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严良堃解析《黄河大合唱》:指挥的工夫在台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3日04:05  广州日报
严良堃解析《黄河大合唱》:指挥的工夫在台下
指挥家严良堃

  当他朗朗地说出:“我是严良堃”这几个字时,实在很难想象,电话的那一端是一位87岁的老人。严良堃,这位1938年在炮火纷飞中跟《黄河大合唱》的作曲家冼星海学习作曲和指挥,1940年就已经指挥孩子剧团公演《黄河大合唱》的指挥家,到今天依然手势有力,声音洪亮。在接受本报记者的长途电话访问,说起70年来指挥《黄河大合唱》的故事,他每一句话都简洁果断,毫不犹豫,体现出一位艺术大师的睿智和修养。9月18日,他将与华南师范大学合唱艺术团合作,在星海音乐厅上演一场完整版的《黄河大合唱》,而对于自己的体力之好,他幽默地笑着说:那是因为我这辈子都在干体力活,所以身体锻炼得特别棒。

  文/本报记者 龙迎春、曾俊

  谈冼星海:他教我要表现作品

  记者:您1938年就跟冼星海学习指挥和作曲了?

  严良堃:对,我是1938年就跟冼先生学作曲和指挥,但是是在武汉,不是之前媒体说的在延安,我1983年才去延安。当时我们是一边学一边还得躲日本飞机的轰炸,我们的“课堂”就在防空洞旁边,轰炸一来就躲进防空洞,飞机走了再出来上课。

  记者:跟冼先生学习,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严良堃:冼先生是作曲家,也是指挥家,他指挥《黄河大合唱》是非常激动人心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他跟我说,学指挥要练好基本功,要全面彻底,但在运用的时候,又不要将工夫全拿出来,用的时候,只要把符合作品风格的技术拿出来,否则的话,就不是表现作品,而是表现自己了。

  记者:我看到资料,说是最初的指挥就是打拍子,称打“蝴蝶花”,很多非专业的人士可能对指挥也不太熟悉,您能给我们说一说指挥艺术的奥妙吗?

  严良堃(笑):人们通常都以为指挥就是动动手,打拍子嘛。指挥从原始来说,就起一个让大家唱整齐的作用。但在舞台之下,指挥的功能,主要是对作品的处理和对作品表现的处理,首先他对作品应该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把握,然后,用恰如其分的音乐手段将作品表现出来。所以指挥真正的工作其实是在台下,而不在台上,他要做的,就是在排练中,把音符表现出来,在台上,只是他的成果展现。外行常常看热闹,有些年轻的指挥在台上很卖力,舞得跟劈柴一样,大家觉得,还挺有激情的嘛。

  说《黄河大合唱》:它鼓舞着中华民族的自尊心

  记者:都说您指挥了过千场的《黄河大合唱》,战争年代的演出跟现在不一样吧?

  严良堃:过千场是个估计数,不过算下来也差不多。我们那会儿在重庆乡下演出,主要是用歌韵鼓励群众抗日,不像现在规模大,有时候30、40人,最多50、60人,经常是在野外随便搭个台,或者选择一个有土坡的地方,就可以唱了。伴奏也很简单,身边有什么乐器就拿来用,只要把情绪唱出来就行了,只要能表现出战斗不息的精神就可以得到群众的认可。

  记者:您怎么看《黄河大合唱》在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不同的魅力?

  严良堃:抗战时期,《黄河大合唱》是鼓舞人民战斗的号角,而和平年代,它则是鼓舞中华民族自尊心,团结海内外华人的一个强大凝聚力。

  有一次,我们在马来西亚演出《黄河大合唱》,演完之后下起了瓢泼大雨,大家都走不了。台下的观众就跟演员互相拉歌,一位诗人即兴写了一首诗,我就记得两句:“《黄河大合唱》唱出了人们的心声,我们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还有一次在旧金山演出,演出结束后华侨们说听了《黄河大合唱》,回去就睡不着了,唱得让人腰杆直啊。

  70年了,《黄河大合唱》依然久唱不衰,民族情感起了很大作用,国外华人,尤其是在北美,每年的9月18日都要纪念“九·一八”,要唱《黄河大合唱》。这次广东合唱协会、华师大和艺铭文化一起在广州做这个活动,很有意义。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