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人民日报:“超女快男”代替不了人文素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10:28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曹文轩(blog)

  暑期来了,市面上各种培训班也火了起来:学外语,学绘画,学拉琴,不一而足。前些天看到报道,有些培训班,有数千家长排队报名,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或者为了应试考级,或者为了素质教育,都无可厚非。

  只是我想到,如果可以的话,也不妨在暑期里,让孩子多看点课外书,多练练笔,多写点文章,这对提高孩子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样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我在大学课堂和其他场合强调这样一种观点“能写一手好文章是一个人的美德。”并非我爱屋及乌,故弄玄虚,而是传播一种人文教育理念。写作不只是作家、记者等少数人的职业或专利,写作是一个人文化素养和才华的体现。

  在人生旅途上奋进的青少年学生,无论将来做什么,都应当意识到: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对人生而言,肯定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在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科技相对滞后的中国,尤其应当重视对青少年语文素养的提升。

  要提高,就得多写,就得多阅读。我所说的阅读当然不是为考试或炒股而看书的那种阅读,而是为认识世界、丰富情感、增加修养的陶冶性阅读。阅读是吸收人类文明精华、提高修养、增长智慧的最佳途径。写作是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提升思想境界、焕发才情的“思维体操”。

  从一定意义上说,很难想象,一个不从阅读中吸收营养、语言表达能力差、写东西很费劲的学生能成为有出息的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口头和书面)是一个人文化素质的重要体现,是成才的基石。一个学生到高三还没有读几本文学名著,一提作文就头痛,视文学为

恐龙,这种学生的未来是令人担忧的,上了大学又怎样?因为根基没打牢,是没有竞争力的!

  如今一提起人文素养、阅读与写作,大家总以为是“虚”的东西,是“无用”的摆设。其实恰恰相反,“虚”中有实,“无用”之大用正是语文素养、人文知识的妙用和威力。现在的语文教育现状是很让人着急的。

  道理虽是这么说,但在“满城尽吹选秀风,超女快男闹哄哄”的背景下,还有多少人相信语文对人生的作用呢?在一些擅长搞热闹和花哨,大谈素质教育的校长老师们眼中,培养语文素养,显然不如让学生玩几样乐器,唱唱歌,跳跳舞来得实在。

  我们的社会骨子里还存在着很深的“重理轻文”的偏见,我们的教育生态环境是失衡的。与其大谈特谈素质教育,还不如首先提高目前中国学生并不乐观的语文素养。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语文水平的提高更是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