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音乐家阎肃忆重庆:临江门躲炸弹沙坪坝听周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9日12:17  重庆晚报
音乐家阎肃忆重庆:临江门躲炸弹沙坪坝听周璇

回忆起老重庆的山水,阎肃有说不完的话

  他的重庆记忆

  轰炸·歌乐山·重大

  ·1939年,9岁的阎肃举家来到重庆,住在临江门,遭遇了5月3日、4日两次大轰炸,阎肃一家先是躲在床下,后来家里燃起了大火,继而逃到江边,“我感觉我们一家逃走的画面,就像电影《乱世佳人》的场景一样,一切都毁了,父亲站在江边恸哭,而少不更事的我依然和弟弟在江边玩得很开心。”

  ·他的大学时代是在歌乐山度过的,他知道那里有个中美合作所,却不知道关押着江姐这些革命志士。当然,他更没想到事隔多年,他会写出脍炙人口的《绣红旗》和《红梅赞》。

  ·阎肃的大学时光过得相当有滋有味,他在重大读书,却不住校,和好朋友租了附近的一间农舍,取名为咆哮山庄。放学之后,这里就成了他们的自由空间。

  他的重庆脚印

  临江门学会操“耿直

  “(初到重庆)我就住在临江门嘛,新华日报旧址附近,家旁边就是一个教堂(若瑟堂—编者),母亲在教堂洗衣房工作,我也在附近一家小学上课。”阎肃说,重庆孩子教会他的第一堂人生课就是“耿直”,“这些孩子都非常的抱团,讲义气,和他们相处一点不会觉得自己是外乡人。”

  弹子石学会重庆话

  大轰炸后,阎肃一家转到了弹子石观音山附近的一家教会安顿下来,阎肃也开始在教会学校上学,这时候阎肃才真正开始学习重庆话。有趣的是,教会要教授拉丁文,拉丁文的许多发音需要舌头打颤,阎肃不会,“但我会用重庆话念豌豆儿、胡豆儿、四季豆儿,天天说几遍,居然舌头变灵活了。”

  朝天门看人间百态

  父亲在教会修建的招待所当上了类似于“经理助理”的小头目,按照阎肃的描述,这家招待所在大梁子(今新华路附近),听说现在很多重庆人都不知道这个地名,阎肃还特别迷惑,“大梁子、小梁子在重庆出名得很嘛,啷个会不晓得也。”阎肃成了父亲的跟屁虫,而父亲每天和三教九流打交道,他在这里看遍人间百态。

  沙坪坝完成所有学业

  在父亲朋友的建议下,阎肃被教会定为“牧师”候选人,但他却决定到南开中学读高中,“重庆的主教用法文夹杂着中文骂了我整整4个小时,想挽留我,但我沉默了,因为我更喜欢外面的世界。”阎肃最终考上了南开中学,后来又考上重庆大学,在重庆完成学业。

  他的重庆情结

  从没想过离开重庆

  重庆晚报:大致什么时候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阎肃:在南开中学上高中的时候,那时候满大街放的都是《夜上海》、《夜来香》、《如果没有你》这些周璇、李香兰的歌,当时觉得这样的靡靡之音真是好听。而学校里又是另外一种风格,我们唱的都是国民党的进步歌曲,私底下我们还要传唱从延安传来的歌。

  重庆晚报:你还记得你的第一件作品吗?

  阎肃:其实我第一件作品是写的剧本,是我在南开中学读书时的暑假作业。通过一个古董烛台在不同人手上的传递,展示了复杂的人际关系。我印象特别深刻,老师对这个剧本的评价很高,我还记得我全部都是用的重庆话对白。

  重庆晚报:你的嗓子特别好,又喜欢唱歌,为什么上大学却选择了经济专业呢?

  阎肃:当初还是想的实业救国,后来上大学才发现我的数学很吃力。其实我一直都没想过离开重庆,要不是后来青年团西南工作委员会要办一个青年艺术工作队,我想我现在都还在重庆。

  重庆晚报:回顾后来的创作,你觉得重庆的这段生活经历对你影响大吗?

  阎肃:大了去了,在教会的学习,在南开的学习,重庆人的性格等等,都对我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南开学习的那一段日子,学校自由的空气给了我太多发展的空间。到现在全国也有不少南开学子,只要一唱校歌,就算接上了暗号。

  重庆晚报:你还会继续为重庆写歌吗?

  阎肃:我给重庆写了《重庆大颂》、写了《变脸》,写了《船歌》……接下来写不写要看机缘了。不过我很快会和重庆的观众见面,9月份,我创作的歌剧《江姐》要来重庆演出。

  他的创作故事

  雾里看花》是首打假歌曲

  《雾里看花》可以说是那英的代表作之一,但这首风靡一时的歌曲却不是情歌,而是一首打假歌曲。阎肃讲了当时的创作背景:“商标法颁布十周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找我去策划晚会。那时候假货横行,我说这个得写个歌,写个打假的歌。”随后阎肃在看川戏《白蛇传》时,看到里面说的法眼,“这个法眼一睁开,上看三十三天,下看十八层地狱,在佛经里叫慧眼。如果我们都有一双慧眼,我们就不会买假货了。”

  《敢问路在何方》灵感来自鲁迅

  老版《西游记》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到现在K厅都有很高的点唱率。最初杨洁导演找到阎肃写主题曲的时候,他轻松答应了,结果写了前面六句就卡壳了,阎肃觉得很难受。“我就在屋子里来回走,两个星期都想不出招儿来。我想想鲁迅先生的《故乡》,它最后那句话是什么意思,其实世上本无所谓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对不对?对。油然而生,就这个,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红梅赞》是被逼出来的

  最初阎肃为《江姐》创作的主歌不是《红梅赞》而是另外一首,结果被推翻了,“刘亚楼司令员说这不行,这是首男同志唱的歌,江姐是个女性,他说重新写。可我怎么写也写不出来了,后来把我逼急了,我从口袋里掏出个歌来,我说上海音乐学院邓尔敬教授托我写的红梅组歌,其中这一首叫红梅赞,我说这个试试怎么样,”最后经过反复修改,才出来《红梅赞》这首歌。

  采访背景

  《红梅赞》、《敢问路在何方》、《雾里看花》……这些歌曲在中国已到了亿人传唱的地步。这些歌曲的词作者就是今天我们“名人堂”的主角———空政文工团的艺术家阎肃。鲜为人知的是,阎肃从9岁到大学毕业,其间都在重庆度过。9月阎肃创作的歌剧《江姐》将来渝演出,为此,本报对阎肃进行了独家专访。听说是重庆媒体,阎老操练起了重庆话,和记者侃了1个小时又20分钟。

  人物背景

  阎肃,原名阎志扬,80岁,河北保定人,重庆大学毕业。著名剧作家、词作家。主要作品有《敢问路在何方》、《雾里看花》、《长城长》、《我爱祖国的蓝天》、《下四川》、歌剧《江姐》等。

  首席记者 巫天旭 实习生 陈柯羽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