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布缓缓轻启,身着藏袍的演员们,从台后一拜一叩首,向舞台中央匍匐前行。纯厚的号角吹响,神圣博大的藏文化画卷顿时在眼前铺开:热烈野性的《六弦琴》、美妙奇幻的《荷花度母》、幽默诙谐的《牦牛舞》、华丽欢快的《赛装节》、厚重纯洁的《轮回之梦》……
这是由藏族歌手容中尔甲、白族舞蹈家杨丽萍共同打造的藏原生态歌舞乐《藏谜》。这部斥资千万的作品在短短四个多月的时间里足迹踏遍全国20多个城市,创造了2007年歌舞商演的票房传奇。被人们称为“2007年最震撼人心的歌舞作品”。
藏谜如何成“谜”
1、 打造文化旅游新名片——《藏谜》浮出水面
“童话世界”九寨沟以其绝美的山水景色,享誉世界。九寨沟所在的阿坝州,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开发形成了大九寨旅游圈。全年有200多万人到九寨沟旅游,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给九寨沟的文化旅游发展带来契机。九寨沟共有十多家艺术团,每年的营业创收就上亿元,同时,也解决了一千多人的劳动就业。与自然风景旅游的发达相比,阿坝州文化旅游依托优越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正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著名藏族歌手容中尔甲就出生于四川阿坝州,2000年获得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通俗唱法银奖及最受欢迎歌手奖,逐渐为广大观众所熟知。歌曲《神奇的九寨》作为九寨沟旅游文化产品,经尔甲演绎后迅速在全国各地传唱,使《神奇的九寨》与“容中尔甲”这个名字一道成为九寨沟旅游文化的品牌形象。而作为藏族歌手的容中尔甲很早就致力于藏族文化的推广工作,2001年在九寨沟筹划创建“容中尔甲演出中心”,通过商业化演出的形式,开始了宣传推广藏族歌舞艺术。在他心里一直有一个愿望:打造出一台全面展示藏民族歌舞文化的大型舞台节目,以此来宣扬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
2006年3月12日,时任阿坝州州委书记黄新初率领阿坝州党政考察团,对云南文化旅游产业进行为期8天的考察,相互交流文化旅游的先进经验。阿坝州委还特别邀请了容中尔甲参加考察团。在考察中他们发现当地都为杨丽萍两年前领衔主演《云南映像》火爆全国感到骄傲,《云南映像》也成了人们到云南必看的节目。“云南能够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是因为深入挖掘了当地的文化内涵,使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丰富旅游活动内容的结果,在我们云南,文化已成为旅游的一大卖点,旅游让文化变得更加亲近可感。”云南省委、省政府陪同领导也向考察团一行道出了云南旅游久负盛名、长盛不衰的“秘密”。
《云南映像》的成功启发了容中尔甲,他决定以藏族原生态的文化为资本打造一台像《云南映像》一样的大型歌舞节目,原汁原味地展现藏族人民的生活、劳动、宗教信仰等等,让人们全方位、多视角的了解藏族,了解藏族文化、了解和欣赏藏族歌舞艺术,打造阿坝州旅游的文化精品节目和四川的旅游新名片。
容中尔甲的想法得到了州领导的大力支持,自云南归来,即投入到了节目的创作准备工作中,他一方面筹资注册了九寨沟县容中尔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一方面开始在全国各大藏区精心挑选藏族青年,为成立剧团培养歌舞演员。为了把这台歌舞节目打造成艺术精品,容中尔甲认为和杨丽萍合作是最佳选择。2005年底,容中尔甲得知杨丽萍在广州演出,便立即从成都专程飞往广州,亲自拜访正在广州演出的杨丽萍,请她出任节目总编导。恳谈中,杨丽萍对这台歌舞节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巧合的是,杨丽萍多年来也一直关注着藏族歌舞艺术,并收集了大量的来自民间的藏族歌舞艺术素材,她也正等待适合的契机,准备创作一台藏族歌舞节目,容中尔甲的创作构想,正好和她的设想相符,于是,她欣然应允,担任节目的总编导。
