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没有人奢望70岁的鲍勃·迪伦能来中国内地。然而,他来了!昨晚,鲍勃·迪伦的歌声在北京飘扬。由于这很可能是北京观众唯一一次现场聆听这位“摇滚活化石”的机会,所以很多人都抱着膜拜、朝圣的心态前往。
一如预想,工人体育馆内接近满座。这是一场根本不需要通过媒体做任何宣传就能卖票的演唱会,因为鲍勃·迪伦的名字就是最神通的广告。有人调侃说:“主办方睡着觉就把票卖了!”这场演唱会的“牛”还在于全程不许摄像、照相。
昨晚,当沧桑、消瘦的鲍勃·迪伦拨弄着手中的吉他,发出第一声吟唱时,一场跨越国界的、关于音乐的朝圣就此拉开序幕。
舞台很简约,白色纱幔将舞台的三面遮挡了起来,灯光变幻不同的背景色调。现场没有多媒体大屏幕,除了场地内的观众,看台上的观众基本上看不清鲍勃·迪伦的表情。《Forever Young》、《Like a Rollingstone》、《Hard Rain》……鲍勃·迪伦或是弹奏吉他,或是吹奏口琴,或是耍弄键盘,一首接一首演唱着。他的声音听起来有些沙哑,甚至略带一丝混浊,再加上现场音响效果不是很佳,所以时常听不清他喉咙里发出的究竟是怎样的歌词。
在对鲍勃·迪伦的歌不是太熟悉的情况下,大家只能边听边猜歌名。问了四周围的观众,十个当中有九个基本上都说不出来他唱的究竟是哪首歌。而在网络微博上,很多音乐人也在热闹地猜测鲍勃·迪伦究竟唱了哪些歌。
整场演出有点闷,鲍勃·迪伦自顾自演唱,与台下没有任何交流与互动。除了介绍乐队,他从头到尾没有说任何话。观众席上零星的几个荧光棒在闪烁,大家静静地聆听着,不见热烈的反响,只在每曲结束时报以热烈的礼节性掌声。有人戏称自己一晚上都在“打酱油”。出人意料的是,鲍勃·迪伦最终并未演唱那首最为中国观众所熟悉的、被翻译为《答案在风中飘》的《Blowing in the Wind》。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鲍勃·迪伦的另类与不同寻常。
作为20世纪美国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民谣歌手,人们对鲍勃·迪伦这样一位传奇人物赋予了太多标签,比如,伟大的文化符号、民谣摇滚奠基人、反战英雄、音乐界传奇……对中国乐迷来说,鲍勃·迪伦像一个传说一样存在着。
“即使从不听迪伦的人也会哭着喊着要去‘见证传奇’;资深乐迷即使对迪伦没多大感觉,也会想着去了个心愿;而有钱人会当做去赴一场上流豪宴,就像是奢侈品牌来京沪开旗舰店一样,不捧场好像自己就没存在感。”乐评人张小舟说得很直白。
就像本月3日鲍勃·迪伦在台北小巨蛋开唱,吸引了众多音乐人前往朝圣一样,昨晚的观众席中坐着崔健、汪峰、刘元、何勇等众多音乐人,还有画家岳敏君、刘晓东等人。导演田沁鑫在微博中说道:“不排戏了,赶往北京工人体育馆。今晚看属于鲍勃·迪伦的现场!不指望他带劲、刺激,就指望这个摇滚老炮儿给我精神!”
1961.411元,是昨晚演出的VIP票价。其背后隐含着一层纪念意义:1961年4月11日,鲍勃·迪伦第一次登台演出。1962年,鲍勃·迪伦发表了个人第一张专辑《鲍勃·迪伦》。国内引进的第一张鲍勃·迪伦唱片是在1992年,是鲍勃·迪伦在纽约举办从艺30周年音乐会的现场版。
时至今日,鲍勃·迪伦的歌声已经飘过了半个世纪,歌迷们开始在他的歌声中追忆青春岁月。让人钦佩的是,年迈的鲍勃·迪伦近些年仍有新作问世,外加永无休止地在全球巡演。在他的人生字典中,似乎没有“退休”一词。他曾孤傲地说:“到处露脸和人们的欢呼对我来说都不重要,我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想。做事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我做任何事情唯一的原因就是我喜欢做。”
本报记者 李红艳
图为迪伦演出现场。
朱洪宇摄于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