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夏天,因为英国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Glastonbury Festival)的停办,让丹麦洛斯基尔德音乐节(Roskilde Festival)成为了和德国世界杯一样让人激动的夏季焦点。6月29日至7月2日,160支乐队的音乐节现场,囊括了Bob Dylan、Guns n’ Roses、Primal Scream、Placebo、The Strokes、Franz Ferdinand、Sigur Ros等一大批让所有摇滚乐迷雀跃的名字。但压轴乐人却和这些名字无关,Roger Waters,一名席卷了上个世纪下半叶迷幻摇滚界的传奇贝斯手。
但是人们更愿意提Pink Floyd而不是Roger Waters本人。洛斯基尔德音乐节上,当衣着黑色西服的Roger Waters亮相时,穿着黑暗题材图案T-Shirt的人群开始大声呼喊他的名字,当然,更多的声音里充斥着“Pink Floyd”。舞台上这位银发的老人身行矫健,人们马上看到了和几十年前一样精力充沛的Roger Waters。Roger Waters已经离开Pink Floyd 20多年,从80年代到今天,Roger Waters陆续发表了近10张个人作品,他在现场演唱了包括《乐极致死》(Amused to Death)在内的曲子;但被人们定义为Pink Floyd资深乐手的他,自然也献上了那支伟大乐队的经典曲目。音乐节的高潮出现在,所有活在当代的人们突然听到了《月亮的暗面》(Dark Side of the Moon)响起,这组黑暗而又大气的音乐诗,立即将现场新一代年轻乐迷的心灵虏获。当年正是这张专辑,让Pink Floyd在公告牌排行榜冠军的位置上不可思议的停留了741周,从而将乐队带进了超级明星的行列。而此时,距离《月亮的暗面》这张专辑出世,已经33年。这个感人的音乐节压轴现场足以证明,这位曾经风云一时的摇滚巨星,以其深刻的音乐内涵,让他在任何时刻都不会落后于时代。
上世纪60年代,剑桥青年Roger Waters在伦敦拿到了建筑系学位,但之后他并没有考虑要为英国设计行业做点什么,他选择的是和同学Nick Mason、Richard Wright继续他们大学时萌发的新梦想:音乐。和大部分学生乐队一样, Roger Waters领军的那支叫The Abdabs的校园乐队并没有什么成就,乐队演奏的节奏布鲁斯和后来伟大的Pink Floyd更无直接关系。直到Roger Waters找到了高中同学,才华横溢的Syd Barrett担任主唱,这拨20岁的年轻人才终于树起了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大旗。自1966年始,Pink Floyd开始在著名的Maequee Club演出;而一次在UFO俱乐部的演出,由于运用了旋转灯光和恍惚音效,自而奠定了乐队迷幻/太空摇滚的前沿走向。在成功发行单曲《Arnold Layne》后,乐队签约EMI 唱片,第二支单曲《See Emily Play》和首张专辑《黎明之门前的风笛手》(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接踵面世。但貌似风平浪静的光荣历史下,却埋下了Roger Waters和其他成员之间若隐若现的矛盾。
Syd Barrett加入乐队后,就立刻取代了Roger Waters的领袖地位。从Pink Floyd队名,到《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的风格走向,都由Syd Barrett一言决定。眼看Syd Barrett吸毒离队,Roger Waters顺理成章成为了Pink Floyd新的领袖,可随后这个固执的天才又和Richard Wright闹了别扭。彼时,除新加入乐队的David Gilmour还能有一席发言之地外,其他两位成员基本上被剥夺了应有的地位。乐团早期的那种合作关系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纯粹的Roger Waters个人表演。当然,乐队对Roger Waters不解的,更多是后者对其建立风格的一味迷恋。
Syd Barrett纵然能领导出一队以曲式闲雅闻名的电子迷幻团,可正是因为Roger Waters的个人偏向,乐队才会在70年代制作出了摇滚乐史上非常重要的的两张专辑:《月亮的暗面》(Dark Side of the Moon)和《墙》(The Wall)。这两张作品的分量,在于搭建起了迷幻吉他对现实的讽刺美学。一套两张的概念唱片《墙》,在舍弃了电子乐成分后,用自传体三部曲的形式,完成了艺术摇滚的现世史诗。从某个角度而言,Roger Waters当然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摇滚乐手,它将摇滚乐队Pink Floyd演变成了心理医生奥尔波特-弗洛伊德(Allport Floyd),用犀利的意象讽喻现存生活环境中的种种困难,且将笔调指向了难以言说的精神层面。
也因为太过坚持这种前卫的表达方式,Roger Waters在乐队的地位再次被David Gilmour取代。轰动一时的《墙》发表后,他彻底告别了Pink Floyd,开始了世人觉得并不成功的个人之旅。1987年的第二张个人专辑《K.A.O.S.电台》(Radio K.A.O.S.)在美国Billboard专辑榜上仅名列第50位。1992年推出的第三张个人专辑《乐极致死》(Amused to Death)则保持了《墙》式的音乐路线和概念唱片形式,在整部唱片里贯穿着其固有的反战意识,同时强烈批判了现世的混沌和污浊,但就其思想深度和境界而言远比《墙》强。
1990年7月21日,Roger Waters在德国柏林墙旧址波兹坦举行了一场名为“1990柏林墙”(Wall-Berlin 1990)的大型露天音乐会,现场观众达25万人,记者超过3000名,演出历时10小时,数百万的观众观看了电视的现场直播。在这两幕超现实风格的音乐歌剧中,不时贯穿着Roger Waters叙事诗般独特的歌唱,然后各种道具车辆鱼贯而入,那种悲凉和冷漠的方式令人难以忘怀。演出结束前,灯光一下大亮,模拟墙在全场观众的起声呐喊下被轰然推倒,所有的歌星在和平的气氛里合唱终曲。
想用摇滚乐来摧毁压在人们心中隔阂之墙的Roger Waters,在那一刻,赢尽了他应有的尊重。文/刘昊(voice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