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Radiohead:永远站在风口浪尖上的弄潮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6日19:33  新浪娱乐
Radiohead:永远站在风口浪尖上的弄潮儿

In Rainbows

  2007年,大概不会有哪张专辑的风头能盖过《In Rainbows》,Radiohead(听歌)的第七张正式专辑。

  《In Rainbows》就是一起彻头彻尾的风云事件。在它从无到有的每个阶段,无处不贯穿着“与众不同、打破常规”的指导思想。首先,它有着非常独特的发行方式。10月10号,《In Rainbows》通过网络首发,乐迷在第一时间拥有了自主定价的权利——你可以非常想当然的把这张专辑当成一个宝贝或者是一颗臭鸡蛋,然后花相应的钱获得相应音质的mp3。从此以后,人们就会把这种非常规的发行方式和Radiohead的第七张专辑当成一回事牢牢记住了。Radiohead的“反主流反市场”情结由来已久,他们多年来不和主流公司合作,不爱打厂牌Logo,也不跟iTunes的时髦,而这张新专辑的发行可谓让他们达到了“独立的最顶峰”。但并不是全天下所有乐队都有资本有勇气这么干:敢这么干的都没他们红,比他们红的都没他们猛——而且本来就没几个。

  其次,抛去充满噱头的发行方式不看,《In Rainbows》的音乐本身是一场毋庸置疑的胜利。在2003年的《Hail to the Thief》后,对于新专辑,全世界有多少期待着Radiohead回归的人,就有多少等着目送他们一去不复返的人。《In Rainbows》无疑是今天的Radiohead可以做出的最好的一个肯定性的回复——好的甚至让人吃惊。

  从1995年的《The Bends》到2000年的《Kid A》,Radiohead完成了从一支艺术家派头十足的英伦摇滚乐队到一支艺术家派头同样十足的实验摇滚乐队的华丽变身。具体来说,Radiohead从让人摸的着头脑到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一转变是以1997年的《OK Computer》为分水岭的。时间回溯到1993年,当年的Radiohead用一首“Creep”清楚有力的说明了他们的全部美学核心——即便现在听来,都依旧正确。尽管在那首歌里,Thom Yorke一直在病歪歪的重复着“What the hell am I doing here?”,但事实却是,当时的Radiohead很清楚他们在做什么,并对正在做的一切充满了自信。在之后的专辑《The Bends》中,乐队用“Fake Plastic Trees”这样的歌说明了同样的问题——《The Bends》是Radiohead史上最一目了然的表现了乐队的全部自信以及全部音乐追求的专辑。

  然而到了两年之后的《OK Computer》,就出现了一些变线的先兆。Thom Yorke开始含混不清的不会正常发音,吉他音墙虽然还在,但Jonny Greenwood不再是那个绝对主角的吉他英雄了。可《OK Computer》仍然算得上是Radiohead最棒的专辑之一,不止是因为它让Radiohead那种假想世界鼓吹者的形象更为生动形象了,更多的是因为,这依旧是一张属于真正意义上,或惯常意义上的Radiohead的专辑——这里面的歌,依旧可以称其为歌。按照这个逻辑往下推,从《OK Computer》到《Kid A》发生的最大变化,并不在于Radiohead开始在音乐风格上进行了更多电子或者自由爵士方向的探索,而是在于:他们不再正经写歌了,属于Radiohead的歌。此时的Radiohead变成了一支缺少锋芒的、假装内省实则迷茫的乐队。没人知道他们要去哪儿、干什么,包括他们自己。

  2003年,Radiohead在《Hail to the Thief》中进行了一次矫枉过正的尝试。当经历了这一系列变迁后,《In Rainbows》不负众望为人们制造的所有欣喜若狂便显得相当合情合理了:它既不像《Kid A》那样怪里怪气,也不像《Hail to the Thief》那样企图用平庸的手法假装之前一切好象什么都没发生过,最让人欣慰的是,它也不像Thom Yorke去年发行的首张个人专辑《The Eraser》那样大走特走电子路线——这是我本人一度最为担心的,Radiohead到底会不会变成Thom Yorke一个人的Radiohead。在否定了所有糟糕和失望的可能性之后,我们欣喜的发现,《In Rainbows》中的Radiohead选择了用最初的简单取代了中途的复杂,直来直往取代了曲径通幽。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In Rainbows》是一张非常Radiohead的专辑,是乐队在一段不短的时间内做出的最棒的一张专辑。

