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金兆钧:小柯音乐剧 唱好听的歌演眼前的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9日11:36 新浪娱乐
金兆钧/文 音乐人小柯(听歌,blog)最近推出了自己的“想把我唱给你听”系列音乐剧的第一部《凭什么我爱你》。 小柯自己定位大众对音乐剧的需求是“听好听的歌,看眼前的事”,看过这部音乐剧后,我的反应就成了上面的题目——确实,小柯和他的团队在唱好听的歌,演眼前的事。 故事开始不久,我立刻有了个类比。这部音乐剧很类似前些年的《再别康桥》。同样的小剧场、同样的低成本制作、同样的现场乐队、同样精炼的演出队伍,当然,还有同样抓人的剧情和同样入耳动人的音乐。 故事是小柯自己编的,以当下的娱乐界为背景:精明的制作人把一个能歌而无星相的音乐人和一个有星相而无唱功的艺人捏合到一起,创造了一个演艺明星。一个不知身份的纯洁女孩迷恋上了这个演艺明星。在事实穿帮后四个主要人物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戏剧性冲突,最后,在带有某种悲剧色彩的氛围中结束了全剧。 相比近年来陆续出台的音乐剧,《凭什么我爱你》最大的区别恐怕是低成本的小制作,与动辄上千万的制作相比,《凭》剧可以说是最寒酸的了,从物质条件上说几乎精简到了极端的地步,演员也名不见经传,没有哪怕一个有点名气的人物。这与当年《再别康桥》上演的情形非常类似。 但,我这里并非强调制作规模、投资规模的大小对一个剧的影响。我想强调的是即便是一部小制作的音乐剧,它的成功与否仍然是在作品的本身。 《凭》剧当然仍然带上了70年代人的共性,在剧情的演进中,小柯在叙述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套路中依然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对当下社会背景的描摹和反讽式的批判,也带着对生命、情感意义的终极追问。但是,好在小柯没有过多地强调这些抽象的哲理性内容,只是通过舞队的表演和合唱部分予以了必要而不艰涩的交代。全剧的重点仍然是青年人面对爱情、事业、名声、钱财这些基本矛盾的外在与内心的冲突和抉择。这些基本的冲突和抉择在两个小时内的直白展现中足以吸引观众的兴趣和关切、接受和共鸣,其实就是音乐剧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增之太肥,减之太瘦。这个分寸应该说《凭》剧把握的很不错。 当然,在一个相对简洁而足以抓人的剧情基础上,音乐剧最重要的就是音乐。在这个方面我以为小柯也有较好的控制,主要的唱段都写得很美,也通过适当的重复强化了听众的听觉印象。同时,为了适应音乐剧的要求,小柯使用了现场乐队,编制精炼的小乐队的编曲颇具用心,小提琴和大提琴的使用产生了很出色的效果,既使整体感觉与一般流行歌曲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又对剧情的演进产生了推动作用。 特别要提到的是,我听的这场中,两个男女主角的演唱有着上好的表现。男歌手孙晓亮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他不但有很好的音色和控制能力,还有非常投入的情感表现。女一号解昕怡的唱功和表演也相当到位。 《凭》剧也还有一些问题可以提出。戏剧冲突倒是一开始就显露出来,但假如先让女主角爱上明星艺人然后再揭穿合二为一的底细可能冲突会更激烈,现在看来观众提前就知道结果冲淡了心理预期。所以前三分之一场仍然感觉有点拖。最后尖锐的矛盾戛然而止,编剧似乎是要大家留下最后的悬念,但此处的悬念意境没有必要,应当可以诗意地设计成女主角的飘然而去会更明确也会满足观众的心理期待。换场期间乐队应当连续演奏,用以更明确地预示或推动剧情,现在在后半部分剧情发展激烈的时候截断式的换场无疑会打乱观众的心理进程。此外,制作人的角色定位有点模糊,或正或邪不妨更极端些,剧中戏份颇重的酒保也可以性格更鲜明一些。 瑕不掩瑜,就我近年来所看到的原创音乐剧而言。《凭》剧无疑是很有特色也很出色的一部,它的制作模式应该说也提供了一个适应中国市场需求、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思路。就我个人而言,与其大制作达不到好结果,小型和中型的制作反而能够获得更好和更快的发展空间。 戏是需要磨的,我希望《凭》剧能够在一轮又一轮的上演中不断修改和磨练,使之成为一个成熟的、经得起观众推敲、经得起业内挑剔的戏。毕竟,在音乐剧创作目前颇有燎原之势的今天,音乐剧的命运是掌握在听众手中,掌握在市场那看不见的手之中。谁尊重了观众和市场,谁就能在这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年代留下自己的足迹。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