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点儿空闲,找点儿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一曲《常回家看看》让歌手陈红红遍大江南北,这首歌也成为历届春晚最著名的歌曲之一。龙年春晚王珞丹(微博)版的《常回家看看》让这首歌再度回到大众的视野,陈红却在10多年前最红的时候销声匿迹,隐退原因众说纷纭。歌声依旧红,伊人今何 视频:歌手陈红纪录片处女作《走向海洋》 媒体来源:新浪娱乐 在?
3月1日的北京下着雨夹雪,好运街的某茶楼,一向低调的陈红在此接受了成都商报记者的独家专访。陈红应约而来,还是那个标志性的发型,一件披风让她看起来非常大气和优雅,如今的陈红已经是海政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大校军衔,成功转行成了纪录片制片人。如今,她的处女作———中国第一部大型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正在央视纪录片等频道和各大地方台播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陈红首度向成都商报记者透露了自己当年悄然离开歌坛的原因和期间诸多鲜为人知的经历:选择最红的时候隐退,是为了结婚生子;阔别舞台10多年的她,一直做着纪录片的工作。
转行之心
我真的不适合做明星
转行做纪录片是内心的追求
在歌唱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陈红突然淡出了舞台;最近,她又以令人惊奇的全新形象再度走入公众视野。中国第一部大型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在央视6个频道和地方台播出后引发强烈反响。这部纪录片的总制片人、总编导竟然就是陈红,如今她还是海军大校、海政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从甜美可爱的女歌手到气场宏大的纪录片掌门人,陈红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蜕变?
记者:从一个家喻户晓的歌手,怎么会突然转行去做纪录片呢?
陈红:没有突然吧,其实选择纪录片是我内心的一种追求。父亲从来都不希望我做职业歌手,反而希望我做一个相对稳定的音乐老师,他说我做明星不是很合适。其实父亲看对了,我真的不适合做明星,最后选择了“回归”,5年前从海政文工团调到海政电视艺术中心,担任总编导和副主任的职务。作为第一个做纪录片的歌手,熟识的人说我是“行走在纪录片刀尖上的使者”(笑)。
记者:刀尖上的使者?怎么会这样说?
陈红:因为在很多大题材、历史题材方面,我们的视角都是独具匠心、气势恢宏的。无论哪一个选题,都关乎国家的现状,我都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记得中国纪录片学会会长刘效礼跟我说过,“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纪录片,就等于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拍纪录片的人必须要忍住清贫,耐住寂寞,去追求你心中信念,记录国家的历史,展望未来,让历史告诉未来”。
记者:一切要从头开始,有没有过担心?
陈红: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当时我的经纪人、制作人都很担心,我的歌唱事业已经很成功了,现在要放弃这些成就,甚至是物质上的所得,选择拍纪录片,他们说这些都是我要面对的,我可以吗?经历5年的岁月,我认为我可以,而且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么多年,我放弃了很多很多,包括大家的鲜花啊,掌声啊。
记者:音乐是您的强项,有没有尝试在纪录片中去突出您的优势?
陈红:《走向海洋》每一集45分钟的时间内,我们争取最大限度地让每个观众看懂,我们的目的是走向大众。音乐都是我们新创作的,气势恢宏,当然也经历了一个反复肯定和否定的过程,我抓得比较严格,因为我本身是个搞音乐的嘛。
记者:之前播出的一部名为《先锋本色》的纪录片也是您制作的,《走向海洋》是您的第二部纪录片吗?
陈红:准确地说,《走向海洋》是我的第一部纪录片,因为拍摄时正好赶上建党90周年,去年在剪辑《走向海洋》的同时就拍了纪录片《先锋本色》,并且抢先制作完成播出。我5年时间里拍摄了两部纪录片,《走向海洋》前期制作、后期修改比较复杂,今年才制作完成,并在央视1套和纪录片等6个频道和地方台播出。
记者:《走向海洋》是怎样的一部纪录片?
陈红:《走向海洋》是一部旨在唤起全民族海洋意识的纪录片。很多国人都知道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面积,但很少人知道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领土。其实,纵横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从殷商到唐宋,历代帝王都是有海洋观念的,因为在很多国家都发现了来自唐宋时期的瓷器,那个时候已经有了海上贸易,最著名的就是郑和下西洋,那个时候中国不但是海洋大国,还是海洋强国。《走向海洋》是中国第一部海洋文化纪录片,如果能再次掀起中华民族海洋强国梦,那么这部片子就具有很深的时代意义了。
记者:做纪录片和当歌手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陈红:做歌手可以收获到很多鲜花和掌声,做纪录片则是很苦的,默默无闻,没有了浮华,回归宁静。
记者:退居幕后是不是偶尔也会失落?
陈红:不会啊,纪录片给予我的是当歌手所不能比拟的。我觉得过去的职业(唱歌)很好,但是总会有一些不安,总会有一些压力,甚至说对自己的命运不能够去掌握,好像一切都被市场和别人左右着,而做纪录片则不同,我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我的想像力,很从容!
(责编: 羊小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