  然而,《In Rainbows》到底能不能算得上是Radiohead的一次回归,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说清楚的。这就牵扯到这张专辑的另一大特殊之处:创作方式。与其说《In Rainbows》是一张新专辑,还不如说它是一张乐队/乐队的部分成员多年来在大小演出中积累的成果展示——专辑中的十首歌几乎都是在此之前的演出中暴光过的。可以说,Radiohead的第7张专辑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演出来的。这二者的差别你只要对比着反复听几遍就不难发现——最简单的方法,把《In Rainbows》和Radiohead早期的随便哪张专辑放在一起听,你兴许就能听出点Jam的痕迹。这么说可能有点吹毛求疵,但有几首歌的和弦进程确实还是略欠火候的,或者说,离成为一首完整的“歌”还差那么点意思。

  但这些细枝末节的蛛丝马迹其实并不能说明什么。很多乐队都曾证明过Jam是可以创造出非常棒的摇滚乐的。而且Radiohead已经把这些Jam的副产品经过加工,彻底放到了自己最擅长的频道内。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创作方式的改变,我们才有幸再次听到了Radiohead式的的摇滚:Thom Yorke那让人头晕目眩的呻吟,紧凑明朗的电吉他,情绪化的箱琴抒情段落,“摇滚乐”的鼓点,比例适当的电子音效——制作人Nigel Godrich的招牌标志,以及无处不在的Radiohead式阴霾——当这一切混在一起时,他们就做出了这个星球上任何摇滚乐队都做不出来的音乐。从《OK Computer》以来,《In Rainbows》中的Radiohead第一次把自己从那个求变求新的怪圈里彻底释放出来了。对于这个多年后难得的重聚,乐队的每个成员似乎都在毫不掩饰的与我们分享着他们的乐在其中。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最为熟悉的那个Radiohead确实又回来了。

  01.“15 Step”

  这大概是整张专辑中最有《Kid A》感觉的一首歌。它的前40秒钟几乎就是《The Eraser》开场曲的翻版:吐泡一样的drum-loop加Thom Yorke颤颤微微的吟唱。40秒一过,当Jonny Greenwood不失风趣的吉他响起来,我们才很确信的听出来:这是5个人的Radiohead。这首歌特别的5拍节奏让它听起来不是一般的性感。但千万别把它当成一首只为了突显他们现在能把电音节拍玩的多出味的开场曲——当行进到后半段时,一场真鼓与drum-loop的精彩对阵展开。事实证明,和鼓机比起来,Radiohead更需要一个像Phil Selway这样可以打得和鼓机一样快一样准的鼓手。这首歌最终以真鼓的胜出告终。

  02.“Bodysnatchers”

  一直关注Radiohead的人们应该对“Bodysnatchers”这个名字早就不陌生了。它多次出现在乐队的官网上。Jonny Greenwood曾于2006年初在官网上汇报了这首歌的进度:“我们已经完成了‘Bodysnatchers’,到目前感觉还不错,至少又让我的吉他派上用场了。”没错,“Bodysnatchers”给人的第一感觉是:Radiohead又摇滚起来了!它属于这张专辑中最抢耳的几首作品之一。延续了开场曲最后的紧凑节奏,“Bodysnatchers”从第一个拨弦开始就刮起了一阵旋风,粗砺的riff瞬间被卷起,不由分说的朝你迎面打来,Yorke丧心病狂的失控起来。这首歌虽然是很常规的主歌/副歌/主歌结构,但在2分钟过后却出人意料的出现了一个相当令人惊艳的箱琴打底的solo桥段,嘈杂和浮躁的气场嗖的一下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相当理性的感性质感。这首歌的档次因为这个桥段的插入一下又提高了不少。

  03.“Nude”

  这首气若游丝的歌就像是一场优雅而忧伤的自嘲。从如同弱水般荡漾开来的弦乐前奏开始,它就展现出一种令人不忍心抗拒的、Radiohead招牌式的优美和哀伤。人声和器乐都是羽毛状的,Yorke的哼唱和弦乐纠结在一起,这一切轻得仿佛它只存在于你我的梦里。

  04.“Weird Fishes/Arpeggi”

