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频道新浪首页 > 音乐频道> 媒体评论 >正文

卢中强:2007年 中国唱片工业的凤凰涅磐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2月20日23:21 新浪音乐

  可以说2007年是中国唱片产业,乃至整个华语唱片行业的全面崩盘的一年,在这之前种下的所有恶果将在2007年总爆发。惨淡的行业现状和浑浊的未来会使每一位中国唱片业的参与者感觉空前的压力,无论是音乐创作者、经营者还是消费者,空前的黑暗气氛笼罩着整个华语唱片行业。

  究竟是什么使得已经发展了20几年的华语唱片工业呈现出土崩瓦解的势头?在我看
来大致有4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盗版对正版市场的冲击。即便在98年之前,互联网尚没有发展到家喻户晓的普及率时,中国声势浩大的盗版行已经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唱片业内部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而且随后的几年一直稳步增长,逐渐发展成一股非常强大的势力。因为其价格低廉,和中国普通大众音乐消费者保护原版唱片的意识淡漠,作为是上最自由的行业——盗版商在中国唱片市场有了充分的表现空前和舞台,他们对传统正版唱片模式的冲击和为后者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其二是互联网。是的,免费的、低品质的歌曲MP3下载的确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带着了便捷,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几乎不付出太多额外代价就可以下载收听到免费的MP3歌曲,这使传统音乐模式成了不受到尊重的产物。前面我们说,盗版对正版行业的冲击,但至少还是有一部分有着较高素养的音乐消费着坚持选择正版的唱片,他们将其归纳为一种对音乐和音乐家的尊重。但随着互联网介入大众音乐市场,原先那一部分原版音乐支持者又受到了互联网免费MP3的诱惑而再次面临分化,其中能保证继续坚持支持物理载体CD正版唱片的人已经凤毛麟角。目前,摆在中国唱片从业者面前的一个铁硬的现实就是——现在你的顾客,你曾经的、现在的、未来的音乐消费甚至已经开始不屑于物理载体CD,而转向下载免费的、低品质的MP3歌曲,就更别说正版或者盗版,甚至连原创与否都成了问题。

  当然,随后被某些同行乐观的赞誉为“中国唱片救命稻草的SP+CP的合作”,在这短短几年内呈现出了弊端和短命的真相。所以,毁灭中国唱片产业的第三个凶手就是那些“音乐片段”。

  我个人习惯将彩铃排除在真正的音乐范畴之外。依我看来,那不过只是一个音乐片段,是将歌曲高潮部分进行复制和呈现,从根本上说,与音乐关系并不大。而一开始被我们鼓吹的SP+CP的合作模式的美好前景,我觉得也未必能像大家所描述的那么壮美。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套用“马特莱法则”来说,SP+CP的模式不仅仅是传统唱片工业模式的制约,而且其强调音乐产业精英化的立场也在“二八定律”前显得有些牵强。毕竟,假如只是希望由二成的精英化群体去带动整个华语唱片行业的复兴还是个纸上谈兵。因为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线索那就是,下载音乐“片段”彩铃的人其实并不是你准确的音乐消费市场的主力受众群体,或者说不是最准确的。最开始,当SP+CP的模式还能不断换来流动资产时我们不会相信这是真的,但现在,市场呈现出明显的萎缩迹象,最早受益于“二八定律”的SP+CP的模式如今被“马特莱法则”反咬了一口。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现在之于中国唱片产业而言,所谓的“二八定律”更印象的比喻应该是“一九定律”——我们用百分之一创造了百分之九十九的市场分额。其实,彩铃就像是赌博一样,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大家都因为短期经济效益丧失了创造精品的意识选择去写一个可以被大众传唱的口水歌,然后在彩铃上获得暴利,就比如《求佛》、《香水有毒》、《一万个理由》、《秋天不回来》。这些音乐基本上可以占据几乎全部的市场分额。这些不到百分之一的歌曲占据了百分之九十九的市场市场分额,而相对而言其余的占每年原创总数百分之九十九的歌曲却只能占实际市场分额的百分之一,这比“二八定律”听起来还要危险,但这是实际情况。所以我想,现在所有的人是应该坐下来想想了,究竟中国唱片的路在何方?