容中尔甲给这台节目取名《藏谜》,一直以来,藏族居住生活的地方,都是远离都市的高寒地带,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畅,信息不便。藏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让现代都市人感到非常神秘难解。藏族歌舞艺术,更以其热烈的自然气息,让世人迷恋。容中尔甲就是希望通过这个节目,全方位、多视角的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劳动、宗教信仰等等,为世人解开心中关于藏族和藏文化的谜。
2、《藏谜》——2007商演传奇
《藏谜》前期制作共投资了1500万元,加上为了在旅游旺季驻演而修建的九寨沟藏谜大剧院的5000万元和后期推广的费用1500万元,容中尔甲现在已投资了8000万元。资金来源主要是容中尔甲的个人积蓄、朋友借贷和政府资助。民营资本如此大手笔介入文化产业,堪称四川文化产业的一个亮点。
《藏谜》剧组于2006 年2月成立,先后在九寨沟、成都金堂县、昆明市进行了长达一年半的排练。《藏谜》剧组在节目创作阶段,为避免不必要的干扰,没有进行任何前期宣传。《藏谜》节目的首次公开宣传,是2007年7月18 日在成都举行的全国首演新闻发布会上。当天除四川本土媒体外,央视、新华社、解放日报、北京电视台、新浪网等国内几十家媒体记者也闻讯前来进行采访,四川省委宣传部和文化厅领导对《藏谜》节目给予了大力支持,并专程到会发言,给《藏谜》节目以极大的鼓励。负责宣传的四川省锦城艺术宫张建刚主任感叹,在成都宣传一部本土艺术作品,这是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一次。
新闻发布会后,凭借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媒体的积极报道,《藏谜》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热烈、原汁原味的藏族歌舞、宗教仪式和生活场景的展现,引起了专家和全国观众的极大关注和高度评价。也因为总编导杨丽萍的盛名和艺术号召力,吸引全国各地的演出商纷至沓来,很多城市下单稍一犹豫,档期就被其他城市抢走,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签订了四十多场演出合同。
2007年8月16日,这台由容中尔甲总制作和出品、杨丽萍任总编导、著名舞美师罗江涛、音乐人小胖、舞蹈家向阳花和80余名原生态演员共同出演的歌舞乐《藏谜》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在成都举行了隆重的全国首演式。
《藏谜》以一位藏族老阿妈朝圣路上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以不同藏族地区的歌、舞、器乐为载体,情景式地展现了藏族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动以及宗教仪式,所有歌舞都保持原生态,原汁原味地表现了藏族文化色彩。是国内首部全景式展现藏族文化的歌舞乐诗篇。
《藏谜》从2007年8月16号在成都首演一炮而红,看过演出的观众用的最多的两个字就是“震撼”。演出的成功立即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中央台、地方台、新浪网、搜狐网等全国知名媒体以多种形式纷纷报道演出盛况。《藏谜》采取旅游旺季在九寨沟驻演、淡季在全国巡演的双线经营模式,2007年8月,《藏谜》开始了全国巡演,目前,首轮巡演的订单已至2008年元月底。
《藏谜》目前已成功巡演的城市有武汉、长沙、杭州、宁波、南京、合肥、苏州、无锡、上海、萧山、北京、天津、嘉兴、福州、佛山、厦门、中山、广州、南宁、成都。在短短的四个多月的时间里,《藏谜》足迹遍布了全国20多个城市,演出场次共达68场之巨。平均每场观众人数达1500人之多,上座率为99%,几乎场场爆满。成都、武汉、南京等城市因票房的紧张而不得不加场。在南京开演前11天票就告磬,创下商业演出在南京的纪录。可以说《藏谜》一路巡演,一路票房飘红。这已远远超过当年杨丽萍《云南映像》的业绩。目前的出场费也与《云南映像》第三轮的巡演的出场费相当。到2007年12月止,已经有近10万观众观看了《藏谜》的演出,在首轮全国巡演中便创造了歌舞乐票房的奇迹。
《藏谜》在全国巡演中,还受邀参加了两次高水准的国际文化盛宴。一是“上海国际艺术节”,二是“第五届北京国际舞蹈演出季”。上海艺术节是具有国际影响力、市场化运作非常成熟的艺术节,国内外最具实力的演出机构、演出界大腕们将纷至沓来,交流第一手演出信息和资源,艺术节专设的国际演出交易会这个亚洲最大的国际演出交易平台,也主动邀请《藏谜》参加。而作为北京国际舞蹈演出季开幕的重头戏,《藏谜》也同样受到了国外媒体和演出团体的高度关注。目前《藏谜》的海外演出正在洽谈中,《藏谜》走上国际舞台指日可待!
