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肖执缨 实习生 陈若菲 成长
由广东省委宣传部、汕尾市委、汕尾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马思聪百年诞辰系列纪念活动,昨日在汕尾举行。各界人士纷纷缅怀这位有着“中国小提琴第一人”之称的音乐人。
17岁被誉为“中国音乐神童”
马思聪是广东省海丰县人,生于1912年5月7日,卒于1987年5月20日。他是中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马思聪自幼家境优渥,父亲马育航历任广州市财政局局长、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根据马思聪在1935年所写的《童年追想曲》一文所述,他对音乐的兴趣源自5岁时在外祖父家听到的留声唱片:“母亲说我那时跟着唱片一起唱,唱得怪有趣的。”7岁时,他在堂兄家学会了风琴,9岁随父来到广州读书,学会了口琴和月琴。1923年暑假,11岁的马思聪在家乡见到大哥从法国带回来的小提琴,立刻爱不释手,于是决定随兄长一起赴法,学习小提琴演奏,从此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
在法国,马思聪先求学于南锡音乐学院,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1929年,因家里突遭变故,马思聪被迫回国。同年9月,17岁的马思聪在香港、广州举办音乐会,被上海《申报》誉为“中国音乐神童”。
磨难
75岁手术失败病逝于美国
1931年初,马思聪第二次赴法留学,次年学成归国后在香港举办了个人独奏音乐会。也正是这一年,19岁的马思聪和学生王慕理互生情愫,结为连理。
抗战爆发后,马思聪参加了抗日合唱团并担任指挥。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并在桂林、重庆、成都等多地举办音乐演奏会。新中国成立后,马思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任命为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据说周总理还曾拿马思聪打趣过陈毅元帅。解放初期,马思聪是中南海的常客,一次周恩来把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拉到马思聪身边打趣道:“陈老总,我们三个人都是法国留学生,人家马思聪就学到了东西,而我们俩就没学到。”
1966年6月,马思聪遭到了造反派的批斗。1967年1月15日晚,马思聪与夫人王慕理、次女马瑞雪和儿子马如龙出走香港,并飞抵美国,后被定性为“叛国投敌分子”,这一罪名直至上世纪80年代才得以平反。在美国生活的19年间,“爱国思乡”是这位音乐人创作的唯一主题。
1987年5月20日,马思聪在美国接受心脏手术失败,病逝于美国费城,享年75岁。
才华
一生涉猎广泛代表作众多
马思聪创作范围极广,包括交响乐、小提琴独奏曲、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等,其中以《思乡曲》、《摇篮曲》、《西藏音诗》、《塞外舞曲》等代表作最为著名。
《思乡曲》是马思聪于1937年所写的《内蒙组曲》(又名《绥远组曲》)中的第二首,主题音乐来自绥远民歌《城墙上跑马》。《思乡曲》创作时,抗战爆发,马思聪谱下了这首《思乡曲》,拨动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心弦,成为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不朽的经典。《塞外舞曲》是《内蒙组曲》中的另外一首,和《思乡曲》都是享誉中外的优秀中国小提琴代表作。
《摇篮曲》是马思聪早期创作中唯一保留下来并经常演奏的曲目,它是中国第一首正式发表的、真正具有专业水准的小提琴独奏曲,被视为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开端。据马思聪的八妹马思琚介绍,马思聪这首《摇篮曲》是为母亲所写,而且吸收了母亲哼唱的调子。
评价
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开拓者
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中国百年音乐史话》节目曾如是评价马思聪:“马思聪是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开拓者,他以卓越的演奏与创作,使源自西方的小提琴音乐成为了中国音乐的一部分,并在中国广为传播。”
马思聪自己曾说过:“我要把每一个音符献给祖国。”确实,不论别人对他的评价如何,或许只有他内心的剖白才能真正表现出这位音乐家对音乐、对祖国的赤诚之爱。
美国东部时间2007年12月9日,马思聪和夫人王慕理骨灰移灵仪式在美国费城一个小教堂里举行。在儿子马如龙的护送下,离世20年的马思聪终于由美国落叶归根魂归故里,夫妇俩的骨灰被安放在同一株桃花树下。这是一处背靠广州白云山的小山岗,放眼能看到麓湖。马思聪雕像坐落于墓园中,石碑高度近3米,屹立在一块长2.5米、宽2米的红色大理石上。花岗石的正面刻着1937年马思聪谱写的《思乡曲》,大理石座基上刻着“马思聪简介”。在马思聪墓园的不远处,长眠着他留法的音乐故知冼星海。
4年后的2011年,同样是12月9日这一天,马如龙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因肺癌不治去世,终年65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