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50多张精湛唱片,15座格莱美奖高度认可,联合国和平大使,古典音乐界最畅销的大师级演奏家。生于浪漫性的法国,他用巴赫的音乐开启了自己的音乐人生道路,长于开朗乐观的美国,他用音乐的人文主义思想关照着人类的命运。身体里流淌着中国人血液,谦虚深沉的品德使他擅长发挥不同文化的敏感触觉,用大提琴融合多民族的音乐文化。他,就是马友友。
怎么形容马友友呢?用“天才”、“当今世界最优秀的大提琴家”之类的字眼,都显得很单调。他是一个演奏大提琴自如得仿佛是他身体一部分的人,一个总是抱着琴笑得让你觉得与音乐相伴真是快乐的人,一个让传统的古典音乐承载起时代人文精神的人,一个有着不同一般演奏家的传奇经历的人,总是以他不同寻常的眼界与才华,给世界带来新鲜,带来惊奇,进而为之喝彩。
千呼万唤始出来——马友友首登星海音乐厅舞台
2010年体育盛事当属第16届亚运会即将在广州举办,那么2010年音乐盛事想必即是“广东亚洲音乐节”的完美登场。音乐节可以说云集了亚洲古典乐坛璀璨的星光,其中最吸引眼球的即是首次莅临广州星海音乐厅的华裔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可以说,马友友三十多年的演奏家生涯中,从来没有一站是属于广州的,多少乐迷为之翘首企盼。就在2010年11月17日,他将带着《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与广州观众say hallo。正如记者采访总监余隆时他仅用了一句话描述:“广州的观众聆听马友友时小心醉倒”。这可能是史上最简短的推广介绍。就是一个“醉”字,包含了所有。
一个“钱”和“文化”的结晶
据说马友友的父亲马孝陵有一个独特的理论,他认为,要出一个艺术家,必须是几代人的结晶:爷爷辈有钱,父亲辈有文化,儿子才能有条件成为艺术家。马友友恰好就是这样的“钱”和“文化”的结晶,他的爷爷是地主,父亲是音乐教育学博士,母亲是声乐演员。再加上生在法国,长在美国,却又有一个完全的中国式家庭背景,在这种多元文化融合的滋养下,也许想不成为艺术家都困难。
这种说法当然有一些玩笑的色彩。马友友说,其实他小时候也就是一个普通的贪玩的孩子,是在父亲的严厉“逼迫”下开始练琴生涯的。那时候他练琴非常辛苦,甚至到夜里很晚了还得练,父亲在半睡半醒之间也会监督他,一听到他拉错,就会叫他重复地练习,直到完全准确为止。为了避免父亲批评,马友友就会设法拉得很轻很轻,尽量不吵醒父亲。久而久之,马友友在凡是要求“非常轻音”的地方,拉奏就会特别得心应手,效果也极为出色。
少年时期上学读书时,马友友并不喜欢刻板的学校教育,经常逃课,校方也会把马友友逃课的表现通过信件的方式通知家长,因此马友友每次回家都会非常紧张地查看自己家里的信箱,把不想让父亲知道的信件先行处理掉。有一次马友友逃课闲逛,搭乘电梯时发现隔壁反向运行的电梯上有一个人很面熟,慢慢的两人越来越近,结果马友友的父亲发现自己的儿子在一个不正确的时间出现在了一个不正确的地点,马友友的逃课事实就被抓了现行,结果可想而知。
但马友友的非凡天分还是很早就展现了出来。马友友回忆说,大约6岁时,父母带着他和弹钢琴的姐姐远赴美国,访亲拜友,在许多重要的场合举行演奏会,还上了电视。“那是一段虽然辛苦却很快活的日子。”就在那时,年仅6岁的马友友在大指挥家伯恩斯坦的指挥下,与著名的纽约爱乐乐团同台演出,一夜之间名满美国。
不走“寻常捷径”的音乐奇才
少年成名之后,马友友开始师从著名大提琴家伦纳德-罗斯学琴,并进入赫赫有名的美国茱利亚音乐学院学习,但小天才的成长之路并非像很多人想像中那么一帆风顺。
15岁那年,已经高中毕业的马友友原想申请到哈佛大学读书,但父母和他自己都觉得这个年纪离家就读还小了点,于是马友友进入离家不远的哥伦比亚大学。跟罗斯学音乐,跟大学里的老师学高深的学术知识,再加上自身成长的烦恼,马友友觉得自己精疲力竭。他从哥伦比亚大学退学了,但没有告诉父母。他甚至弄到一个假学生证来应付父母。他没有间断去罗斯那儿练琴,但喝酒喝得很厉害,甚至彩排时也喝,有一次甚至因喝得太多晕倒在了演奏台上。后来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马友友才从少年失控中走出来。
1972年,17岁的马友友觉得自己准备好了再一次尝试同时学音乐和学学术,他本可以做音乐系的学生,但他却突然感到,“要拉好琴,或者说要真正地理解和表现音乐,总感觉还需要掌握些别的什么。我已经在罗斯先生那里获得系统的演奏训练,与其为一张文凭再在音乐系待着,还不如去学点别的,仅仅局限于一个专业会阻碍自己全面发展。”于是他转入了哈佛大学,学音乐、学历史、学人类学、学文学,还学自然科学。这些课程丰富了马友友的思想,为他提供了理解生活的方法。后来许多评论家认为,马友友具有音乐家的所有最好才华,他的演奏擅长发挥对不同文化的敏感触觉,拿捏音乐作品复杂多变的层次,演奏出的音色较其他大提琴家更为鲜活多样。这和他在哈佛大学的宽泛学习应该是分不开的。
在哈佛大学读书时,马友友就不断接到演出邀请函,19岁时他应英国皇家交响乐团邀请在伦敦首次亮相,引起轰动。但马友友并没有离开哈佛大学,反而限制自己每一个月最多演出一次。技巧出色的马友友还从来都不参加任何音乐比赛,尽管那对于不少演奏家而言,是成名的一条捷径,他说他希望完全靠个人的演奏来征服乐坛。
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慑人魅力
