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礼慈曾是杂志《号外》、《豁达音乐志向》总编辑,现在是音乐公司的内容总监,兼职在香港中文大学教流行音乐。他头发花白,却一身休闲装背着双肩包,和他的两次见面都在香港城市大学的餐厅里,旁边既有钟爱周杰伦的年轻学生,也有老伯听收音机里放出来的粤剧,他对本刊记者说:“你看,这就是香港,多么奇特的融合音乐的地方。”
横向比较与王菲时期接近的女歌手,冯礼慈认为,梅艳芳的阶段性没有那么强,“她是个歌手,舞台上的表演者,百变形象多,而音乐上较多依靠制作人来定方向”。比如小虫曾帮梅艳芳做台湾唱片,小虫那个时期喜欢Hip-Hop,梅艳芳的歌就体现出小虫的风格。
林忆莲刚出来走偶像路线,日本味道的装扮和歌曲特色,简单,年轻,《灰色》里呼喊“我空虚,我寂寞”,吸引追赶时尚的小女生。接下来林忆莲的制作人许愿,将她重新包装成雅皮风格的城市女子,变成香港时代女性的代表。将流行曲与香港城市女性的感觉联系在一起,李宗盛时期的林忆莲,变成雅皮、中产的中国女性的代表。林忆莲在音乐上有自己的想法,风格一直在找突破。中后期自己也参与制作,和音乐人一起决定自己的路,走什么路线。但是著名音乐人许愿与李宗盛,“都是制作人的个性和风格强过歌手本人的那种”。
冯礼慈说,王菲与梁荣骏更多是一种合作关系,他们把外国最新的流行加进来,但是又不会偏离华语主流太远。
“幸而有王菲”
“跟阿菲谈音乐就好,她平时话不多,但是喜欢谈音乐。”与王菲合作十几年的梁荣骏,一直把她当音乐人看待。如果纵向回溯香港流行乐坛的变化,王菲和梁荣骏自己也没有料到,两个“外来”年轻人的音乐玩乐,把香港乐坛推到了不曾有过的方向。
王菲头3张专辑是她的“王靖雯时期”,冯礼慈认为,这些基本上是港式流行曲,但是多了一种被称为“成人摇滚”的AOR(Adult Oriented Rock)风格。虽然AOR被称为摇滚,但是节奏并不激烈,比较优雅成熟,音乐形式丰富,更适合30岁左右的人。“一些曲子来自日本的EOP,典型的AOR风格,有些新鲜,但并非全新的感觉。”之前情歌占据整个香港市场,香港人不喜欢反映社会问题的娱乐,“平时很忙很累,听歌就是找乐趣啦,不要听歌的时候又冒出头疼的问题”。于是情歌和一部分讲哲理的励志歌曲,是香港乐坛的主打。
而再往前回溯,1974年才被认为是香港现代流行曲出现的第一个年头。许冠杰用西方流行曲配上广东话的唱法,再加上黄霑作词、顾嘉辉谱曲的《小李飞刀》、《倚天屠龙记》、《鹿鼎记》等一系列武侠歌,香港真正有了流行乐。“粤曲是戏曲,3个小时的戏剧。保留它中国音乐的元素,写成3分钟的流行曲,这就是典型的粤语流行曲的特色。”于是风格明显的粤语流行曲“cantopop”成为一个正式的音乐类别,它从中式小调演绎过来,用传统的“宫商角徵羽”对应西洋乐曲,就是只有“1 2 3 5 6 ”5个音,没有“4”和“7”。比如《笑傲江湖》的经典歌曲——“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
待到了人们听多了古装戏的音乐,希望有所变化,出现了陈慧娴中式小调味道的《千千阙歌》,没有了古装,乐器由二胡、琵琶变成了鼓和电子吉他。冯礼慈说,黎瑞恩《一人有一个梦想》,完全是中式小调变成的流行曲,典型的cantopop,也非常受欢迎。
而王菲在头几张专辑有了AOR、R&B之后,她的《浮躁》、《Di-Dar》进入了比约克时期Trip-Hop。Hip-Hop是黑人的摇滚,Trip-Hop则是欧洲白人的电子音乐,更迷幻,歌词类似呓语,歌词听不太明白,但又不是完全不懂。冯礼慈说,林夕曾讲过他对王菲当时风格的把握:不太清楚自己,又想搞明白自己。
《浮躁》这种专辑,也是乐评人黄志华的最爱。他1996年曾在香港《成报》上一连写了12篇短评。“王菲《浮躁》专辑中3首‘中国’因素较强的作品《无常》、《浮躁》、《末日》,则完全没有这种‘赶着下班’的感觉,未知是王菲接近窦唯多了,中国音乐修养强了,还是她自己在北京成长的日子时已有这种修养,使她能够成功克服在狭小篇幅注入‘中国’因素的困难!值得注意的是,王菲这些作品大都很短,却让人有余味无穷之感,甚是奇妙。”“一首好听的曲调若音域不逾八度,那肯定是难得的精品。因为过窄的音域,会给旋律创作带来很大的掣肘。我个人甚喜欢收集音域不逾八度的好曲子,但可遇不可求。”但是王菲的《浮躁》做到了,这让黄志华感到很惊喜。
