部头:《哥登堡变奏曲》,而且把录音直接寄到了唱片大厂牌Sony那儿去。这可是典型的“初生牛犊”之举:要知道Sony史上已有过两大《哥登堡变奏曲》的镇厂录音———格伦·古尔德和默里·佩拉西亚。
出人意料的是:Sony不光马上就帮马丁发表了录音,而且立即把小伙子给签下了。马丁的处女专辑一出炉,《柏林时报》上一则乐评里就出现了这么一句:“……一段传奇已初露端倪”。
对于乐评,马丁保持着距离感。可同时,他什么样的评论都会去读一下:“很多音乐家都说自己从来不看乐评,但通常都不是真的,大家还是会在意”。他发现有些人根本没去现场就动笔了,另一些评论则跟音乐无关,而是涉及他个人喜好,或做个人攻击。他说至今为止都还没读到过切中要害的评论,而这正是乐评的问题所在。
很难想像,读书时常因为吵吵嚷嚷被老师责备的“野孩子”马丁,即使在青春期也从没“背叛”过巴赫。自从6岁以前在唱诗班里听过巴赫、他在黑白键上第一次触碰巴赫,他整个成长就被裹在了宽大的结构中。
“弹巴赫的音乐,就像跟他在对话,很生动,很即兴”———音乐里的这种生命和精神,马丁早在6岁就已感受到了。巴赫———“那不是严谨、古老的音乐,相反,它开放极了,每个人的每个阶段都能够沟通。”马丁觉得,如果把心打开,印象里刻板的巴赫一点都不难理解:他既浪漫又现代:“浪漫的意思打动人心,现代则意味着清晰透明”,马丁一发不可收:“巴赫的艺术不光是横向和纵向,而且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平衡处理得好,就能成就很大的共鸣。”
进入巴赫的梦幻马戏团
马丁最喜欢的作品是巴赫的《平均律》。这次在国内首发的马丁专辑,正是他2008年底问世的“平均律”上册。在德国多特蒙德音乐厅里录的这版唱片,回响中有着接近管风琴的声音。马丁说,《平均律》里,充满着巴赫想像中的各种音色:羽管键琴、大键琴、管风琴等。他在曲子中听到的是丰富的情感表达。“真不知道他是怎么能做到的:四五个音符间,能有这样的变化。音乐学者足以一辈子去研究”。对马丁来说,巴赫的作品好比一座梦幻的马戏团,有时候则是“一道通往外太空的裂缝”。弹奏时,人与宇宙有一种无法表达的交互感。
马丁想要做的不是模仿,而是去想像。弹琴时,他就分裂成了两个自己,一个在行动,一个在看着自己怎么实践:看看肩膀是不是放松了,指尖是不是充分灵敏活跃。马丁双手之下,折射着他现在的状态:人格、本性与灵魂。而钢琴家想要做的是充满活力与感情地将这种状态拿出来,与观众分享。
因为个子高,他演出都习惯自己带琴凳。那是因为“身体最放松的姿态,才能弹出舒服自然的声音”。这次来北京,马丁就自带折叠的琴凳,背着30公斤的行李到北京。“可是背得多了,也许以后就要驼背了。看我80岁的时候还能不能坐那么直,也许要换张椅子啦”。马丁说,完全可以想像自己80岁时,一定还是老样子。
在21世纪作为古典音乐的诠释者,马丁很清楚,弹琴永远不仅是自娱自乐,而是在自言自语的过程中,把内心感受展现给现场两千名观众。为了沟通有效,马丁愿意用“世俗”的方式传达古老的传统:2008年底,他和西南德广播电台(SWR)合作了普及音乐的特辑:马丁向一位12岁的小女孩解说平均律。私下里,马丁常常到学校里去,跟孩子们讲音乐,给他们弹琴,还请他们去听自己的音乐会。
英国《留声机》唱片奖、四届德国“回声”唱片奖,为马丁的精神与物质都带来了收获。他认为,音乐是自己的生命所在,让唱片提高知名度,让更多的人来听音乐会,这是很好的互动。而因此获得满足的物质生活,是再幸福不过的事了。
巴赫之外,他只是个少年
马丁成名几年,迄今为止,他说在弹琴的每一分钟,都有新鲜感。而每一场音乐会,因为所有的因素都不一样:场地、人、乐器,还有湿度、气温和回声效果,一切都在好奇的状态下开始。因此在弹第一个音的时候,马丁不会知道下一步会往哪里走。一段一段旅程过去,表达欲望历久常新。
巴赫之外,其实马丁什么都弹。他最新的唱片是贝多芬的早期作品,之后的录音则会集中在德国后浪漫乐派的舒曼与瓦格纳作品。有时间的话,马丁喜欢去听音乐会。他尤其喜欢听布鲁克纳的交响乐和瓦格纳的歌剧,因为这样重量型的曲子,“自己弹不出来”。
音乐之外,马丁爱读果戈尔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最近他在读莫扎特的信件集,“非常悲伤,跟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异曲同工之妙”。马丁还喜欢看电影,尤其爱看侦探片和动作片,也爱读侦探小说。因为探索细节的推理过程很有趣,而在电影的艺术中,如何营造气氛、如何拼凑,以保持紧凑性,避免观众发愣、无聊,这是电影与音乐会的相似之处。马丁对于小提琴新生代演奏家丹尼尔·霍普,融合音乐、文学、戏剧的跨领域艺术项目很感兴趣。但他认为,如果自己将来要这么规划的话,保持“形散神不散”是极难的事。
马丁·史岱费尔德
1980年出生,9岁时举办首次个人独奏会,13岁进入法兰克福音乐学院。2002年,22岁的马丁赢得莱比锡国际巴赫钢琴大赛,并成为该项比赛空缺14年之后的首奖得主,也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得主。之后与慕尼黑爱乐、伦敦皇家爱乐乐团、新日本爱乐交响乐团、萨尔茨堡市内乐团、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乐团和德累斯顿乐团一起合作演奏,以演奏巴赫震动乐坛。2004年、2005年、2007年多次获得“古典回声大奖”。左图为马丁的巴赫专辑。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张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