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指的滑行
几缕夕阳还在屋角徘徊,夜色悄然已柔柔地铺在我的身上,那些模糊的画面还在脑海里流连,一首首从电影里走出来的钢琴恋曲,迷恋着空气。在我的耳边她们轻声呼吸,颤栗,彼此交混,纠缠,游离,似乎要舔吻这小屋里每一粒细小的空气,然后将它撕裂,搅成碎末,一如对待所有迷恋她的人们。
如果音乐是人类的情人,那么,钢琴无疑是她们之中最令人刻骨铭心的。她挑拨起你所有的压抑,所有的自由,让你沉迷,令你彻底陶醉然后迷失,将你吞噬,使你自我毁灭。钢琴是最强的音符,其它的音乐你可以像个旁观者去欣赏,去触摸,唯有钢琴令你无法旁观,她包围你,直抵生命的深处,像魔女的手一样探入你的心脏,撩拨里面的每一根血丝。
在电影的世界里,那些曾和钢琴热恋过的人们,就像拿自己的生命燃烧来寻找自由和快乐,即使成为被抛弃的失恋者,他们依然一往情深执迷不悟。
二、海底的钢琴
在《钢琴别恋》的最后,本以为艾达终于可以和柏在一起了,影片画面陡然一转,我们看到浅蓝色的海底那架沉没的钢琴,绑绳子上却悬挂着艾达。即使在那艘小船下,在那片浩淼的海里,艾达没有死去,她与钢琴之间也已结束,那只金属手指敲在琴键上,我们听到的只有单调的金属碰击声了。
自那个海底的钢琴画面出现后,它总以最唯美也最凄美的姿态,出现在我的记忆里。
海底的钢琴,用一根绳子,系着弹琴的女子。艾达说,她不再需要琴了,要将琴抛进海里。她曾经那么依恋钢琴,把它从遥远的美国运抵垦殖者开拓的荒岛,甚至为了它不惜向不识字的野蛮人牺牲肉体,到最后想抛弃了,却已不可能。越是依恋得深的,越是容易让人毁灭。也许人与钢琴之间的关系,不是舞台上的弹奏,而是那海底的幻梦。
想起大学时钟爱钢琴的女友,为了手指在黑白键上轻快的滑翔,每每和她一起存下钱去租几小时的钢琴。现在她终于不用去租了,因为嫁给了一位轻易买得起钢琴的男人,好久没见她,不知道已为人妻的她,天天沉浸在钢琴中会有什么样的故事。
三、黑与白的姿势
在广州的星海音乐厅听到大卫-赫夫高特真人演奏时,钢琴声已经恢复了平静和舒远,虽然还有熟悉的轻快与跳跃,却不见《闪亮的风采》里那充蕴着的生命之疯狂。电影毕竟是电影,人的一生中能够弹奏出一次“拉三”,就已经是奇迹了。“拉三”是癫狂的音乐,它要激起的是生命里所有的激情与希望,而且一次次冲击,把所有的力量收集起来飞向最高点,然后轰然倒塌。
如果说《闪亮的风采》是大卫-赫夫高特在钢琴里燃烧自己,那么《海上钢琴师》里的“1900”,他与钢琴之间更像是一次次调情做爱。这部充满快乐不安分音符的爵士钢琴影片,飘漾着的是生命的欢愉。1900是在大海的呼吸里听到了自然之音,而与他挑战的黑人爵士钢琴演奏家,则是在妓院里为嫖客妓女做爱的糜烂里找到了另一种暗藏的快乐之源。自然之音和欲望之声,便在影片里形成了钢琴音乐,带来的最大快乐。
舒伯特的钢琴曲是痛苦中的孤独,压抑而渴望激扬,就像《钢琴教师》里的艾莉嘉,在极度的压抑中只好以自虐和看色情带寻找自慰,却又暗藏着激情,甚至渴望性虐待。虽然影片中出现的舒伯特钢琴曲场面并不多,但从她的学生的弹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如死气般的低沉与抑闷,却又像垂死的鬼魂般意图纠缠。而《钢琴别恋》里的女子艾达,对钢琴的依恋曾是她生命的唯一乐趣,她的琴声里回味爱情也寻找爱情。
四、电影迷恋曲
喜欢一个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翻出这些钢琴电影,特意找出钢琴演奏的片段,让琴声在夜的沉睡里同我一起静静呼吸。有时候,可以关掉视屏,闭着眼睛在黑暗里去聆听,让思绪随着渐渐在琴声里浮起的故事一起游荡,迷恋其中。
常常会问自己,如果没有这些钢琴电影,我是否会去听钢琴曲,是否还会像以前那样,把钢琴看作枯燥高深的音乐?假如没看过《闪亮的风采》,我想象不出钢琴曲可以让生命如此疯狂飞扬;假如没有看过《海上钢琴师》,我不知道钢琴也可以弹奏出那么快乐跳跃的音乐;假如没有看过《钢琴教师》,我将无法理解一个人可以那么压抑又那么激扬……野云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