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七届李斯特国际钢琴大赛第一名:孙颖迪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6日13:45  新浪娱乐
第七届李斯特国际钢琴大赛第一名:孙颖迪

孙颖迪

  2005 年 4 月16日,孙颖迪(生于 1980 年)在荷兰乌得勒支举行的极富盛名的第七届弗朗茨·李斯特国际钢琴大赛上夺得第一名,成为第一位染指此项桂冠的华人钢琴家。获奖后,孙颖迪已经在荷兰及全球范围开始巡回演奏会。除了在荷兰为数众多的顶级音乐厅如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Amsterdam Concertgebouw)演出之外,巡回音乐会还在全球许多国家进行,足迹遍布于法国、比利时、德国、芬兰、匈牙利、捷克、波兰、西班牙、英国、俄罗斯、印尼、中国、日本、韩国、美国、新西兰以及南非。

  孙颖迪还频繁与国内外许多著名乐团合作,包括鹿特丹爱乐乐团、捷克国家交响乐团、荷兰广播交响乐团、北荷兰交响乐团、芬兰坦佩雷爱乐乐团、约翰内斯堡爱乐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爱乐乐团、上海歌剧院乐团、澳门交响乐团、香港管弦乐团和法国国家广播爱乐乐团等;合作的著名指挥包括艾度· 迪华特(Edo De Waart),米歇尔· 普拉松(Michel Plasson), 郑明勋(Myung-Whun Chung),让-伯纳·泼弥埃(Jean Bernard Pommier),佐尔坦·柯奇士(Zoltan·Kocsis),安德拉斯· 里盖蒂(Andreas Ligeti), 米歇尔· 塔巴尼克(Michel Tabachnik), 丹尼尔· 莱斯金(Daniel·Raiskin),汤沐海,陈燮阳、张国勇、谭利华、李心草等。孙颖迪在自己的祖国也受到了热烈欢迎。2005年11月,他在欢迎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访问中国的宴会上,作为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邀请的表演嘉宾进行了演奏。

  2006年5月,孙颖迪应邀与英国布里顿作品权威指挥家斯蒂芬·阿斯波利(Stephen Asbury)合作,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向大师致敬”系列音乐会上,演绎了英国作曲家布里顿的钢琴协奏曲,受到在场的著名音乐学家、布里顿生前工作密友多纳德·米歇尔(Donald·Mitchell)先生给予的高度评价和热烈赞扬。

  2006年10月,孙颖迪在新西兰举行了由中国文化部“东方快车文化推广计划”筹办的系列个人巡回独奏会,所到之处受到新西兰音乐界以及广大听众的热烈追捧,当地乐评称其为“真正能够撞击人内心深处情感的音乐家”。自同年始,孙颖迪成为中国文化部“东方快车文化推广计划”的艺术家成员之一。

  2006年11月,孙颖迪在巴黎、布达佩斯、魏玛和乌德勒支等城市进行了重要的“欧洲李斯特之夜”音乐节巡演;同期,颖迪参加了在日本东京三得利音乐厅举行的“2006年中国文化节”的开幕式盛况演出。

  2007年2月,孙颖迪相继与汤沐海、艾度·迪华特(EDO DE WAART)等指挥大师以及香港管弦乐团以及芬兰坦佩雷爱乐乐团进行了一系列音乐会演出;07年3月与4月,颖迪还与声誉鹊起的美国印第安纳波丽思国际小提琴大赛的金奖获得者奥古斯丁· 哈德里希一起,在欧洲以及北美地区进行一系列的音乐会巡演。2007年5月13日,颖迪还与指挥大师郑明勋领衔的法国广播爱乐乐团合作,于上海大剧院演出贝多芬的第四钢琴协奏曲。获得巨大成功。2007年9月,颖迪还与匈牙利著名钢琴家、指挥家佐尔坦·柯切什合作演出了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并再次受香港管弦乐团的邀请,与指挥大师艾度·迪华特二度合作,演出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皇帝”,均受到各方的高度评价。

  2008年9月,颖迪在英国伦敦的威格摩音乐厅(Wigmore Hall)举办独奏会,获得极高评价;近期,颖迪还完成了荷兰Brilliant Classic唱片公司的个人首张专辑的录制,于2009年1月在欧洲和北美发行。

  生于上海的孙颖迪年纪轻轻便获得了中国国内多个奖项,包括第二届全国“金钟奖”钢琴比赛铜奖、影响深远的“宝钢教育基金奖”、由上海文艺人材基金理事会颁发的“上海市优秀文艺人才特等奖”等一系列奖项。

  孙颖迪自幼年起便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钢琴演奏,曾师从罗霄、陈彦新及盛一奇教授,还多次参加了菲利浦·昂特芒、多米尼克·墨赫莱, 范妮·沃特曼、莱斯利· 霍华德以及傅聪先生、许忠先生等执教的大师班。

