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报业集团驻京记者 李萍 陆云红
由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唱响中国——群众最喜爱的新创作歌曲”征集评选活动日前评出36首入围歌曲,深圳有4首原创歌曲入围,其中《走向复兴》、《迎风飘扬的旗》位列榜单第一、第二名。昨天,歌曲《走向复兴》、《迎风飘扬的旗》创作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音乐界的资深评论家和理论家对深圳的主旋律音乐创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充分反映了深圳的时代意识和文化自觉,反映深圳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使命感,并且艺术把握了时代的前进脉搏,唱响了时代最强音,唱出了百姓心声,是艺术性、政治性、人民性的完美统一。 歌曲饱含激情和期望 “什么叫文艺作品的主旋律,我理解就是对时代脉搏的艺术把握,对时代脉搏的艺术表现,再准确说,是对时代前进脉搏的艺术把握。真正优秀的、唱着响、传得开、留得下的主旋律歌曲都是这样。”原中国文联副主副、著名评论家李准说,深圳的音乐创作是一种深圳文化现象,深圳处在改革开放前沿,从开始就重视文化建设,理念最开放、最敢于创新,同时深圳的文化创作、文艺创作总体上又最能注重,也最能唱响时代精神。这两首歌曲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从一举唱红全国的《春天的故事》到《走进新时代》,再到《走向复兴》、《迎风飘扬的旗》,这是历史进程的延展,必然要出现这样的作品来反映我们的时代,这也是历史的必然。”《音乐周报》社社长白宙伟说,“也只有深圳这个地方能够出现这样的歌曲,因为他们还饱含着深情,饱含着激情,饱含着期望。”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音乐学家薛艺兵也称,这两首歌曲是最能够体现时代强音的歌曲,真正达到了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和谐统一。可以说,深圳的音乐家、词曲作者走在时代前面,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写出歌唱时代、歌唱祖国、歌唱党的好歌。 反映出深圳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最大的个人感触是,深圳人民、历届领导干部对改革开放和小平同志充满了深厚感情,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使命感。”中国音协副主席、总政歌舞团艺术指导、著名作曲家、歌曲《走向复兴》曲作者印青以三重身份参加这次研讨会,他认为,这是深圳能产生出那么好的作品的主要原因。 他认为,在深圳这个年轻的城市里,人民群众、各级领导对文化建设非常重视,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渴求相当大。深圳的定位是要打造中国音乐创作的基地,创造更多、更好、更优秀的音乐作品,所以深圳产生这样的音乐作品不是偶然的。 “这是具有历史节点的标志性歌曲。”中国音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音乐学家韩新安也赞同地说,这两首歌体现了深圳的时代意识和文化自觉,是对党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衷的赞美和坚定的信心。这也表现了深圳高度的敏感,及对打造这种标志性歌曲、时代性歌曲的高度责任意识和高度热情。 他说,创作好的作品需要时间的积淀,深圳一直致力音乐的创作和建设,还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打造音乐工程,每年都会推出一批优秀的作品。深圳有开拓的视野和胸怀,深圳的音乐人不是固守个人的创作,国内最具代表性的一线权威作曲家,通过音乐工程每年推出优秀创作,在有效的机制和运作模式的保证下,深圳才会有四首歌曲入围。 中央电视台音乐晚会策划人、词作家朱海认为,深圳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特别是音乐工程出品了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的主旋律标志性作品,也为文艺工作者搭建了挑战自己创作的平台。 《文艺报》副总编辑吕先富说,在新的环境下,需要有提振民众心情、呼应民众情感并且集纳文明成果、有智慧的作品,即能够体现中国作风、中国心态的优秀作品。十多年来,深圳市历届领导确确实实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已经有长期的文化积累,所以四首歌曲入围并不是偶然。 唱出了时代精神和大众心声 “这两首主旋律歌曲在把握艺术性、政治性的同时,紧紧把握住了人民性,在恰当的时代把握住大多数人民的呼声,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让大家入耳入心。”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人民音乐》副主编、音乐评论家金兆钧评价说,一个作品怎么能在大众中产生影响,更重要的还是能够自觉把主旋律的、政治性的元素与当代老百姓实际生活沟通融合。 他举例说,如《走向复兴》有进行曲的特征,又有相当强烈的抒情对比,让老百姓听着不是硬邦邦的音乐语言,容易得到大众的认同。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玉琴也认为,深圳的独特性,使创作者对新时代有敏锐的感觉,歌曲鲜明表现了文化自信以及对新生活和新时代的感知和感恩。这两首歌用音乐表达了当今的时代精神和大众的心声,而且也很形象地传递了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意志和毅力,入选并排在前列有它的必然。 “歌曲内容健康向上,有时代和生活气息,而且词和曲很美,易于传唱,易于流传,是群众喜爱的歌。”她说,这两首歌曲艺术性和大众化、政治高度和艺术宽度相融合,决定了歌曲能够为大家所接受,而且能够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