《藏谜》:怎样的原生态
《藏谜》在首轮巡演中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原生态无疑是其最大的卖点。原生态,不是粗砺生活的照搬,不是自然主义式的描写与传达,而是艺术的再加工和再创造。如果把原生态作为一种审美样式来看,它一定要借助于某一地域、某一民族那些具有仪式化、传承性的文化记忆形态,加以艺术化的提炼和再创造,从而传达出有关这个地区和民族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民俗文化的沿革和演变。由于青藏高原的神秘,由于青藏高原所赋予这个民族的特性,由于藏传佛教所具有的深奥禅理,因此《藏谜》作为一个全景式反映藏族文化的歌舞乐,它所包容的文化意蕴在一定意义上对我们来说都是陌生的,观赏《藏谜》也是对我们以往传统审美经验的一次挑战。
1、 乐之原生态
《藏谜》的整场演出,除了几句简单的汉语对白和字幕介绍以外,全部情感都是通过音乐和舞蹈来表达。藏族是一个喜欢唱歌的民族,藏民族在青藏高原上辛勤拓荒几千年,积淀了丰厚的艺术土壤和养份,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孕育了富有冲击力的藏乐。
《藏谜》中的音乐,或激昂雄壮或轻灵飘逸,首首宛如天籁,全景式地呈现了藏乐精华。《藏谜》的音乐总监由四川本土的独立新锐音乐人小胖担任,小胖从2003年开始走遍了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的乡野,采集散落于民间的藏族音乐元素,这些素材经过整理制作后,就成了今天《藏谜》神奇的音乐。《藏谜》中有一段容中尔甲用藏语唱的《尔甲的央金玛》:“拴住你门前的藏獒,央金玛;我要进入你的帐篷,央金玛;月亮不要把帐篷照得太亮,不要让我心爱的姑娘害羞,央金玛哦,央金玛。”(歌词大意)。这段4分多钟没有任何现代配器的旋律,就是小胖采自西藏的民间曲调。
《藏谜》的纯藏式乐队,向观众呈现了多种藏族独有的乐器,如骨号、陶笛、鹰笛、龙头琴、曼陀铃、弦胡、达玛鼓等,六弦琴和大法号也首次被搬上舞台。它们发出的声音以及音乐气质,与人们司空见惯的乐器大不一样。除此之外《藏谜》音乐中还加入了大量的藏戏和山歌元素,演员在演出中的每一首歌都是真唱,那种齐唱的壮观和边舞边唱的热情,给观众以极大的视听享受。《藏谜》中被称为山歌仙女和王子的白玛拉吉、才让南杰在《长袖舞》、《赛装节》中的演唱让人过耳难忘,其实《藏谜》中的山歌,就是他们俩放羊时唱的,只是现在把演出的地点从草原上移动到了舞台上,演唱依旧是原汁原味。
小胖说,每种藏区的音乐都有各自特色,千变万化、绚丽多彩。“在西藏海拔4000多米的那曲,那是真正的牧区,那里的牧民声音高亢、悠远,歌声之生猛,让你能感受到他们生命力之旺盛!我走遍藏区,感受了不同的音乐,但每一种美都直击心灵,《藏谜》将是一次最真实生动的呈现。”
2、 舞之原生态
作为《藏谜》的艺术总监、总导演和主演之一的杨丽萍,早在1999年担任西藏乐舞《珠穆朗玛》领舞时就与藏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还在为《云南映象》采风时,她就走遍了藏区,也整理出了很多藏族的民间歌舞,这些歌舞在《云南映象》中曾有小部分的呈现。为了演好《藏谜》,她曾多次和团队一起进藏采风 ,她说:“每次我都被他们的艺术才华所征服。那些六弦琴,还有穿大皮靴跳的踢踏舞,牦牛舞、八大金刚舞……我为之感动,觉得这就是原生态,观众肯定也会像我一样为之感动的。”
