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6月19日晚,中国新生代著名钢琴家张昊辰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为广大音乐爱好者送上了一台精美绝伦且令听众深感震撼的独奏音乐会。钢琴教母周广仁特坐轮椅来听张昊辰的演奏并给予盛赞。从2009年获得范·克莱本钢琴大赛冠军到现在,这位年仅21岁的年轻钢琴家愈发地成熟起来,将两年来的蜕变与成长在乐迷面前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音乐会一开始张昊辰用舒曼的童年情景进行了他的全场音乐会的开场白。他的舒曼很多处理颇有霍洛维兹的真传。色彩感很强、极其敏感的和声变化勾画出了这部作品许多极其精妙的地方。绝妙的音色变化和恰到好处的情感表达让17个小品变得栩栩如生。呈现给大家的是一个诗意弥漫、情趣盎然且精灵别致的小品集,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处理深深地抓住了现场所有的听众,使现场静谧地似乎连观众喘气的声音都能听见。
相对于舒曼作品中的微妙,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则戏剧得彻底。从第一乐章一开始的神秘到末乐章最后的爆发,永不停息的节奏动机始终支撑在全曲跌宕起伏的层次感中,内在的激情涌动和外部的理性架构,使张昊辰把贝多芬的精神意图展现得淋漓尽致。加之张昊辰本身天然成熟的对作品的驾驭力,和他演奏中一直贯穿着的内在张力以及对于乐句轮廓自然的清晰塑造也使整部作品一直流淌着他内敛成熟的性格痕迹。
下半场的第一首作品昊辰选择的是李斯特作品中结构宏大、且史诗性很强的第二叙事曲。张昊辰运用自己娴熟的技巧和细腻的乐感将它演绎成一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戏剧。他高音区极具穿透性的音色,以及低音区宏大的音响效果让全曲的幅度极大且戏剧效果伸张有致。其静时的乐句处理颇有”老式浪漫派“的演奏风格:直接的触键表达中从未放过任何一个敏感的和声变化;而其快速跑动的大段音群的技巧又毫不掩饰地展示了李斯特典型地绚丽和辉煌。加之张昊辰自己本身演奏性格中带有的一丝理性和内敛也不备察觉地被溶入到乐曲地一句一式中,使本来张扬的李斯特听起来更有一种独特的凝聚力。
下半场的第二套作品是德彪西的几首前奏曲。反李斯特的主观表达,德彪西擅长的是对场景从”色彩“这一特别的角度作客观的描绘。而张昊辰也力图展现这一种特色,“暮色中的声音与芳香”、“阿纳卡里普山岗”和“被淹没的教堂”三首精致的音乐小品被张昊辰处理得梦臆、朦胧,似是一幅幅朦胧的印象派的画卷,余音绕梁令人回味无穷。这三首精致的德彪西的音乐,成为接下来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七号钢琴奏鸣曲这个“大餐”前的精致甜点。
全场的压轴曲目“普七”奏鸣曲是普罗科非耶夫为了描述自己在二战时的经历和场景而写的,是现代钢琴独奏作品文献中的一部大作。此曲无不充斥着的不协和音响和近乎疯狂的敲击使它整场音乐会里所有别的曲目都产生了最大意义的反差。高难的技巧自然不必说,而无比紧凑的张力,冷酷的近乎无情的叙述风格,中间段落中哀鸣的慢板,末乐章疯狂的节奏和层次堆积以及最后高潮的极致宣泄,使此曲在描述战争场景的同时也让听者不自觉地在不协和的狂潮中从传统的审美世界中彻底的解脱出来,张昊辰用自己超强的技巧、个性十足的张力以及始终统一的节奏感将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意图精准地表达了出来。而观众在张昊辰狂风暴雨般的音群的结束时也看到了儒雅、诗意的张昊辰的另一面---青春的狂野与释放!
“普七”的结尾自然的带起了全场的轰动,在bravo的欢呼声和此起彼伏的掌声中,张昊辰带来的两首加演小曲:中国作品“彩云追月” 和萧邦的“升c小调夜曲” 又把听众带回到了他创造的诗意、儒雅和天籁的境界中。这场令所有的现场观众身心都倍感震撼的音乐会也在萧邦“夜曲”最后那静谧的尾音中结束了。
(责编: ww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