据说,有学者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名字将会对这个名字的拥有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心理暗示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马友友或许可以看作是这个方面的一个范例。最初父母为马友友取名时,寓意即为“友善的马”,马友友果然不负众望,从小到大,身边总会有很多好朋友。他对人友善,也非常随性、没有明星的架子,有时在电台录音录得很疲倦,就会在录音棚里随便找一个东西当枕头,在地毯上旁若无人地睡起来。
还是一个大学生的时候,马友友在哈佛的导师利昂-柯赫纳就评价说,马友友有一种“堪与摇滚乐歌星媲美的慑人魅力——与生俱来的”。马友友则说,“自己的天职就是把音乐带给每一个人”。那个时候他们在自己的学院剧场演奏,只要消息一传开,座位总是不够,有一次,马友友甚至不得不在剧场外演奏,以安抚拿不到入场券的人。
成年以后,很多和马友友合作过的音乐家也都对马友友给予高度的评价,说他平易近人,非常细心和体贴。著名的笙演奏家何粹就曾经说,马友友非常可爱,比如在电梯里,如果没有外人,马友友会和几位中国的演奏家打打闹闹,几乎是滚成一片,但是只要电梯一停,有外人出现,马友友立马就强忍笑意,挺拔地站在那里,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而如果你要是和马友友喝过一次酒,到了第二次不管有多少人在场他仍会清楚地记得每一个人喜欢的口味,并且周到地为人们点酒。有人曾经问过马友友,他最喜欢《红楼梦》中的哪个人物?马友友笑嘻嘻的回答说,当然是“贾宝玉”,因为他有很多的女朋友。
也许正是这种亲和力和独特的幽默感成就了马友友的慑人魅力。如今的马友友,拥有无数粉丝,甚至像追星族一样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受女性欢迎的程度也许已经远远超过贾宝玉了。
“音乐应该像磁石一样把世人拉拢到一块”
自1981年发行首张专辑以来,马友友已录制了50多张不同风格的专辑,15次荣获葛莱美奖,奠定了其无可取代的大师地位;同时他也是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古典音乐家之一,其乐声如磁场,吸引着无数的音乐爱好者,在纽约,人们还以马友友的名字命名了一条街道。功成名就之后,有人问马友友,对于自己被誉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演奏艺术家”有何感想,他说,“如果你相信媒体的吹捧,那你的艺术生命就要朽败了。”
如果是在10多年前,马友友的故事到此基本上已经可以说是讲完了,讲的是,他是一个融合了天才、明星气质、音乐素养、亲和力和谦逊于一身的“白马王子”。但是,这10多年来,马友友又走上了新的旅程。
1990年,马友友和著名华人建筑学家贝聿铭发现,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和华裔人士存在着无知和偏见,同时,由于中美相互间缺乏了解而造成的偏见甚至影响到两国人民的良好交往和美国华裔的整体形象。他们感到必须行动起来改变这种状态,美国华人应当有一个组织代表他们的声音,并且这一组织必须由华裔精英人士组成,具有非常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意为“精英聚会”的团体——“百人会”应运而生。自1994年起,“百人会”多次组团访问中国,向中国领导人递交关于美国人对中国看法的报告,并同中国领导人探讨如何改变美国舆论对中国的看法等问题,与此同时,“百人会”成员多次会见美国国防部长、商务部长和总统国家安全顾问等,使他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并向他们提出美国应当同中国在政治上并肩共存的观点。
1998年,马友友又发起“丝绸之路”计划,研究丝路沿途各个不同文化的思想交流、音乐交流,以及继续演奏传统音乐,并邀请作曲家创作新曲。马友友说:“我有生以来做过的事,以这一件事最令人兴奋。丝路象征很多事情。它是古代的互联网,既是通商之路,也为宗教人士、探索家、科学家和小说家提供了通道。我们应设法让丝路之声不至于消失,让丰富的文化传统存续下来。”他在“丝绸之路”计划的声明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开明而且交流频密的世界,我相信音乐可以像磁石一样把世人拉拢到一块。”
马友友简介:
1955年生于法国巴黎,4岁起由父亲启蒙学习大提琴,并和家人迁居纽约。
作为一位艺术家,马友友不断地在他的演奏生涯中,找寻最适合的方式好让他的音乐艺术和所面对的广大听众做最直接的沟通,也为自己追求艺术层面的再升华与新方向。迄今为止,马友友已出版50多张个人专辑,15次荣获美国葛莱美大奖。1978年他荣获古典音乐的器乐最高大奖艾菲尔·菲沙奖。1982年获美华协会风云人物奖。1987年获古典音乐界最高荣誉——费雪奖,他是当年这个相当于影视界奥斯卡金奖的唯一得主。
马友友有两把大提琴,一把是1733年的意大利蒙大拿尼那(Montagnana)大提琴,一把是1712年制成的意大利大维多夫。斯捷蒂瓜瑞尔斯(Davidoff Stradivarius)大提琴。
音乐会详情:
11月17日,周三/ Nov 17th, Wednesday
2010广东亚洲音乐节闭幕式音乐会——马友友与广州交响乐团音乐会
安东宁·德沃夏克 G大调第八交响曲, 作品88号
安东宁·德沃夏克 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04号
指挥:余隆
大提琴独奏:马友友
演奏:广州交响乐团
票价/Tickets:¥1680/ 1280/ 880/ 580/ 380/ 180/ 80/ 40(学生、长者票)
于秀莲供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