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京报:“大音乐节观”与“大音乐观”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1日11:26  新京报

  作者:张璐诗

  北京国际音乐节办到了第十年。每年到了秋季,喜欢古典音乐的人都在等,至今,已把巨作《尼伯龙根的指环》等来了,把古典乐界“权力榜”上的一哥、二哥们都等来了。至于非乐迷,这“节”与他们根本没关系。不少人都提出,艺术水准要保持在一定高的水平之上,但一个“节”字也该包含社会公共性。看上去,要保证前者必定担待了后者;反之亦然。以下的提法如何呢:音乐节应该有“小众、圈子”那样的专业性,同时又有“狂欢节”那样的普及性。专业性不需要多说,我们专门关注一下“节日性”。

  政府与音乐节主办方需要的是“大音乐节观”,老百姓需要的则是“大音乐观”。老百姓对“节日”的知觉,从气氛开始。像“人文奥运”那样去操作“人文音乐节”,是政府力所能及的。换言之,决策层若能看清一个国际音乐节带来的连锁效益,与一场奥运会能带来的连锁效益其实可以并论,如今遭部分人诟病的音乐节“圈子化”问题,早不存在了。何况音乐节不仅是一年就完了的事。

  用不着参照萨尔茨堡音乐节、逍遥音乐会这些“大头”;就看只在日本小镇里举办的小泽征尔“斋腾音乐节”吧,都把一个小小的松本镇变成了每年夏天国内外乐迷、游客的热门目的地。小泽征尔固然是一个招牌,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满街配合音乐节的海报、纪念品,餐饮、住宿优惠才是关键。2008年北京将成为“奥运城”,每年秋季10月北京就该包装成“音乐城”,如是,便等于向公众发出了信息:音乐节并非“文人雅士”的“会所活动”。

  至于节目内容,到时也许就不需要音乐节主办方绞尽脑汁请这个“撑场面”、请那个“普及”:因为,一是音乐节前十年的“打江山”过程中,已在艺术标准上建立了好口碑;二来,也许在猛人、猛团们收到音乐节主办方邀请函之前,自先因为风生水起的北京音乐节气氛而要请缨光临了。到了那时候,当音乐节的负责人说起“文化需要引导,而不仅是迎合”时,便尽可以更理直气壮些了。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大众的“大音乐观”;换句话说,老百姓都需要有点“跨界”的脑筋。别总想着古典音乐那么高那么飘,巴赫的音乐伴着如厕不知有多舒坦。金融界也未必就跟音乐风马牛不相及,那瑞士某大银行的头自己还是个半专业演奏员呢。就是这样的荒唐才阻碍了“跨界”的发展:昨日我部门某青年学者便惊讶拍案:怎么这个他没听说过的“搞音乐”的巴伦博伊姆,还与学者萨义德“弄”一起了?如此一味将“音乐”二字狭隘化,就算文化艺术的节日如何宽宏大量,也是无可奈何的。

  乱扯半天,说的其实都是“请进来”:把外面的人请进北京;把老百姓请进音乐厅。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