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青年男高音张英席 英气逼人席卷而来(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0日17:13  千龙网
text1 张英席

  帅气的面庞和完美的身材,这个酷似韩剧中男主角的大男孩扑面而来,顿时间阳光洒满了整个房间——这就是与张英席见面的第一印象。这是第一次近距离的访问张英席。让人意外的是这个二十九岁的张英席与电视上、舞台上的他有些不一样,他不是西装革履成熟稳重而是开朗活泼率性洒脱。这个年纪轻轻就在国际舞台上声名鹊起的张英席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他和他的老师多明戈之间又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呢?这一次让我们零距离的感受这个真实的张英席。

  年少时我也喜欢刘德华

  走上歌唱的道路纯粹就是因为小时候特别爱唱歌。张英席说从小到大都是特爱唱特想唱的那种孩子,那时候喜欢流行歌手也喜欢流行歌曲。“刘德华呀,四大天王呀,都是当时孩子们心中的偶像。”张爸爸看见儿子那么爱唱,于是决定给他找个声乐老师进行系统的声乐学习。“当时是在老家秦皇岛找了一个声乐老师,唱了几句之后,老师说我的嗓子条件和形象挺适合唱歌剧的。虽然当时我觉得歌剧离我实在太遥远了,但我还是接受了。”

  就这样,张英席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取了中国音乐学院。在大学的时候张英席算是比较努力的学生,经常参加比赛并获得奖项,实践着他的“肯定——成长理论”。“如果你老是获奖,总有小小的鼓励,老有人夸你好,不间断的给你信心,那么你就会特别努力的琢磨自己的专业,然后你就自然而然的变得特别敬业了。”张英席笑着说,自己小时候其实不爱学习,可是自从开始学习声乐,再不断地努力——肯定——更努力的模式之下就渐渐的形成了一个认真敬业的习惯,无论做什么事都特别认真,这让他受益匪浅。

  话成功·成长源于不断地被肯定

  如果说五年前多明戈的出现一下子让张英席成为了中国歌剧界的焦点,那么五年后张英席归来该是交答卷的时候了。没有悬念,这个年轻人用自己的一次次演出,回答了所有的疑问。2009年2月,在北京紫金剧院和多明戈大师一起举办了大型音乐会。2009年4月,在华盛顿国家歌剧院主演《图兰朵》,2009年9月在肯尼迪中心主演大戏《法斯塔夫》;2009年12月,在国家大剧院主演歌剧《再别康桥》。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参加国家大剧院史诗歌舞剧《复兴之路》的演出。2010年7月,在美国马里兰国际歌剧院主演歌剧《茶花女》;2010年8月,在北京华彬紫金剧院与恩师多明戈合作经典歌剧《弄臣》;2010年9月22日,与指挥大师马泽尔在国家大剧院合作演出。

  谈到目前的成绩,张英席一脸的自信,在他心目中,成功源于不断的被肯定。“在最开始学习专业时,那个阶段主要来自于老师的鼓励和对我成绩的肯定,每当这时总会给我很大的鼓舞,哪怕是在一次小小的比赛中获奖,对于一个初学者而言,力量也是巨大的。努力加肯定会让人更加充满信心。”从开始学习声乐走到今天,张英席就是凭借着一点一点小小的肯定一路走来的。而且早在成为多大师的徒弟之前,张英席早已是荣誉成绩一箩筐了:2002年l0月,参加了第二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获得荣誉奖;2003年8月,获得第三届中国人唱外国歌第二名;2003年9月,代表文化部参加在法国马赛举办的国际声乐比赛,进入决赛,获得特别奖;2003年10月,在文化部新人新作比赛中获美声唱法第三名。2003年11月,参加在台北举办的世界华人声乐大赛,获得金奖,并获得最佳歌剧演唱奖;2004年6月12日至20日参加了在意大利埃米利亚举办的第四届国际歌剧比赛,进入决赛,并最终获得男生组第三名,和最年轻歌手奖;2004年7月获第十一届“新盖中盖”杯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专业组银奖。

  演歌剧·台前幕后体验百味人生

  目前张英席的很多工作都是各种歌剧演出。谈起歌剧,他就像是打开了话匣子,说个不停。他说演戏是一件特别过瘾的事。在歌剧中每次都可以放开自己,感受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有的时候是一个同性恋的人生,像《咏别》;有的时候是一个诗人的人生,像《徐志摩》。很多时候演一个戏总是进戏容易出戏难。以前他演的戏包括《弄臣》、《茶花女》这样的西方经典剧目,几百年来已经被定格和束缚了,演起来还算是比较容易的。这一次的新戏《咏别》则让张英席有点“无法自拔”。“有时候做别的事情,脑海里还是时不时的想起那个画面,那些唯美的感觉。即使我现在一个月没有碰《咏别》,我现在捡起来还依然清晰,每一幕都在我眼前闪现。”此外他强调舞台剧根深蒂固的存在于脑海中,这与电视剧、电影大不相同。“搞舞台剧与搞影视剧还不太一样,拍电视、电影可以NG,但演舞台剧则不同,对现场的连贯性要求比较高,需要把整个本子背下来之后,连贯的演出两个半小时。当你演这个戏的时候,其实已经排练了很久很久,人物的形象早已深深地刻在了脑子里。所以真想把它忘了也是一件挺困难的事。像《咏别》这样的戏得两三个月才能出来”。