原生态在《藏谜》的舞蹈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整台歌舞以一个老阿妈带着她的羊在朝圣路上的生活为主线,人们通过老阿妈的眼睛了解和接近藏区丰富多彩的生活,由舞蹈家向阳花扮演的老阿妈,从一开始就用真实的表演抓住了观众。全场歌舞共分四场,包括六弦琴、长袖舞、荷花度母、打青稞、藏族情歌、牦牛舞、打阿嘎、沐浴节、赛装节、轮回之梦十个章节,全部是以藏民在藏区的生活为创作原型,无论是欢快诙谐的《牦牛舞》、体现信仰的《荷花度母》,还是反映藏族劳动的《打阿嘎》,都有着浓浓的民族特色和写实特点,在这些舞蹈片段中,显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生命的可贵。例如《打阿嘎》就是描写藏族人民修缮布达拉宫的神圣劳动,《打青稞》是体现康巴地区收获时节收运青稞的劳动场景,而《赛装节》则是藏族最盛大节日赛装节的情景再现。
这些原生态的舞蹈是再高明的舞蹈家也创造不出来的,《藏谜》就是要让纯正的藏民用他们最擅长的方式来表现他们最熟悉的生活,来体现“原生”的价值。
3、 演员道具之原生态
除了杨丽萍、容中尔甲、向阳花,《藏谜》全剧还将有80多名演员登台演出。为了保证《藏谜》的原生态风味,自2006年3月起,容中尔甲带领剧组人员跋山涉水,分成三组,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省的藏区挑选了这些演员。剧组中除了杨丽萍以外,其他演员都是地地道道的藏民,这些演员都不是专业演员,他们内中有流浪歌手、有孤儿、还有一半以上的牧区牧民。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区,光是藏语方言就有6种,起初互相说话都听不懂,其中近20人在加盟《藏谜》剧组前甚至没有上过县城,他们不懂汉语,剧组在排练的时候还要专门配备翻译。正是这些天生的舞蹈家们,拥有着最朴质的情感和最原生态的舞蹈。剧组最年轻的男演员14岁的普次,天生就会跳杨丽萍都跳不来的“六弦琴”;来自玉树一户牧民家的白玛拉吉,天生就有一把金色的好嗓子,声音宛如鸽哨般清澈……剧组中还有一位特殊的演员——一岁的小羊“叉叉”,它也是从藏区挑选出来的,杨丽萍介绍说,她看到很多朝圣的藏民背后都跟着一只驴或者羊,特别具有意味,让叉叉成为《藏谜》的特别演员将增加舞台的真实感。正是这些原汁原味的藏区演员,用最真实的情感表达着自己的生活,在一年多的封闭训练后带给了人们一场华丽的视听盛宴。
除此之外,剧组的3000余件服装、饰品、乐器也全部来自于藏区。为了保持歌舞的原生态特点,服装多数是牛羊皮缝制的,一些是从藏民那里收集来的,其余很多都是演员们自己的衣服或是亲手缝制的,其中从从容中尔甲家里就拿来100多套,其中向阳花所饰演的朝圣老阿妈穿的衣服,就是她自己的。
正是《藏谜》中原生态的歌舞和表演散发出的巨大能量震撼了所有观看演出的人,并通过观众的口碑和媒体宣传使《藏谜》迅速火爆起来。《藏谜》最大的卖点也正在于其独特的藏民族原生态文化资源。
产业化运作之谜
《藏谜》能在四个多月中创造出如此的票房和口碑,成功的外部营销手段和现代化的产业化运作功不可没。
1、 名人敲门,媒体铺路
一个产品在被消费者接受并购买之前,必须有一个让消费者认知和信任的阶段,这个阶段就是产品的市场屏障。在如今商业化高度发达、信息泛滥、消费者没有能力进行自我判断的时代,品牌消费就显得尤为重要,《藏谜》要想迅速叩开市场之门,必需要借助外力,“杨丽萍”、“容中尔甲”无疑是金色的敲门砖。