  合作乐团指挥

  Edo De Waart

  Michel Plasson

  Jean-Bernard Pommier

  Daniel Raiskin

  Stephen Asbury

  Andras Ligeti

  Michel Tabachnik

  Zoltan Kocsis

  汤沐海

  陈燮阳

  张国勇

  谭利华

  郑明勋

  李心草

  合作管弦乐团

  捷克国家交响乐团

  法国广播爱乐乐团

  荷兰广播交响乐团

  鹿特丹爱乐乐团

  Philips 交响乐团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

  北京交响乐团

  上海交响乐团

  上海歌剧院管弦乐团

  上海爱乐乐团

  北荷兰交响乐团

  澳门交响乐团

  香港管弦乐团

  芬兰坦佩雷爱乐乐团

  美国艾黎爱乐乐团

  新闻评论

  “孙是唯一一个能够完美无暇的完成李斯特可怕的八度跳跃,并在两段中都保持张力直到结束的钢琴家”  (荷兰《电讯报》)

  “在两段中,获胜者孙被证明是最有灵感的音乐家。他的独奏以色彩缤纷和优雅为特征。他的琶音听起来像渴望的云,带着一个个发光的雨滴。”  (荷兰《人民报》)

  “评审团把第一名颁给了中国钢琴家孙颖迪。可以理解,原因是孙的完美无暇的准确度、他的清晰并闪烁的演奏、以及他积极与管弦乐队交流的能力。你可称他的诠释为‘原色的李斯特’。”  (《乌得勒支 Nieuwsblad》)

  “优胜者孙颖迪是决赛中发挥最稳定的选手。他对经典演奏名段的流畅演绎给听众留下了随和与坚毅的印象,用温和的风格强调了李斯特式抒情和诗歌般的演奏特色。  (《新鹿特丹商业报》)

  “孙颖迪用他敏捷的演奏给人留下有高度说服力的印象,突出了他不受限的技术。”  (《Twentsche Courant Tubantia》)

  “他显示出深厚的音乐表现力,无疑地展示了其感染听众的能力。通过对比强烈的动作,他强调敲击风格中的动态特性,并构建出合乎逻辑和连贯的整体。”  (《Brabants Dagblad》)

  “他的演奏显示出他对钢琴这种乐器的深层次了解。”  (《De Gelderlander》)

  “孙颖迪的手指在琴键上的运动快得连眼睛都跟不上;他的左手有空手道击打般的准确性。他的技术完全没有瑕疵。”  (《De Stentor》)

  “25 岁的孙颖迪凭着他无懈可击的技术得到最高分,他可以以达姆弹般的力量和准确度始终如一的弹奏八度、和弦和双音。”  (德国《钢琴新闻》)

  “表演大获成功,颖迪灵巧的双手运用多种高难度的技巧,弹奏出轻快、重复的音符,宛如融化的雪水潺潺流过。活泼的琶音在黑夜中灵动跳跃,就像俏皮目光闪烁出的喜悦,整个演奏抓住了乐曲最精华的部分。”  (印尼《雅加达邮报》)

  “颖迪凭借他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将听众带入了一个激动人心、有时又如冒险旅行一样的风暴当中。他的演奏如此美妙,有时候聆听他的演奏会让观众(其中很多都是年轻的音乐学院学生)无声无息地陶醉其中。”  (印尼《雅加达邮报》)

  “孙颖迪驾轻就熟地再现了李斯特 ‘Sonetto di Petrarca’ 这支极难演奏的经典曲目,人们惟有摇头顿足,惊愕不已。” (在拜罗伊特使用李斯特的 Steingraeber 钢琴进行的演奏会,  德国《Nordbayerischer Kurier》)

  “他拥有的不仅仅是灵活的手指,还拥有智慧和清晰的头脑。他的演奏兼具理智和情感。因为他弹奏的是当代音乐,他的演奏十分愉快活泼,对节奏极为敏感。这在他这个年龄的国内钢琴演奏者当中是极其罕见的。”  (中国《上海日报》)

  “Yingdi Sun (25), the soloist for Mozart’s piano concerto, appears to be a natural to dethrone his celebrated colleague Lang Lang – and he has the ability as well. His encore deeply moved the audience. He played Wagner in Liszt-style: the “Tannh"auser paraphrase”, which had nearly signified the end for Liszt during a performance in Rome after numerous interruptions”  (德国《柏林晨报》)

  “Sun resisted the urge to be showy and made Liszt's piano fantasy on the overture from Wagner's opera "Tannhauser" enjoyable. There were big moments but also calm ones. Even better, Sun's playing emphasized the composer's clever interweaving of three melodies from the opera。”  (美国《印地之星报》)

  “Sun pulled out all his skills in Liszt’s Overture to Wagner’s “Tannhauser” for Solo Piano. He was purposeful and deliberate, virtuosic to say the least. In a work that often comes off as showy, he did justice to Liszt’s transcription of Wagner’s thick orchestration and immense sonorities”.  ( 美国NUVO网)

  “This remarkably cultivated young musician made very light of the prodigious technical demands of the work ‘Gaspard de la Nuit’, and drew us straight into a magical web of sound in Ondine, conjuring all the colours of an orchestral tone-poem. The chocs funebres of Le Gibet ranged marvellously from doleful to terrifying, and the elusive and grimly mischievous Scarbo was delivered with such musicianship that the actual business of virtuoso piano playing was completely subsumed in a purely musical drama. A riverting performance by an outstanding artist。”  (Dr. Leslie Howard)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