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迷笛草莓相继来袭 上海乐迷轮番赶场(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24日14:01  天天新报
乐迷来音乐节为了享受生活 乐迷来音乐节为了享受生活
乐迷打扮时髦,音乐节亦是时尚派对 乐迷打扮时髦,音乐节亦是时尚派对

  打着赤膊的摇滚青年、穿着比基尼的美女、满地的帐篷、满目挥向天空的双手、满场震耳欲聋的呐喊,“迷笛”带来这样一个春意澎湃的周末,他们的背影还没从这个城市消失,我们已经听见“草莓”的脚步声。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中国音乐节的版图正在不断拓展,上海也在呼唤更多的音乐节甘露来滋润数万翘首的沪上乐迷。从记者的采访中,无论是二次访沪的迷笛,是初来乍到的“草莓”,还是其他纷繁的乐迷派对,音乐节在上海贪图的不是一时的高潮,而是渴望从根子里深深扎入这片土壤,在这里孕育出一种生活方式,寻找繁荣创意文化的可能。

  音乐节井喷了,阿拉不缺乐迷

  不过是4月一个普通的周末,世纪公园就在两天时间涌入3万多人,台上的30多组歌手演得尽兴,台下的大家聚拢在一起欢歌热舞寻找自己的乐子,这让张帆很高兴,去年迷笛在上海的处子秀演了三天,三天时间吸引四万乐迷共襄盛举,现在虽然少了一天,可迷笛的平均人数却是上升之中,这说明这里的乐迷团体正在壮大。

  在世纪公园的迷笛现场,一切都是那么生机盎然。女孩坐在男孩的肩头挥动手中的“拇指”,草地上一对对情侣坐在帐篷聆听细语不时亲吻,三五成群的金发碧眼碰着啤酒瓶,背着吉他的男孩在震耳的音乐中开着自己的迷你个唱,戴着五条杠的少女抱着小狗,穿着海军服的母亲牵着蹒跚的小孩,还有在主舞台下面渴求音乐的一张张面孔,他们或是挥动着红领巾跟着台上的音乐人振臂呐喊,或是不断往上跳汗水沿着激动的脸部轮廓一直淌下来……这一幕幕从太阳正当头到夕阳落山,再到月亮爬上来,一再重复着上演。

  身处其中的沪上文化人林航是这样解读迷笛的“参后感”:“一座城市积聚了一整个冬天的骚动,终于又在‘迷笛’这个人类动物园被释放出来了,摇滚演出演变成了和平年代的狂欢……也许是自己始终不是一个入时的人,很难理解这躁动背后的痴狂源自哪般,但这个场景对于我却有着一段难以释怀的留恋。”这可能是很多沪上年轻人的共同感觉,哪怕不是铁杆乐迷,迷笛对于上海这个城市生活的青年们还是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一旦进入现场,肾上腺素就会自然飙高。

  这对于几天后就要连演三天的草莓音乐节,无疑是注入了强心剂。摩登天空这个15年的音乐品牌,在来上海之前每年都有大批沪上乐迷飞去外地看“草莓”。相比迷笛聚焦摇滚乐的明确定位,“草莓”集聚各种类型的音乐,除了满足一批文艺小清新的需要,可能也更合普罗大众的胃口,五一这样的档期也更适合游客前来打酱油,这也似乎预示着“草莓”的人数与票房很可能会更加可观,这对于“草莓”的第一次上海行将是极大的鼓舞。

  迷笛VS“草莓”,良性竞争共拓市场

  迷笛与“草莓”,在音乐节的江湖上堪称最大竞争对手。不过在上海这个地方,迷笛和“草莓”既有着“既生瑜何生亮”的打擂关系,彼此又是不可剥离的相辅相成,迷笛负责人张帆形容说:“我们和草莓就好像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我们是中国音乐节的两大品牌,当然是竞争关系,毕竟我们在这里有着大量交织的受众人群,但同时我也觉得我们之间的竞争是一种好事,在上海我们都是刚刚开始起步,像这一次我们两个音乐节在时间上这么接近,不管是我们还是‘草莓’,这绝对会加深上海对于音乐节的认知。”

  什么是迷笛呢?在上海不过两岁,但迷笛确是中国最老最有死忠铁杆的音乐节,像木玛、脑浊这些中国摇滚音乐人,对于迷笛都是有着一份情结的,他们从2000年迷笛学校的小礼堂开始,一路跟随它到现在走到上海这个更大的舞台,怀念那个没有钱只有免费啤酒的迷笛,“当初只不过500平米的地方,是学生汇报演出,就是为了高兴而已,台下也都是在校生和一些另类艺术家。”张帆说,13年来迷笛一直有着自己的坚持,摇滚是迷笛的基因,连崔健都曾高度评价迷笛是为了摇滚而生的音乐节,而它也恪守风格,摒弃流行,在13年中造就了一批“迪迷”,他们随着音乐节南征北战,将迷笛当做自己的信仰。

  相比而言,在分众上“草莓”则偏重独立音乐,在音乐形态上相比迷笛对摇滚的坚持,他们显得更加多元,这一次的“2012新娱乐草莓音乐节”既有蔡健雅(微博)、苏打绿(微博)、卢广仲(微博)、曹方(微博)这样的大小清新,甚至还有快女曾轶可,摩登天空创始人沈黎晖(微博)认为这足以说明“草莓”的特点:“我们不拒绝任何音乐类型,虽然是第一次来上海,可是在这里的起点、规模都比较高,第一次来就有四个舞台,有80多组艺人,相对而言更加时尚,更像是在传达一种生活方式。”

  记者调查

  潜在的金矿,为何姗姗来迟?