  除了以上3个制约中国唱片行业发展的因素外,还有一个外部原因也对整个华语音乐大环境起着关键性的误导作用,那就是电视媒体无立场和无休止的病态选秀节目。表面上看,选秀节是对音乐自由的一种尊重,任何人,无论社会地位,无论学历,无论家庭环境只有有才华能可以成为音乐人,成为明星。可实际上我认为这在对普通人以音乐自由的同时也是存在着对音乐传统的不良颠覆。现在的新人都必须是依靠某一个才艺比赛晋级的

状元或者榜眼、探花,只有这样一种人才有机会被唱片公司包装推广,而唱片公司似乎也与电视台形成了一定的默契,放弃了主动挖掘、培养新人的欲望和动作,这一切使现在中国唱片产业有点“八股”的味道,以没落而腐朽的制度去管理新的行业,并就此制定行业选才标准,实在有些儿戏了。所以,我们现在就回面临一个十足的尴尬,5年前红得发紫的艺人,现在还是各自音乐流派的大鳄级的,所谓的新人倍出成了一种玩笑。无立场和无休止的病态选秀节目让现在的中国唱片行业里只有艺人,没有音乐!

  实际上不是说市场不再了,只是精英们不做了。但坚持下来的,只要音乐品质有保证,我想许巍就是最好的正面例子。

  草根的模式虽然盛行,但传统才是正道。以这次百度音乐总评榜为例,虽然以非传统模式发迹的草根艺人们势头强劲,但真正把持着引领地位的艺人和歌曲作品还是依靠传统模式在运做的,由此可见,中国唱片行业真正的力量还是在传统模式上,这是一个需要回归的年代!回归传统!

  其实说到SP+CP,我们必须要看到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即使在SP+CP运做模式最好的时候,CP依旧是弱者,多数获利资金还是被分配到SP和运营商的口袋里。

  作为最基层的音乐创作、制作的角色,CP一直以来都是都是一个弱势群体,由于之前提到了包括盗版、互联网等的冲击,在唱片新型格局下,CP依旧没有摆脱缺乏话语权和展示才能舞台的尴尬处境,他们都面临着被饿死的危险。即便在于SP进行合作后,由于SP本身并不是有着音乐传统的,而是跟随着大众的嗜好,那么在创作中,CP就缺乏了必要的自由,必须去无原则的迎合市场的需求。我觉得现在大众的音乐品位跟15年前几乎没有太大的改变,打了比方说就是依旧处与音乐发展里程的“城乡接合部”的极端,粗糙,甚至有些恶俗,没有自己的美学标准个发展脉络。我觉得就像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样!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在现实格局中就没有可以挣钱的人。飞乐唱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是一匹黑马,也是现阶段中国唱片公司里挣钱最多的唱片公司,假如你想了解现在中国唱片的种种弊端,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如去研究一下飞乐唱片发展的模式和经营的方式,从中我们看出,首先作为早先做盗版起家的飞乐是最了解大众,基层乐迷的口味的,他们早先的经营的资本使他们有足够的信心推广自己认为正确的艺人和音乐,从本质上讲他们的出现只是获得利益,这是单纯的目的,与引领无关,更是对中国唱片产业的未来无关;其次,飞乐的得志也应该得意于草根之于精英阶层争斗的胜利。中国的精英阶层一直以来就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阶层,当他们发现大众的品位已经远远背离他们自身的音乐标准时,他们选择了一种更为奇异的方式,去鼓吹芙蓉姐姐之类人物,使这类人迅速走红。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在更广阔的层面上讲,这是精英阶层的失败,这失败也成就了以草根作为主打的飞乐的当道。现在,甚至可以说飞乐成了现阶段中国唱片行业的行业标准,人家的确是挣钱,我们其他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还对传统唱片模式有着幻想的人都在赔钱赚吆喝啊。只是我不相信飞乐的模式就是我们终极的目标和方向,随着市场的规范,我想中国唱片唱片行业的明天还是注重音乐本身品质的。飞乐这样的模式,几乎是另辟新境,他们这样模式的公司,他们因为流动资金的雄厚可以做拿来主义,这是传统唱片公司无法完成的。包括飞乐开发了过去传统唱片公司不去碰的夜场,分布在全国各个城市的夜场演出,化零为整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还包括飞乐与吉祥三宝(blog)的成功,一次性卖断20场演出。这些都是飞乐短期成功的原因。但飞乐也有弊端,就是他自身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建设体系,从包装、制作、宣传、自身品牌想象的建设与维护等等专业环节的,这将会成为未来制约飞乐发展的瓶径。

