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竞报:国际音乐节十年 化蛹为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6日19:02  竞报

  十年音乐节 十个难忘瞬间

  1998年,北京国际音乐节诞生。其中有些亮点串联出了北京国际音乐节一路走来的成长轨迹。

  1.从试探到认可潘德列茨基与音乐节

  第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潘德列茨基虽亲自指挥,但只安排了一首选自《失乐园》中的“小柔板”,观众们只是略微地领略了大师风采。可这次经历让他感受到了这个音乐节的潜力。两年后,他重返北京,在第三届音乐节上演出了他最重要的力作之一《第七交响曲·耶路撒冷的七座门》。

  2.明星带动歌剧推广全明星阵容歌剧《卡门》

  1999年,国际音乐节上演歌剧《卡门》,这是我国首次采用国际惯用的明星组队。其主演有英国女中音歌唱家萨拉富尔戈尼和美国男高音歌唱家彼得·利贝里的一组,梁宁和莫华伦搭档组成另一组。彼得·利贝里在高音不用“关闭”技术,全凭嗓子。梁宁在出国前就是卡门的最佳扮演者之一。

  3.无法再现的绝响斯特恩和李德伦最后合作

  1999年11月19日,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小提琴演奏家斯特恩和中国指挥家李德伦一起登台。当时已病重的李德伦被轮椅推上台,但当他站到指挥台上时,却找不到病痛的影子。一曲奏毕,台下掌声雷动,而他竟能自己走下舞台!这次合作成了两位大师最后的绝响。两年后,斯特恩和李德伦先后过世。

  4.中国气派的展现谭盾作品音乐会

  第四届音乐节上,谭盾的作品音乐会正式推出,随后中国特色的新作品成了媒体和学术界的关注焦点。次年的音乐节,更是双双推出了叶小纲和陈其钢两套个人作品音乐。而在境外遭遇“流产”的《逝去的时光》(二胡版),也在北京国际音乐节完成世界首演。

  5.真动物首次登台5匹马参演歌剧《纳布科》

  在第四届国际音乐节上,曾出现过5匹活生生的马,这是我国真动物首次登台。聘用活马当演员的,是歌剧《纳布科》。5匹马在每天演出结束后,都要被专车送回远在大兴的马场,第二天演出前再接回剧场。据有关工作人员回忆,这5匹马几乎抢了歌剧演员的风头,只要它们一出场,台下的观众就会一阵骚动。

  6.用规模奠定地位 马勒《第八交响曲》

  2002年第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幕式很难被人忘记,因为在这场开幕式上,余隆指挥上演了马勒的《第八交响曲》。“马勒八”又称为千人交响曲,在古典音乐界一向以规模宏大、组织工作艰难著称。有一种说法是,一个城市演出了“马勒八”后,在二三十年内是绝对无法再次上演的。可见,这部交响曲的排演难度之大。

  7.从十年到两个月中国歌剧在中国

  2003年,郭文景作曲、林兆华执导的歌剧《夜宴》成为首部登上北京国际音乐节舞台的中国歌剧。此外,郭文景的另一部歌剧《狂人日记》也在那届音乐节上上演。可《狂人日记》在国外演出10年后才在京上演,《夜宴》写完后5年才进入中国。北京国际音乐节为中国歌剧提供了更好的机会。今年即将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上上演的郭文景另一部歌剧《诗人李白》,距离在美国的首演只有两个月。

  8.昆曲浪潮的兴起从《牡丹亭》到《桃花扇》

  2004年,第七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将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昆剧连本大戏《牡丹亭》搬上舞台,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及台湾艺术家白先勇等加盟演出,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2006年上、下两折4个多小时的《桃花扇》在北大上演时,上座率竟达80%。

  9.出人意料的成功歌剧巨著《指环》来袭

  2005年歌剧巨著《尼伯龙根指环》的上演,或许可以让人感受到北京国际音乐节潜移默化的作用。瓦格纳的这部作品堪称歌剧界的巨无霸,被很多剧评家称为歌剧界的一次革命。

  事实上,这部歌剧在北京上演时,很多人是抱着怀疑的态度的,认为这部过于“高雅”的鸿篇巨著很难引起观众共鸣。结果《指环》从第二场开始就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火暴场面,之后几天场场爆满。这次成功,让人们敬佩音乐节主办方的勇气。

  10.音乐节没有顶点中文版《鼻子》上演

  无论是马勒的《第八交响曲》,还是《尼伯龙根的指环》,都曾经被人认为是无法超越的成功。但2006年,歌剧《鼻子》的上演则告诉全世界,我们可以让经典更丰富。俄罗斯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歌剧《鼻子》在中国上演中文版。中国艺术家自己导演、指挥,自己打造灯光、舞美、服装、道具的世界级音乐剧,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北京国际音乐节使这部名剧增添了一个中文版。 文/本报记者 丁博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