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燕赵都市报:从余秋雨出错说开去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1日02:50 燕赵都市报
在争议声中,柯以敏(听歌 blog)凭借毒舌着实红了一把,而那个喜欢拿头上的大红花当另类的杨二车娜拇,似乎曾经在评委席上也折腾得不错,如果不是那次选秀现场的情绪失控,不知道她们还可以打着所谓“另类”的旗号,还要一路招摇多远。 余秋雨(blog)同他们当然不可同语,他是学者,在福布斯财富榜上占据着叫人艳羡的排位,即使在公众印象中也还是不错的。对许多人来讲,印象中的余秋雨先生在文学上虽不至无所不知,但也至少当是学富五斗,起码关于孔子到底属春秋还是战国时代的基础性常识应该相当熟稔的。 人非圣贤,不是说余秋雨不能出一点差错,中华文化泱泱数千年,浩浩荡荡,没有人能做到无所不知。但余秋雨出的错,偏偏是很多人知晓的大众化常识。公众尽知的常识,评委却出了错,这就有了问题。过去我们总是讲,自己一桶水,才能给人一瓢水,或许评委亦是如此,否则,又拿什么准绳去衡量选手肚中墨水的存量。 似乎公众没必要揪着这些小辫子不放,不过,作为一名评委,如果其评论水平不具一定权威性和准确性,这样的评委除了有意露丑示丑,以丑博取收视率之外,又有多少值得可圈点之处,又有多少值得可学习借鉴之处?在一个开放与覆盖面甚广的媒体面前,公众不可能都具有辨识对错的慧眼,不可能指望观众对知名学者的简单言论进行第二次甄别。 这样的揣度或许有些过激,但事实也是,余秋雨出错后,据称青歌赛的收视率也迅速爬上去了。审丑是这个时代的新鲜特色,可能很无聊很不高尚,但我们不足以抗拒这种不高尚心理的蔓延。对于那些怀着这种心理的观众来讲,略感遗憾的是,因为技术问题,余秋雨的更多点评并没有如期出现在公众视觉的前面。 在武侠小说界有大将之称的查良镛先生虽然作品甚众,影响过一代甚至几代人,但其口才并不出众。有趣的是,他曾出席大学生辩论赛评委。作为评委的查先生在评论选手的表现时,没能像作品那样滔滔不绝,但他显然很有准备,把要讲的东西尽可能记在纸上。另一方面,他的发言不讲自己知识之外的,所以没有人觉得有什么异样和不妥。 如果我们再把视线投向生活也不难发现,在商业的推动下,如今的文化学者炙手可热,从出书写电视剧,到百家讲坛以及各地层出不穷的类讲坛,这还不谈那些动辄千金万金的国学班。我倒是同情学者的,在金钱的牵引下,繁忙地走场他们没办法不筋疲力尽,有时甚至还会出现体力透支,比如有位知名人物因签售太过疲劳结果累趴下了。所以来说,指望学者们时时刻刻保持一个上佳的状态,这很难,即使是圣人,精力也是有限的,除非他们能够远离物欲的喧嚣。 □禾刀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