  由此我们还能引出一个现象,就是在飞乐这样模式的唱片公司成为现在的行业标准时,其他人在做什么?

  我把他们归纳为三种人,第一种人直接就不干了,不玩,又不挣钱做的也不开心;另一种人比较平和,有些无所谓,因为多年的唱片操作使他们成为了行业金字塔的塔尖,完全有吃资历的能力;最后一种人是企图改变,扭转这一局面,即便面临崩盘但还是一个中国唱片业的理想主义者。

  我想,大陆是未来华语音乐发展的主战场,在港台音乐市场出现萎缩的前提下,拥有着惊人的消费潜力和巨大的消费基数的大陆音乐市场,对所有人来这都是一个充满了悬念和希望的绿洲。

  我认为,作为东道主,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这个天时、地利与人和。我总结了4点,作为我的经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也作为交流的前提。

  一、我坚持认为,任何事当它坏得不能再坏的地步时总会有一个反弹的势头,所谓物极必反。这不是我们的一相情愿,现在精明的台湾人都帮助我们确信了这是一条明路,我们就应该按照这个路线走下去。

  二、我们应该更多的借鉴各种成功的唱片模式战例。比如说台湾过去辉煌的唱片行业发展模式,我把他们比喻成是以集体的兵团式的作战模式,从策划、包装、推广到后期的工作,流程上,相互协作上都有默契的。而反观大陆,一直没有形成这种默契,大家都在跟风,今天一个什么歌红了,明天大家都去搞这种风格的东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为什么我们不能借鉴别人好的发展模式,综合我们的优势来运做。实际上,从2006年的情况看,乐队音乐在中国又有了抬头的迹象。乐队音乐作为全世界统一的音乐标准一直以来都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综合音乐素养的标准,那么现在我们又开始重新回归传统,这是一个好的兆头!

  三、面临新的局面和现实格局,我觉得我们传统模式的唱片公司应该更好的与媒体进行合作,寻找到新媒体这样零门槛多元的平台,去展示、发布我们的作品。现在所有的传统发行模式和都面临着死亡的危险,包括彩铃也是。但在新媒体模式下,一个人艺人如果可以在通过新媒体带来的革命获得价值将远远超过他通过原始模式的,那几乎是无限大的。

  四、最后,我必须要说的是,中国下一轮的音乐复兴的前提是我们在不放弃对新的传播方式的探索的同时回归传统模式,回到我们熟悉的或者更能灵活掌握的模式中来,不仅仅是物载CD,而且我们也必须期待和相信一个更为规范的唱片产业市场的到来已经为期不远了。而那个时候依旧是传统唱片模式的天下,所以我们必须要回归。我觉得,中国唱片业的下一轮复兴是一个非复制音乐的时代,是真正属于音乐范畴的环境的兴起!

  从反向行业标准中看到未来的方式并获得足够的自信,我们有理由相信唱片业未来的主流趋势是回归,回归传统中来,同时在新型模式上,我认为寻求正规的在线付费下载才是当务之急。我期待不仅有好的艺人,还得有好的音乐。

  文/卢中强 李欣 (卢中强:网络秀公司老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84,000


评论锦瑟华年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