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自古以来,分布在约占全国总面积四分之一的青藏高原上,聚居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和云南香格里拉藏族自治州等地。各地区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组成了五彩斑斓的藏文化海洋,谜一般的土地!谜一般的文化!谜一般的信仰!仅以此篇《藏谜》展示其中一斑,仅此!
《藏谜》解说词
由我国著名藏族歌手容中尔甲担任制作、出品人,我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担任总编导、艺术总监的舞台精品节目《藏谜》是中国第一部全景式展现藏族民间文化的大型原生态歌舞乐诗篇。第一场:朝圣;第二场:歌舞乐;第三场:赛装节;第四场:轮回之梦,共分四场。全剧以一位藏族老阿妈从四川阿坝出发,一路朝圣到拉萨途中的所见为线索,以老阿妈经过不同藏区的歌、舞、乐、劳动生活、节日活动为载体,情景式地展现了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及宗教仪式活动。整台节目中涉及到的舞台表演都取源于民间元素,音乐、舞蹈、乐器、道具大多来源于民间的收集和整理。
第一场 朝圣
传说在很多年以前,一只受观世音菩萨点化的猕猴与度母化身的静修山岩的罗刹女结合为夫妻,生下了六个猴崽,经过很多年的繁衍,分成了赛、穆、顿、董四个氏族,他们就是藏族的祖先。
又相传在吐蕃第二十七代王室赞普拉拉托日年赞王之时,三部经书和几件法器从天上悄然降落在雍布拉康顶上,赞普把这些天降圣物供奉于王室,并以金水、蓝宝石等供奉,后由译师和班智达译解推广,至此,吐蕃才开始有了佛法。从此,藏族人走上了一条生生世世的朝圣之路。
不知道死,怎么了解生。在《藏谜》中,老阿妈的朝圣之路反映了藏族人对待生死的态度,即把生和死看成是一体。死亡只是一期生命的开始。老阿妈一步一叩首,最后皈依天界,将死亡化作了关照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
不知道苦,怎么体味乐。藏传佛教认为,人的心有产生苦和乐的体验,也有发现安祥的能力,心的真性是从安祥开始的。藏族人的信仰也使他们拥有了这样的心性。在《藏谜》中,藏民族化痛苦为安乐,转烦恼为菩提的本性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有诗人写道:朝圣的路很长
佛主啊
伸出你那圣洁的手掌
抚摸一下我的头顶
因为人生是一场梦——
虔诚获得了纯洁
我又看到了那些长跪的人
每个人都拍打着手中的木板
不论是年老的还是年轻的
他们构成地狱和天堂
而雪山和江水在大地上蔓延
我昂起头
看见秃鹫在天空盘旋
每当太阳升起
总会有人在布达拉宫前长跪不起
第二场 歌、舞、乐
藏族有句谚语:“会说话的人就会唱歌,能走路的人就会跳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藏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劳动”创造了人类,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民族在几千年的劳动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的民间歌舞文化,形成了民间、宫廷、寺院三种不同风格的表演艺术。从音乐角度上可分为“谐”和“鲁”两大类;从舞蹈角度上又可分为“谐”——歌舞,“卓”——舞蹈,“噶尔”——乐舞,“羌姆”——法舞等四大类。总之,对藏族而言,歌与舞几乎不能分离,歌则舞,舞则歌。
堆谐属“谐”类歌舞,又称“踢踏舞”,以藏族民间乐器“扎木年”(六弦琴)为伴奏乐器,自弹、自唱、自跳三位于一体,结构分“降谐”(慢板舞)和“觉谐”(快板舞)两部分。主要流行于拉萨、日喀则、江孜、拉孜等地。
卓舞(长袖舞),藏区不同地方的卓舞都有不同的风格。常以鼓、脚铃、或以弦胡作伴奏,以藏北卓舞、青海玉树卓舞、甘肃甘南卓舞为代表,大多流行于草原牧区。藏民在藏袍里着彩色长袖衬衣,舞动长袖,时而旋律悠扬,舞姿优美,时而节奏明快,舞步矫健,粗犷豪放,有舞动雪山草原之气势。
藏族多声部唱法,属于“百谐”类,在西藏山南、林芝地区、拉萨地区、青海玉树地区、四川阿坝黑水地区都有此类表演艺术。主要是古时征战前习武,演兵的舞蹈,多以男子表演,舞者头戴插有羽毛或彩旗的头盔,身穿铠甲,手执兵器围成圆圈舞动。《藏谜》中表演的“惹麻”是流行为阿坝黑水一带的歌舞,为女性祈祷祝愿的仪式。演唱采用多声部合唱,这种表演形式在藏区为数不多。
牦牛舞“雅羌”,西藏民间歌舞,属面具舞,是藏族民间传统舞蹈之一,多在盛大节庆或送宾客时表演,用鼓、锣、镲等伴奏。牦牛犄角上系哈达,表示吉祥、幸福。
六弦琴弹唱:
