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的哈尔滨依托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努力打造自己的文化特色品牌。著名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自1961年开办至今已有40余年的历史,已成为哈尔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与冰雪文化艺术活动一起,形成了哈尔滨市“一冬、一夏”两大文化产业,为天鹅项下的明珠,增添了奇光异彩。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已举办了 27 届,云集了国际国内著名的艺术家,与冰雪旅游相映成趣,吸引了国内外数百万宾客。
改革开放中的哈尔滨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文化事业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市委“文化立市”战略的实施,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哈尔滨的文化事业又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机遇,这座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必将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华!
“哈夏音乐会”大事记
第一届
1961年7月5日于青年宫开幕,历时9天。演出了《黑龙江大合唱》、独唱《大庆子》、器乐曲《绣荷包变奏曲》等作品。
第二届
1962年7月13日于青年宫开幕。产生了歌曲《乌苏里江》、《大顶子山高又高》、《松花江圆舞曲》、《新货郎》、《老饲养员》及管弦乐小品《赫哲人的歌》、交响诗《松花江上》、钢琴组曲《漫步哈尔滨》、民族管弦乐《花木兰》、月琴独奏曲《松花江渔歌》等优秀作品。
第三届
1963年7月5日于工人文化宫开幕,历时10天。新作品有歌曲《越走越亮堂》、《松花江船歌》,管弦乐《鄂伦春史诗》、民族管弦乐《赵一曼交响诗》、小提琴协奏曲《忆延安》等。
第四届
1964年7月17日于青年宫开幕,历时12天。产生了歌曲《干革命全靠毛泽东思想》、《大海航行靠舵手》。
第六届
1966年8月5日于工人文化官开幕,历时18天。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省市已在内部开展对第二届“哈夏”的批判,将其定为“反革命事件”。主办第二届“哈夏”的主要领导人被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此后一些著名演员也被打成“牛鬼蛇神”,遭到了批斗和迫害。
此后,“哈夏”中辍12年。
第七届
1979年7月13日在省展览馆剧场开幕。
第十七届
“哈夏”音乐会与省第二届天鹅艺术节合并,作为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分会场,命名“天鹅之声”,1989年8月1日于工人体育馆开幕。
第二十一届
于1993年6月21—30日举行。活动突出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主旨,企业成为“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舞台活动的主角。
第二十三届
1996年7月18日在北方剧场开幕,7月31日闭幕,历时两周。音乐会由国家文化部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音乐会采取买断广告宣传、鼓励社会捐赠等方式筹措资金,减轻政府负担。社会筹资总额252.6万元,门票收入90多万元,约占经费总支出的70%。
第二十四届
由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与文化部共同主办,于8月6日开幕,15日闭幕。举行了“扬起爱的风帆”大型赈灾义演晚会。艺术家们还专程赴民主大堤,为战斗在抗洪前线的解放军指战员和群众慰问演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