早在20世纪80年代,杨丽萍就以《雀之灵》、《咏梅》、《两棵树》等精美绝伦的舞蹈作品征服了国内外的观众。2004年,杨丽萍的《云南映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创造了民族歌舞演出市场多项奇迹。当之无愧地成为民族歌舞的标杆,云南文化产业的品牌。杨丽萍也由此成为原生态歌舞的代表和领军人物,具有极大的艺术号召力和认同度。《藏谜》是杨丽萍《云南映像》之后真正意义上的新作,观众、演出商、媒体都寄望甚高。而作品的出品人容中尔甲,从2000年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以后就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凭借自己充满磁性的声音和独特的藏族文化气质被称为藏族的“情歌王子”。杨丽萍在《藏谜》中的舞蹈《荷花度母》、《夏拉舞》和容中尔甲的歌曲是《藏谜》中关注度最高的节目,很多观众坦言,看《藏谜》就是冲着杨丽萍和容中尔甲来的。
在艺术作品的商业运作中,明星或名人的作用有时是不可替代的。这已成为媒体和业内人士公认的“云南启示”之一。《藏谜》借助杨丽萍和容中尔甲的个人品牌,在进入市场初就能引起了很强的关注度,以此为突破口,再通过作品的自身魅力征服观众。
媒体宣传是《藏谜》成功必不可少的铺路石,藏谜并没有依靠过多的广告宣传,大多数的宣传打的是“媒体牌”。四个多月来,主创者容中尔甲、杨丽萍先后接受了近百家媒体的采访,媒体报道起到了巨大的宣传作用,为藏谜的市场之路做了极好的铺垫。此外,《藏谜》还很好的利用网络的高效性和广泛性,在《藏谜》推出前就专门制作了节目网站“藏谜”,在网站中让人们对《藏谜》先期有一个了解,并在巡演过程中发布相关信息,相关文章;设立网上购票通道,使观众能用最便捷的方式购票;并开辟论坛,让人们在网络中对《藏谜》畅所欲言,增进观众与《藏谜》的互动性。
2、 产业运作、双线经营
《云南映象》的成功,“外部营销专业化”功不可没,杨丽萍将《云南映象》的市场运作委托给两家专业公司,其中国内市场由云南山林文化公司负责,海外市场则由北京派格太合环球传媒公司负责。这次《藏谜》也借鉴了这种操作模式,采取了驻演加巡演的双线模式,由杨丽萍牵线,出品人容中尔甲将《藏谜》全国巡演总代理委托给锦城艺术宫。
近几年,锦城艺术宫引进的《雷雨》《琥珀》等话剧演出,带动了成都话剧市场整体复苏,今年操盘张学友个唱大获全胜,一举打破成都市明星个唱滑铁卢的怪圈。同时,锦城艺术宫是西部演出联盟成员单位,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强势演出机构联系紧密,其多年积累的专业化市场运作经验、广泛的市场网络,正是《藏谜》需要的。“锦城艺术宫和《藏谜》的合作,是一次强强联合的双赢格局。” 锦城艺术宫运营总监张建刚如是说。当问及为什么在一部作品还没有正式完成的时候就这么卖力推销,对此,锦城艺术宫副总经理彭家攀是这样解释的,“从大背景看,自四川省委提出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以来,我们四川省文化厅的领导就多次提出明确要求,要充分发挥国有剧场和国有演出公司主渠道的作用,积极发掘和推销省内外的优秀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当我们听说和了解到在我们阿坝州,容中尔甲和杨丽萍正在打造这样一部作品时,就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把《藏谜》打造成四川的《云南映像》,使其成为一个品牌性的节目,在全国巡演。”巡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票价,在广州演出的最低票价为80元(学生票),而其他票价方面,880、680、480、380、280、180等六个不同的价位也满足不同消费群的市民需求。 四个多月来,巡演这种短、平、快的营销方式使《藏谜》的票房一路飘红。