  用简单战胜复杂,这首歌就是个不错的例子。一起笔只用稳健利落的鼓点以及层叠的分解和弦便成功营造了一片深海的氛围,Thom Yorke的声音听上去光滑而温暖,在这片漆黑的水域中追随着一个忽明忽暗的光源游弋。这首歌的最大亮点在于4分钟过后Greenwood奏响了一件非常特殊的乐器:电音琴(Ondes-Martenot)。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电子乐器之一(出现于1928年),原理是电波发音。世界上精通此乐器的人不超过100个,Greenwood就是其中之一。这种电音键盘发出的悲凉音调介于电钢琴的嗡响和管风琴的高音共鸣之间,它和Yorke那颤栗的嗓音以及同样令人颤栗的歌词简直就是绝配。

  05.“All I Need”

  前面曾提到这张专辑中Jam的痕迹。“All I Need”就是个不错的例子。尽管我们现在在这首歌里能听到铁琴、钢琴、drum-loop、还有Brian Eno(听歌)式的合成器和白色噪音等元素严丝合缝的围绕在旋律与根基节奏周围,但仔细听的话你就能听出它们其实都是后来被一一加上去的,而这首歌本身的那副单薄骨架依然单薄,那些“排场”无非是披挂上去的一件件衣服——当然,最终的效果还算合身。

  06.“Faust ARP”

  像“Nude”一样,“Faust ARP”再次出现了弦乐。但它给我的感觉是:Radiohead在过量的弦乐中有些找不着北了。

  07.“Reckoner”

  六年前,刚刚出炉的“Reckoner”还十分摇滚,本来是可以成为第二首“Electioneering”(《OK Computer》)的——这两首歌的手铃都让人印象深刻。而现在我们听到的专辑版“Reckoner”却变成了一首非常柔弱的、小心翼翼的歌——手铃在这首歌里竟然成了最响亮的乐器。这不免让听过之前那版相当摇滚的人有些遗憾吧,因为毕竟这首歌有着一个条件那么好的摇滚底子。这对乐迷来说,就变成了一首Radiohead“应该做成什么样而没做成什么样的歌”。而这张新专辑之所以成功也就在此了:现在的Radiohead已经完全可以对人们印象中他们不是那么擅长的频道驾轻就熟了。反复听几遍,你就可以发现如今这版“Reckoner”的动人之处:Thom Yorke的假声在此可谓发挥到了极至,让人感觉那声音仿佛就要和远景的弦乐融为一体了,美的让人就快窒息。

  08.“House of Cards”

  和Radiohead以往的作品感觉明显不同,“House of Cards”是一首很直接的“情歌”,甜美、充满了柔情蜜意。这样的非典型性Radiohead气质也许会让乐迷们一时无法接受,但传说中这首歌的现场魅力却是相当强大的。大概这也是一首可以依具体情况有惊人变身的歌。

  09.“Jigsaw Falling Into Place”

  和“Bodysnatchers”一样,“Jigsaw Falling Into Place”也属于最经典的Radiohead模式:紧凑的节奏夹杂着不安的气氛一圈圈的飞速旋转,转到Thom Yorke发疯为止。这两首歌出现在这张专辑里,为的就是向人们证明一个问题:Radiohead还是能够摇滚起来的,只要他们想的话。相比“Bodysnatchers”,我个人更偏爱这一首,因为在此挑大梁的是箱琴,而不是只给它一个铺桥段的工作,或是干脆让它在铮鸣的电吉他洪流中彻底没影。而Yorke那含混不清叽里咕噜的唱词,以及背景中的哼鸣,无不像电流般穿过我的每根神经。这势必将成为Radiohead一首全新的High曲。

  10.“Videotape”

  对于那些期待着Radiohead在久违的新专辑中能安排一个非常震撼ending的乐迷来说,“Videotape”一定会把他们彻底听颓的。这首歌大部分时间只能听到几小节完结部的钢琴旋律在无限循环着,伴随它的是Thom Yorke在一旁的兀自念白。后来贝斯进来了,但它进来只是为了躲起来;后来Selway的鼓点进来了,拖沓的,像凌晨街上酒鬼的脚步;再后来,真鼓淡出,drum-loop又进来了(这是否在与开场曲的鼓机换真鼓相互呼应呢?)。钢琴的完结部最终还是完结了,但那令人压抑的气息却久久挥之不去。

  这是一个大师的收尾。这是一个绝对Radiohead式的首尾。

  “I'd be crazy not to follow/follow where you lead.”Thom Yorke在“Weird Fishes/Arpeggi”里这样唱到。可就像“Creep”里的那句“What the hell am I doing here?”一样,事实又是与他所唱的完全相反。Radiohead从来就不用跟随谁的方向,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方向。 尖儿/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