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黄小茂离职,四大唱片彻底沦为驻京办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3日15:44  新浪娱乐[ 微博 ]

  国际四大唱片中最后一个被大陆音乐人主导的公司华纳送走了总经理黄小茂,四大中最后一块原创音乐阵地在持续多年严重的营养不良中终于失守,与其他三大一起沦为了港台唱片业的驻京办。

  中国原创音乐的快速凋零是这几年里不争的事实,而作为世界唱片业绝对主导者的四大——华纳、环球、SONY-BMG和百代在进入中国市场这么多年后,却逆潮流而动,他们对内地歌手和创作的扶持与投入不但没有逐步加大反而呈现了极速萎缩的态势,四大中国公司的团队工作重心已经明显转向了为港台歌手在内地做宣传和销售服务。等待四大旗下内地歌手的将是更加漫长的发片周期、更少的制作费和宣传费。

  四大唱片在内地的发展不尽相同,第一个创造本地化辉煌战绩的是SONY,陈道明主导下SONY曾经拥有毛宁(blog)满江金海心(blog)、韩磊(blog)刘欢这样一批绝对实力的唱将,也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销售记录。但是在赵青接替陈道明,公司核心业务转至上海后,对内地歌手的轻视即迅速表现出来,原来旗下的大牌歌手连同晚期加盟的满文军王子鸣(blog)陆毅全部与公司解约,有一段时间SONY在内地几乎没有什么业务。与BMG合并之后,这间让五大变成四大的公司才有了秦海璐(blog)黄奕(blog)、倪睿思(blog)刘亦菲韩雪(blog)陈坤,除了倪睿思其他几人全部是影视明星出身,韩雪的神秘背景则一直让业内颇多猜测,他们的功利心态一目了然。而今天的SONY-BMG中国公司的员工们每天则在忙碌着周杰伦王力宏李玟黄义达吴建豪庾澄庆(blog)莫文蔚南拳妈妈,每年一至两张的内地发片量几乎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

  百代唱片在内地开展业务稍晚(我们当然不是从解放前算起的),从上海步升开始,逐渐有了许巍花儿乐队(blog)胡彦斌(blog)这样的一线和准一线歌手,与最初几年的红火相比,许巍的出片速度在逐渐放慢,极度的商业诉求让许巍把在百代的每张唱片几乎都做成了“同一首歌”,胡彦斌在出道时被很多人看作天王的接班人,而今天他早已退出了这个竞争的行列。最可悲的是花儿乐队,这支有着鲜明特色的乐队在公司的怂恿与含糊其辞的辩白中成了中国流行音乐“抄袭”的代名词。这两年百代又签约了胡歌(blog)安琥(blog)和好男儿(blog)组成的“兄弟联”组合,这基本上是一些与音乐本身关系不大的人,其中的功利心态与SONY-BMG如出一辙。今天,百代在港台地区拥有孙燕姿任贤齐(blog)、黄立行(blog)、陶哲、SHE、黄品源安以轩(blog)……你回想一下百代的工作人员给媒体打电话都在为谁联系宣传,就知道谁是百代的重心了。

  环球是四大唱片里最大的一家,但不幸的是他们也是在中国内地业务量最小、开展业务最晚的一个,在中国原创音乐曾经辉煌过的那些年里,并没有环球的身影,而今天我们打开环球在中国的网页,内地艺人只有东山少爷、王啸坤(blog)和冯磊(blog)三个人,这其中王啸坤还属于上腾与环球的合作产品、冯磊属于刀郎和环球的合作产品,也就是说环球在中国基本上是没做什么音乐的,而作为一家最典型的驻京办公司,他们更多的要为陈奕迅张学友周传雄这几大天王忙碌着,在能赚到钱的那些年,环球都没有插一脚进来,现在做唱片都不赚钱了,我想他们会更坚定的把公司作成一个驻京办。

  最后我们来说说华纳,这实在是一家拥有着辉煌的原创音乐创作传统的公司,从最初宋柯与许晓峰拿着华纳给的20万美金把公司张罗起来,把它打造成拥有朴树汪峰(blog)老狼(blog)叶蓓(blog)、金海心、周迅达达乐队美眉、E乐队的内地最强大的原创人文音乐制作基地,华纳麦田(blog)曾经是中国流行音乐一块让人敬仰的金字招牌。但是同样在长期的总部投入不足的艰难困境中,宋柯和许晓峰相继选择了离开。黄小茂是一个特殊时期的产物,他接手的华纳已经被迫开始向着驻京办的路子走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老狼和金海心的发片周期在不断的延长,而作为与宋柯和许晓峰一样有着深厚人文理想的黄小茂,在这几年里不过是在苦苦挣扎,而台湾团队对中国公司的不断介入也使这家公司的工作越发束手束脚,他们不得不放下老狼和金海心,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萧亚轩(blog)FIR 、阿沁、郭品超(blog)和郭美美(blog)身上。而最近一年中出于对内地艺人的保护和扶持,黄小茂的高层团队与大中华区在经营理念上分歧越来越大,华纳大中华区对内地音乐的漠视和对内地艺人的冷淡,引起了中国华纳员工的极大愤慨,但是资本的力量是无法抗拒的,黄小茂最终被迫选择了离去,而那一群为着中国自己的流行音乐奋战多年的高层同时都选择了集体离职,四大中的最后一块原创阵地就此彻底沦陷。

  事实上,我从不反对两岸三地的音乐互通互融、同样文化背景下的协作有利于中国流行音乐的共同进步,毕竟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还没有出产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巨星。近十年来,随着港台两地流行音乐市场的极度萎缩和衰败,大量的台湾唱片业从业人员来到内地,这里面有创作者、制作人、录音师、乐手、歌手还有唱片行业的管理者。在内地的市场征战中,他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以及多年来积攒的名声获取了高额的利益,在一个市场经济的时代,这些都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本无可厚非。但是今天,当世界唱片业的四大巨擘把他们在内地的唱片公司彻底改造成了服务于港台分公司的驻京办,问题的严重性便迅速的呈现出来。

  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全球化的一个终极目的是谋求共同发展,而四大唱片却在抢占内地市场的同时或明或暗的促动着内地音乐的持续萎缩,这种短视的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是建立在对内地唱片业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之上的,虽然这些公司也在签新人做唱片,但那不过是一种掩人耳目、堵人唇舌的表面文章。我们在这里要问,港台的唱片业同仁们,你们把内地当成了什么?你们把内地的唱片公司当成了什么?你们又把内地的歌手和音乐当成了什么???你们在这里赚钱,但是你们为内地的音乐发展做过什么?你们还打算做什么?

  我想在这个时候,我们整个内地的唱片业同仁、传媒界的同仁也都应该一起来反思,我们应该如何来应对港台唱片业对原创音乐这种建立在资本霸权上的侵蚀与毁灭,而我们的文化出版主管部门是否也应该考虑出台相应的政策,来规范国际唱片公司在中国内地的经营行为,用政策的杠杆来调节内地音乐与海外音乐的市场份额,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任由其在绝对的自由市场经济中沉浮,最终只能换来本土文化的迅速没落! 粉丝网副总编杨樾/文

  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