《藏谜》的进一步成功必须采取长期稳健高效灵活的经营策略,《藏谜》的长期驻演场所——九寨沟藏谜大剧院也将于明年初投入使用,剧院占地20亩,建筑面积达15000平方米,投资5000万人民币,演艺厅能容纳1500名观众,舞台全部按照《藏谜》需要的舞台效果来设计。这样依托九寨沟的旅游优势,旅游旺季驻场,淡季国内外巡演,使该品牌得以延续,同时也能长期得到回报,把单一产品品牌打造成为区域标志性文化品牌。
3、 看完《藏谜》买小羊,《藏谜》造就“藏迷”
《藏谜》的火热上演,激发了众多观众心底埋藏的对雪域高原神秘文化的向往。很多观众不禁感慨:“看完《藏谜》如同去了一趟藏区,并且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藏文化。”看了《藏谜》,很多观众变成了“藏迷”。
《藏谜》在北京巡演刚过一周,一些专营藏族产品的商店生意就开始火暴起来,许多顾客上门就点名要找杨丽萍所扮演的度母为主题的唐卡。一位在中关村某IT企业工作的白领说,自己的女朋友就是上周看了《藏谜》以后迷上了西藏。他来这里是要给女朋友挑一款真正的藏银手镯做生日礼物。《藏谜》的产业带动力可见一斑。
在《藏谜》品牌打造,衍生品这个巨大的市场缺口不可小视,这也正是品牌提升以及品牌资产的管理和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藏谜》成功后,通过这个品牌打造丰富的产业链条势在必行。目前,《藏谜》的配套衍生产品正在开发中,在明年四月底,《藏谜》驻场的“藏谜大剧院”中将会有相关产品的出售。人们看完演出,就可以买到演出中小羊叉叉的玩偶、六弦琴小模型,还有画册、音乐原声大碟、唐卡,以及“藏谜”品牌服饰、旅游工艺品等相关文化产品。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避免品牌产品受到外界的干扰和盗版的侵害,在《藏谜》成功推出前,开发商就以“藏谜”在多种领域注册了商标。使《藏谜》能够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
此外,《藏谜》对九寨沟旅游收入的带动也不容小窥,九寨沟演艺产业群是随着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的旅游而发展起来的,现在共有12家艺术表演团体,总注册资本近2亿元。2005年,九寨沟的演出门票收入达到1.05亿元,2006年达到了1.5亿元。2008年4月《藏谜》回归九寨沟长期驻场演出,必将成为九寨沟旅游旺季时节的演艺“招牌菜”,有效延长游客的滞留时间、增加旅游收入,为九寨沟的演艺产业注入全新动力。
《藏谜》在短短四个多月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其魅力可见一斑。原生态巨大的感召力、高水准的精良创作再加之现代化的产业运作手法,《藏谜》成为四川文化产业的新名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