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乐评:苏阳-都市消费中的西北乐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6日23:31 新浪音乐
乐评:苏阳-都市消费中的西北乐子

苏阳

  我小时候看过一个抗日电影,名字忘了,但还记得故事发生在西北,其中很多镜头都给了一个二流子,他虽是个反面人物,但山歌唱得不错,和山那边儿的姑娘打情骂俏,特来劲儿。当时我年龄小,所以看见有人这么公开的扯着嗓子呲姑娘,特羡慕,心想:西北的民歌真好。后来我又看了一个电影,这次记住名字了,叫《日出日落》,属于中国西部的跑路片,讲的就是一个纵火犯逃跑,跟着一个当地的戏班子到各地演出,躲避追踪的事。里面穿插了不少当地民歌,特别好听,同时又一种乡土气息的幽默和发自生活的乐趣,而不是那种刻意的搞笑。

  苏阳的《贤良》就是涵盖了以上两种特点的唱片,源自日常生活的暧昧情节和乡土气息的幽默,能在整张专辑里清晰地捕捉,可以说基本上完整地保留了西北民歌的特点,同时还用现代乐器做了加工,使得这种音乐更容易被都市消费群体接受。可能有人觉得这种编曲不够纯粹。但如果你真的让苏阳找来当地的戏班子用地方乐器演奏,很多人就未必觉得好听了,但他用吉他贝斯鼓演奏出来的时候,你就觉得好听。所以说土鳖和时尚之间只有一线之隔,只是人们的一个观念问题。这就如同听一张80年代的Disco唱片,可能会觉得土,但现在要是有个乐队说自己是在复古80年代Disco的话,肯定很多人都觉得时尚。没办法,人们受到感觉刺激时往往会产生情感偏见。

  对于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歌来讲,同美国的民谣一样,最吸引人的不是大同小异的旋律,而是歌词。苏阳在《贤良》当中的歌词写作几乎都是用最纯粹的手法表现着当地的乡村生活,像《宁夏川》里的“盼只盼那个吃饭不靠天”和“地当床,天当个被被”。以及《长在银川》里的“黄河的水呀,在远方流淌,风沙伴我在成长”和“看不见雨啊,看这的希望,我走在老路上”都透露着一股黄土高原农业的无奈。另外还有一部分是就是“建议16岁以下儿童在家长指导下观看”的内容了,最典型的就是一点儿也不贤良的《贤良》,其中的“王二姐月下站街旁呀,李三娘开的是个红磨坊”把色情意味隐喻得淋漓尽致。

  其实用方言演唱是一件很难的事,既要让人听懂,又要尽可能地原汁原味。幸亏苏阳所采用的方言位于长江以北,和普通话的差别不太大,因而有足够的空间保留歌词当中的语气助词和一些方言用词,前者比较典型的是《劳动与爱情》,其中一句歌词用普通话写出来就是“月亮出来想厨娘,厨娘不爱吊儿郎”,但他为了保持原始特色,特意加上了语气助词,唱出来就成了“月亮吗出来呀想厨娘呀,厨娘阿不爱呀吊儿郎”。后者的范例就是《新鲜的花儿开》,他没有为了方便理解把“那嘎新华街”换成“那个新华街”,也没有把“出租车都是灰盖盖”换成“出租车都是灰车顶”,在当中的一段念白里,他也把阴阳顿挫的腔调拿捏的特别到位,让人听了之后除了“牛”就说不出别的什么了。

  当然,假如你不喜欢西北的民歌或者乡土人情、情色隐喻,还可以把这张专辑当作一本书来读,它是一本没有阶级斗争和时代变迁的21世纪《白鹿原》。如果你觉得这里面涉及的方言太多,看起来费尽,还可以把它当成漫画来看,它们具有整个西北的地理特征,同时又加入“办证”、“招公关”之类的小广告填补了城乡之间的现代化落差,并以此来针贬纯朴与世故之间的时弊。如果这些你都没兴趣,也没关系,你干脆就把光盘拿下来当飞盘玩,这张《贤良》比其他专辑好的地方就在于它有两张盘,其中一张还是DVD,飞盘里的“LV”。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58,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