  很多乐迷,包括崔健、汪峰(微博)这样的音乐人都说,上海这片音乐土壤早就经过林肯公园等国际大牌的洗礼,绝对是一个让音乐人找到共鸣的地方,相对于演唱会的大牌云集,音乐节可谓姗姗来迟。张帆坦言,在进入上海之前他们曾有犹豫:“我们第一次在外地举办迷笛,是在2009年的镇江,其实对于上海这样的南方市场,我们一直不太确定,去到镇江才真正了解原来全世界都是可以接受摇滚的,立马下定了决心要将迷笛带来上海。”

  张帆说,上海作为一个文化都市本身就有迷笛扎根的土壤:“我们看到,许多的创意产业包括公司、机构都在上海,这里还有很多在华外企因而有大批的外国乐迷,音乐节的消费群体其实非常庞大,这一点上海与北京不相上下。”张帆表示,其实迷笛一直在扩大受众,有计划的培养消费群体,通过口碑传播吸引更多乐迷感受氛围,上海这么大的市场,对于音乐节无疑是潜在的金矿、宝藏。

  迷笛与上海的契合在张帆看来是显而易见的,在上海有着大量的外国乐迷,而迷笛是最与国外接轨的音乐节,“我们的艺术形式、乐队选择都是国内第一的,与国外音乐节非常接近,所以当这些外国乐迷参加了上海迷笛,他会发现迷笛的制作方式、舞台、乐队等都是和他们家乡一样的,到了明年他们就会叫朋友一起来,让迷笛越来越受欢迎。”

  和迷笛一样,“草莓”也说自己与上海在气质上相得益彰,沈黎晖表示,像上海这么有创造力的城市,有很多有品位的人士,而“草莓”正是连接创意人群的桥梁:“音乐节是跨界的,不止是音乐而已,是时尚、艺术与音乐的交织,草莓音乐节从来不觉得音乐类型有优劣之分,并不是摇滚才牛,要让好的音乐达到好的气场。从这一点而言,‘草莓’跟生活方式更紧密。我们要在上海把这一气质充分呈现出来,发掘和推动上海的创作力量。”

  扎根需时间,成长烦恼多

  好比将一个孩子放到了新的环境,音乐节在上海多少还是有些水土不服,张帆告诉记者,迷笛这次三天浓缩到两天,也是一种被动的选择。因为被周边居民投诉“噪音扰民”,迷笛只能压缩举办,乐队人数大幅下调,原本一些上海本土乐队也失去了表演的机会,这是迷笛早在2004年在北京遭遇到的问题:“明年我们要寻找一个更大的场地,在不扰民的基础上将更大规模的迷笛呈现给上海乐迷。”

  再者,当然是收支平衡的困难,虽然赚了口碑,可去年的迷笛在上海是一桩赔本生意,“今年投了几百万,我们所有的设备都是从北京拉来,就是希望保证上海的效果,目前来看差不多是刚刚持平,情况在好转,但是哪怕还赔钱,我们还是要做下去,上海这块土壤必须进入,我们必须把中国摇滚带来这里,在北京我们已经点燃了这把火,为什么不能在上海呢?”

  音乐节主要的经济收益还是门票、赞助、周边售卖。沈黎晖告诉记者,草莓音乐节最大的弱势是不够熟悉这个城市,因此并没有给自己在上海的初次露面,定下什么具体的收支目标,能保本最好,赔钱也基本不会打击他们在上海的长久计划:“我们在上海的第一年是没有要求的,我们只求大家能认识我们,卖一个脸熟,将自己的概念通过平台推送出去,让上海的人们有‘这就是草莓’的深刻印象。”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初来乍到的原因,几大音乐节都借助了电视这个传统平台,迷笛与艺术人文频道牵手,草莓则与新娱乐联姻,对此沈黎晖的解释是这样的:“对我们而言,刚刚来上海当然希望借助本地化的资源扩大影响,双方基于共识而达成合作,也将我们的起点推得更高。”

  每年有超过百个音乐节,每年也有更多的音乐节在进入上海这个市场,但真正能传承自己特色坚持下来的也就那么几个,张帆认为急功近利是自我毁灭的主要原因,“很多主办方只是把音乐节当做投资回报的项目”。脑浊主唱回忆自己在广州参加一个非常不靠谱的音乐节,最后和主办方一拍两散。沈黎晖也同意这种说法,表示要提防音乐节泡沫:“有些音乐节确实非常糟糕,我不认为百花齐放是坏事,但他们只能做一两年,其中20%-30%都会消失,这就是我所说的泡沫,在越来越多的音乐节中可以坚持的只有那么几个,要看谁走的更远!”新报记者 丰 彦 文 朱良城 摄

(责编: sammi)
分享到: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