藏族的乐器丰富多样,分吹管乐器、弹拔乐器、拉弦乐器、打击乐器共四大类几十种乐器,在民间歌舞、宫廷歌舞和宗教法舞里广泛使用。民间乐器以六弦琴“扎木年”、弦胡最为流传。弹唱在青海、甘肃和四川的安多藏区最受老百姓欢迎,常以六弦琴或者曼陀铃为伴奏。甘肃甘南州的弹唱大师华尔贡为杰出代表,其弟子遍布各地,容中尔甲也是他的徒弟之一。
打阿嘎:
在劳作中娱乐,在娱乐中劳作是藏民族生产劳动中的一大特点,在劳动中充满了歌声和舞蹈。劳动歌曲叫“勒谐”,有犁地歌、除草歌、打场歌、收割歌、运粮歌、放牧歌、剪毛歌、打茶歌、挤奶歌、修墙歌、打地基歌、采石歌、捻羊毛歌、织氆氇歌、炒青稞歌等等不计其数。
打阿嘎是藏民在夯实屋顶泥土层时用特制的劳动工具阿嘎边敲击泥土边歌边舞的一种劳动歌舞,有轻松、活泼、诙谐的特点。
夏拉舞:卓类舞蹈,宗塔地区民间舞
“我们是一群黑色的马,
雷声是我舞步的节拍,
闪电是我腰间的银器,
我摇动着黑色的毡帽,
苍天降下所有的福气。”
第三场 赛装节
除了一年一度的“藏历年”以外,藏族一年有很多节日。宗教节日有燃灯节、晒佛节等。根据各地方风俗民情又有各地方各种民俗节日,如雪顿节、赛马节、沐浴节、扎崇节、看花节等,其中,赛装节是最为盛大、隆重的节日之一。
藏族有句谚语:“家驮在牛背上,财产穿戴在身上”,正是牧区藏族的真实生活写照。每当这一天,藏民会穿戴最豪华贵重的服饰进行服装比赛,是一次家庭财富的展示,又是所有牧民团聚的节日。
第四场 轮回之梦
从四川的阿坝出发,一步一叩首朝圣到拉萨往往需要三年多的时间。《藏谜》中老阿妈的朝圣之路是一次虔诚信仰的生命之旅,也是一次体验文化的精神之旅。她和她的忠实伴侣小羊羔“叉叉”经历了嘉绒藏族地区、安多藏族地区、康巴藏族地区,最后由青海进入西藏地区。经历了各地方不同的地域风光,民风民俗,经过了两年多的旅程,在即将到达目的地时,却遇上了暴风雪。为了保护受冻的小羊“叉叉”,自己却被冻死在了路上。
乾坤是一剧场,生命是一出戏。而众生往往是一群迷惑的演员,看不清生命本质,看不透生活真相。上焉者驰求功名利禄,下焉者追逐五欲六尘,更有甚者,在浑浑噩噩中,无奈地退出舞台。
学会面对死亡的人,就学会怎么不做奴隶。世间人皆追求快乐,然而无人知晓真正的快乐乃在超越生死,透视假相,以纯净的心灵,随缘应物,任运自在。
藏族有这样的说法,在朝圣路途中死去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她的灵魂已经得到皈依,那是一个美丽的再生……
青藏高原是一片凝重、庄严的土地,又是一片谜一般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最为吸引人的就是诞生于这里的藏族文化。最为独特最为神奇,最具雪域特色的便是藏民族创立、信奉和传播的藏传佛教。
在藏传佛教中,度母与观世音菩萨,莲花生大师同为“世间三殊胜之神”。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在无量劫前每日不辞辛苦,救度大执众生。一日,她睁眼观察,发现六道中众生并未减少,于是她不禁悲从中来,流下了眼泪,泪珠滴落化作莲花,从莲花中生出身色各异的二十一尊度母,并向观世音立誓,协助她共行救度众生的伟业,并立下无量功德。
《度母舞》是著名舞蹈家杨丽萍根据度母的身世经历和唐卡,壁画中度母的肢体造型,用形体语言塑造的又一舞台形象。充满悲悯的眼神,如诗如画的形体语言使如慈母一般解救众生之苦的度母形象活生生的展现在观众眼前。是杨丽萍在“孔雀公主”形象之后,塑造的又一成功的艺术形象。
藏传佛教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相继形成了各种教派,它们各持自己的教义思想,方法和修持重点,同时又并存发展。大致可分为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等大教派以及希解派、觉宇派、觉囊派,廓扎派、夏鲁派等小的教派。
在藏传佛教信徒的心目中,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有着特殊的地位,这不仅因为他创立了一个教派,更重要的是他实施了宗教改革,使一度弥漫在佛教界的不良风气一举改观,使一度在群众中信誉低落的佛教振作起来,并在宗喀巴自己身体力行下,藏传佛教再次兴盛。
在千百年的教派交融发展,相继诞生中,在不同的藏族地区形成了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寺院。其中,西藏桑耶寺、萨迦寺、大昭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寺最为著名。
可以说,以藏传佛教为载体的文化内容,已成为藏族文化的主体构成部分,成为藏民族生息在雪域高原上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寄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藏民族的日常生活和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