  为师表·捷径是二十岁的人用来做梦的

  如今张英席已经成为中国音乐学院的一名老师。在教学中,他秉信的理念是成功没有捷径,唯有努力才能走出来。此外,对于做老师这件事他认为,想做一名好的老师,首先要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这也是他在西方的这几年学习中最深刻的感悟。

  “在西方,人与人之间对彼此智商的尊重,是非常重要的。并不是说谁的职位高,谁的智商就一定高,大家都是平等的,只是我们分工不同。比如说我教你五线谱,我一定坚信你能学会,只是需要一个过程。与对方交流首先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不可以因为我懂得多你懂得少,你就得听我说。其实没有谁比谁差。只是你心里觉得你比别人强!这是我在西方感触最深的地方,所以回国之后我会把它用在我的教学风格里面——就是尊重。”

  平日里,张英席演出工作特别忙,经常落下学生的课。对此他总是满心的愧疚,一有空就抓紧时间给学生们补课,与学生之间也相处得像朋友一样。他不喜欢距离感,不喜欢太拘谨。面对学生他都是一百个耐心,一遍不成就两遍三遍十遍的教。他坚信只要用心就一定能学会。而他不能容忍的只有一条,那就是懒惰,不知道练习。他说在这一行想要成名其实非常难,只有敬业才是支撑你最后能成功的唯一途径。这也是他一路走来的最宝贵经验。“总有人问我,你背那么多歌剧谱子有什么窍门吗?我说有窍门,窍门就是一遍一遍的唱!直到有一遍感觉能背下来了,就可以把谱子一放,那么你就真背下来了。一个生谱,不经过几千遍,甚至像我的老师说的要经过一万遍的练习,是不能够很好的背下来的。我总说,如果一个谱子没背下来,只有一个理由就是你没用心背,功夫没下到。一遍没记住,可以记一万遍。小时候我也不懂这个道理,等我长大了,成为了一名专业的歌剧演员我才真正明白:捷径就是一万遍!”他回忆说,在西方的时候每个人都特别敬业,每个人上台之后唱得都跟机器一样准确无误,自己要是唱不准的话太丢人了。在那种压力下唯有更加勤奋才能生存下来。

  “捷径是二十岁出头的人用来做梦的。”谈到成功的途径,张老师一脸的严肃。他说,人一过二十五岁就能醒过来,别再去幻想外星人给你一个超能力或者天上掉馅饼。只有你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辛苦才能有所回报。“年轻的时候难免会觉得成功有时候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有的人能快速成名,有的人能快速挣到钱,那都是电影情节,这种想法很多人都会有。真实的生活中是不会有这种事的,所以,停止做梦。做事情一点一点的进步,肯定能有收获。”年轻的张老师坦言自己也曾经有过做梦的年纪,但是该醒的时候就要清醒,停止做梦才能走向成熟。虽然他的人生阅历还不够深厚,但是他希望以自己的经历给学生们启发,希望他们能够领会到他的苦口婆心和良苦用心。

  看未来·从量变到质变,期待上升期来到

  一直在大师的光环之下,与同龄人相比,张英席较早地站在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上,对于大家关心的突破自己这一问题,张英席很从容地说,“其实我没想过怎么突破,目前就是积累,当积累到了一定份量上,自然就有突破了,从质变到量变的过程一定是这样的。要是老想着我总有一天要超过我的老师多明戈,那肯定没戏了。我每天都在努力积累,每天都接触新鲜的东西,有新的长进,那么所谓的突破是早晚会出现的。仔细地规划自己的未来,更重要的是认真的做好眼前的事情,扎扎实实地演好每一个角色、每一场戏。”

  张英席说自己还得不断积累,“虽然我自认为是很努力的人。但是毕竟没有从小开始就学习钢琴、音乐方面的基础理论,这些都是在十五六岁开始学的,而且年少轻狂的时候我也曾跟大家一样浪费了很多时间,没有给自己打好底子。”已经饰演过多部歌剧的他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舞台经验,但他还是觉得自己在专业技能上有很多的不足,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我很高兴能够看到自己还有上升的空间。歌剧艺术是我一生的追求,对歌剧的热爱决不会改变。尽可能多的演戏,让自己保持在较高的一种演唱状态下,享受歌剧艺术的魅力,享受古典音乐的美妙”

