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歌赛综合素质考核冗长 调侃受知识竞赛

2013年04月11日11:53  南方日报

  青歌赛决赛第一轮激战正酣,唱歌之外的事儿却意外成了焦点。往届比赛中最受人关注的“综合素质考核”环节今年却遭到了观众们和音乐家们的集体质疑。音乐家们担心,青歌赛的分差都在0.1、0.2之间,综合素质分可能会让真正好的歌手“落马”;而观众们则吐槽,评委点评实在有些冗长,接替余秋雨老师的王立群虽然上过百家讲坛,但显然“绷得太紧”,被网友们无情地认为“比大学选修课还无聊”。 

  质疑

  “答10道题,观众听十分钟讲座”

  综合素质考核是央视“青歌赛”的例牌菜,尤其是余秋雨开始担任这一环节的评委后,问答式的综合素质考核成为“青歌赛”吸引观众的娱乐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小栏目甚至成了青歌赛中最受欢迎的环节之一。因此,今年青歌赛赛制改革,对于综合素质考核的改变更是“大刀阔斧”,引入了《一站到底》等当红益智栏目快问快答的形式,选手必须在90秒之内回答10道常识题,自决赛开赛以来,已有4位选手在这一环节获得满分。

  虽然可以看出青歌赛试图给这个小栏目增加更多娱乐性的良苦用心,但观众们似乎对这种改变并不太买账,尤其是对“主考官”王立群的风格质疑颇多。相对潇洒自如、脱稿侃谈的余秋雨,从《百家讲坛》被人熟知的王立群被认为太严肃,“像上历史课一样无聊”。网友“土城布衣”说:“电视青歌赛有个评委叫王立群,比余秋雨还雷,主持人问选手,《老人与海》的作者是谁?选手答对了,但王评委要显示一下他的博学,开始讲解《老人与海》这部世界文学名著。他说,小说写的是一个老人有一个愿望,后来这个愿望实现了。一听就知道他没看过这部作品。”

  还有网友认为,综合素质考核环节实在太冗长。“选手们答10道题只用1分半钟,观众却得在电视机前听评委讲十分钟的讲座。”

  担忧

  “唱歌不可以传递修养?”

  与观众们相比,音乐家们对于这一环节的担心主要在于综合素质考核是否会使青歌赛多了“遗珠之憾”。歌唱家于丽红说,自己参加青歌赛的1998年正是央视增加综合素质测试的第一年,但当时决赛并不设“文化考”环节。“专业真正好的歌手不会因为零点几分掉下来,倒是可进可退的歌手,经常因为0.1或0.2分之差出局”。她认为:“对歌手适当考量文化素质,是一种导向,也能为观众普及一些文化常识或专业背景知识。”

  由于同为歌手比拼的《我是歌手》正当红,许多观众也不免将两者进行比较。“《我是歌手》每个选手唱出来,就能听出他的涵养或经历的积淀,何必多此一举设这一环节,不知情的人一看还以为是知识竞赛。”有网友如此调侃。男高音歌唱家周进华[微博]也支持这一观点。“唱歌比赛不应是百科全书式的测试,表面看来那样做似乎有娱乐性,但过分倚重非歌唱部分,反而损伤了听歌、看比赛的节奏感、流畅度和美感。”他认为,唱歌本身同样可以传递艺术修养和文化功底,“与其在知识题上大做文章,不如在赛歌流程上赋予更多的竞争性、即兴感,一样能够从不同角度考量歌手素质”。

  ■链接

  青歌赛,观众喊你换歌啦!

  青歌赛决赛即将进入第二阶段,最接地气的流行组曲库成为了网友们“炮轰”的对象,“放眼望去歌老得可怕,《故乡的云》《好大一棵树》,甚至还有《真的好想你》,这是青歌赛还是老歌赛啊?”很多网友认为,虽然老歌很有生命力,但毕竟代表着一种相对陈旧的唱法,希望青歌赛能有更加“与时俱进”的新歌。对于网友的质疑,青歌赛监审组成员陈晓光表示:“设定规定曲目是国际声乐比赛中约定俗成的做法。这样做一为考察选手能力,二为传承优秀歌曲。”而青歌赛剧组则表示,进入决赛第二赛期后,就会让歌手演唱自选曲目。

  同样被网友的“火眼金睛”发现的,还有青歌赛“钉子户”。在央视青歌赛第一轮A组的比赛中,很多细心的网友发现,在36名选手中,只有3位是首次参加青歌赛的选手,其中不乏参加过五六次比赛的“熟脸”。对此,青歌赛节目组工作人员曲小姐解释说,“其实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对于专业声乐演员来说,30岁左右正是他们歌唱黄金期的开端。演唱者在嗓音条件、演唱技巧等方面都比较成熟。再加上这次决赛阶段采用乐队现场伴奏,这时经验丰富的老将们就很吃香。”

  南方日报记者 吴敏

(责编: Zane)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