黄志华告诉本刊记者,1992年左右香港乐坛有些断代,许冠杰退休,谭咏麟宣布不再领奖,张国荣退出歌坛。没有太多新闻的媒体,给造出个“四大天王”,而王菲是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另外一片天,“幸而有王菲”。
香港流行乐坛之前没见过创作型的女歌手,“自己写歌表达自己的女歌手,异常的少”。黄志华将之归因为香港社会的现实,“人人都要搵食,音乐和语文都不是搵食之道”。之前少见的创作型歌手里,许冠杰是个代表,但是自己写词不多。香港人过去国家情结比较淡,英文是高等,中文是次等,很少像台湾侯德健、罗大佑那样有严肃诉求的创作。
Beyond也是创作型乐队,不过黄家驹自己作曲较多,作词不多,黄志华认为,黄家驹的歌词“特点是真挚,但是文学性不够”。罗大佑、王菲这样旅居香港的歌手,反而显示出卓越的创作性。
在冯礼慈看来,王菲一直探寻的路子,既在音乐上一直进步,又很有商业市场。冯礼慈说,到了《香奈儿》、《只爱陌生人》,她又往主流回归了一点,没那么迷幻,有欧洲电子流行曲的味道,在华语歌坛里很超前。而林夕一个人写一张专辑,以前没有过,林夕曾称王菲和梁荣骏是最给他空间的音乐人。接下来王菲写歌,歌词更抽象,佛教的意味更多。冯礼慈说:“听王菲的歌,能清楚感受到她的变化,她是一个明显反映自己的歌手。”
“宁愿选择留恋不放手”
在陈少宝看来,王菲从美国回来后,为人处事更多了一分成熟。“她那半年应该想了不少事情,虽然她一直说自己不喜欢香港,但是她应该也在那一段,学会了更珍惜在香港的事业。”
出国语专辑是王菲开始唱歌时就有的心愿。陈少宝说:“我认识的王菲,从头到尾都想唱国语,香港的发展只是她的一个跳板。她自己没有主动这么想,但她很明确是要回归到国语的。”但是从唱片公司来说,陈少宝说他看到了更多现实问题,“王菲要在香港待够7年才能拿到身份,然后才能去台湾宣传。她当时要唱国语,我们也不知道有没有市场”。
但是,王菲自己填词的一首国语版《执迷不悔》,即使是在香港,反而比粤语版卖得更好。于是,“香港歌迷很盲目的,她接下来干什么都可以,都是能火的。对于唱片公司来说,拦住一个正在行运的人,傻不傻啊,她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啊”。
梁荣骏在给王菲做监制人之前,在华纳唱片负责接送联系国外歌手到香港演出,或许也是他在美国出生长大的缘故,明星在他的眼中都是自我而自然的。王菲体现出的做派,在他看来再自然不过:“香港的偶像都是学日本的,明星要保持神秘感啊,结婚生子都不能讲啊。而王菲的特别之处,只是忠于自我。她在台上的表演方式本地报纸很长时间才习惯,会觉得她冷漠,自我,说话又倔。她又不是唱到一半走掉了,她仍是尽心表演,只是本地报章不习惯那种自我。”
王菲对窦唯的深情,香港人很不理解。陈少宝记得,那时候王菲的演唱会,她让窦唯打鼓打了10分钟,“香港人不懂得这有什么好,都跑去上厕所啦”。王菲在北京胡同里倒马桶的图片成了香港狗仔偷拍来的封面,杂志一出,“有人给我打电话,说完了完了,天后要毁了。我都清楚王菲会更让人喜欢,那么多穷女生,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王菲为什么不可以?她就是这样的人啦”。
与王菲相处多年,看着她从不到20岁的女孩,到结婚生子,步步成长,陈少宝和梁荣骏都说,从来没有听到过她抱怨什么,从没听她讲后悔过什么。关于音乐的事情,她都认真对待,风趣合作。现在的王菲,或许是她另一首歌里提到的,“可是我有时候,愿选择留恋不放手,等到风景都看透,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除了家庭,对她来说,一切都不过是工作。■
(实习记者刘拉雅对本文亦有贡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