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个月,老一代指挥大师中硕果仅存的海汀克率领芝加哥交响乐团先后在香港、上海、北京举办多场音乐会,演奏作品包括马勒第六交响曲等作品。深圳有一些听众专门到香港甚至上海、北京去听海汀克的音乐会。
于是,有观众问,为什么他们没有到深圳来演出?原因很简单,经费。这些名乐团出场费昂贵,折算成票价,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处于一个虽然不是难以企及但是却超出心理价位的高位。门票销售即使有相关文化资金的补贴,对折后依然很高,至少与日常演出的差额是不小的。目前来看,世界上能独立经营、依靠门票收入维持日常开支的乐团几乎没有,明星乐队也离不开市政补贴和企业资助。巡回演出昂贵的出场费,成为明星乐团盈利的重要来源。
国外文化机构获得企业赞助,相对要稳定和常态一些,因此历史悠久的乐队大多得以维持。而国内的演艺文化团体尤其是传统艺术团体,主要支柱来源于财政扶持。即使有些冠名企业,不但“赞助”资金数额很少,条件也相对苛刻很多。说白了,这些都不是资助,而是一种投入,是需要效益产出的,比如广告效益。这不是公益事业,而是一种经营行为。
在某个日本大财团的长期支持下,小泽征尔得以在波士顿管弦乐团音乐总监的位子上坐稳二十多年,这为成就他的国际级指挥大师地位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这就是小泽征尔在与乐队关系紧张的情况下依旧二十余年安如泰山的最根本原因。明星化的小泽征尔,对日本文化形象的提升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
包括深圳交响乐团在内的国内乐团基本由政府出资,而香港管弦乐团的赞助来源有企业、民间团体甚至个人。该乐团的演出门票,大部分由赞助单位、团体、个人会员提前订购,网上或窗口销售的非会员门票只占一部分,往往还要提前订,晚了可能买不到票或者只能买到一些位置较偏的票。我在香港听过多场音乐会,上座率基本上接近100%,堪称座无虚席,不会出现窗口售票紧张但场馆剩余很多空位的情况。
谭盾最近一次在深圳音乐厅指挥完自己的作品,在休息室里也跟笔者谈起这个问题。他说,中国商人在海外赚了很多钱,但极少有人赞助当地的文化事业。而国内的外资企业赚了钱以后,经常赞助国内的文化事业。所谓赞助当然不是白给,但是也说明一个问题,他觉得这可能是价值观的问题。
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价值观的问题,也是高雅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一个缩影。外资企业更愿意在较高的消费层面推广自己的企业形象,而高端文化消费在一般国人的认识中往往是小圈子的,难于获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内地对高端文化消费缺少普遍的认同感,经典艺术没有很深地进入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缺乏文化积淀也缺乏心理积淀,没有成为市民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大多数人走进音乐厅还带有点猎奇色彩。让人给自己没有认同感或者距离遥远的东西提供赞助,这不现实。消费需要一种切身体会,一种感动,门票消费也是如此。
经典音乐艺术就像是移植过来的树种,虽然存活了,但根还没有扎下来,还需要不断呵护。扶植它的力量主要来自理性而非个人自觉,真希望80岁的海汀克下次路过时也能做客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