  而立之年还未到,在歌剧界张英席的的确确算是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一辈。“其实在声乐界有一种说法,就是三十岁之前的男高音都还被认为是不成熟的,在三十岁以前就是积累,三十岁一过,基本上会有一个黄金期的来临。三十五岁之前这个磨合期很重要,如果磨合得好,那么三十岁之后将会有巨大的收获,因为到了那个时候心理、生理都完全的成熟起来了。有很多大师级的人物把自己的状态保持得非常好,到四十五、五十五或者像多明戈一样到七十岁,依然能够登台表演经典大戏。这个顶峰的期限会拉得很长,所以我对自己规划就是三十五岁之前拼命演戏。让自己的质变不要来得太晚。男高音的成就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发展阶段,在艺术的标准和要求上我和所有人都是一致的,没有例外。”也正如他所说,未来还有太多的可能,太多需要磨练的地方,认真的走好每一步才是关键。

  谈恩师·他的敬业让我永生难忘

  跟随多明戈大师三年,张英席与恩师之间自然有说不尽的故事。作为多大师的爱徒,张英席说,让他感受最深的地方就是老师的修养。“无论什么事到他那就是好,没有坏。他的心态跟常人不同,基本上有点天上看人间的感觉。”张英席评价自己的老师有今天的艺术地位,好比站在天上看地下,“我们总想没有人能不生气,没有人能一直都那么高兴,但是他就是天天都高兴。他当然也会有很多不如意,也会有很多很重的责任,但是我却从没有看见过他不高兴。他就是那么乐观,一直那么乐观。”恩师的言传身教是张英席的乐观精神的源泉。张英席特别跟我们谈到了多明戈大师的敬业精神。他说,在多明戈老师那里学到的最多的东西就是敬业与心态。包括这一次的演出,张英席透露,其实多大师是五月份刚做完盲肠癌的手术,八月份就开唱了。一个七十岁的老人,这样的敬业,怎能不让学生无限崇敬呢!

  除了多明戈大师,张英席更不忘在国内的那些岁月里曾经无微不至关怀教育他的恩师们。我上大学的声乐启蒙老师,让我会唱歌的宋一老师、金铁霖老师和戴玉强老师,这些前辈们都给了我很无私的帮助、他们看到了我身上一些潜在的优势,毫无保留的教我,让我这几年进步很快。

  谈到感谢他还要感谢他自己。这些年,在专业学习的道路上,他能够把握住这些机会,从来没有放弃过。“一个人的成功可能有很多人的帮助,但更需要自己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成功者都具有很坚定的信念,一夜成名只是昙花一现,太短暂了。会有这样的人,但大部分的人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在机会来临的时候大放光彩。如果平时功夫练得不到位,就算是机会给了你,也肯定不能成功,因为在舞台上没人帮得了你,机会是给大部分有准备的人的,只有很少的人靠运气。”

  论性格·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眼前这个快人快语的张英席无论如何都与舞台上那个沉着大气男高音歌唱家无法联系到一起。于是我很好奇的跟他谈起了性格的话题。他评价自己是双重性格很强的人,他的性格中的两面性反差强烈,好比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我可以瞬间变得很成熟稳重,也可以瞬间变得活泼外向、侃侃而谈,就像现在这样。”

  生活中的他更多的时候像是一团火焰——乐观、热烈而温暖。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总觉得我生活中那么顺利。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也有很多不开心的事情,只是我没让你看见。每个人生活中都会有不如意的事,让你烦心和难受。”张英席坦言自己是个完美主义者,面对挫折的时候,他的做法可能就是自己尽力去解决它,消化它,不会跟别人分享。“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就自己慢慢消化,我相信时间能淡化一切。时间是最好的良药。生活中很多不开心的事,对于这些不要耿耿于怀,就把它交给时间吧,假设今天还在跟一个东西较劲,那么睡一觉第二天就没事了。人就是一瞬间想不开,一个月以后,一年以后再看看,时间就已经帮你消化了所有的不快和抱怨。所以不管遇见多让人难过的事,都不要太悲观,太郁闷,因为时间能够让你忘记它给你的伤痛。一直保持这个信念,我告诉自己多难过的事都不要放在心上。”

  后记:结束了这次零距离的访谈,对于这个年轻的男高音又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真诚、洒脱、时尚、乐观没有距离感,亲切得就像自己的同班同学。在他身上传统与现代矛盾又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舞台上他大气沉静像大海,生活中他开朗豁达奔放如火焰。他有着一个歌剧人所应具备的全部优秀品质:坚韧、顽强、无畏。他也有着新一代中国歌剧人所需要的可贵精神:开拓、创新、自信。我想,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像是一出戏剧,二十岁的跃动,三十岁的绽放,四十岁的华彩,五十岁的辉煌,对于一个二十岁的歌剧演员来说,他的才华有目共睹,他的努力无可挑剔,年轻的张英席已经做好了准备把整个生命交给心爱的歌剧事业,矢志不渝一往无前。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而属于张英席的这场大戏才刚刚拉开了序幕。

  文化部《音乐生活报》记者:郭东洋 金惠子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