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秦:青歌赛——想说爱你很容易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1日16:35  新浪娱乐

  中央电视台的青年歌手大奖赛又开战了。这段时间关于这个历史悠久的大赛已经被很多人说了很多观点。对于这些观点,有些我同意,有些我保留。无论是同意也好,保留也好,我想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而意见本身正确与否,也并不影响发表者行使他的权利。

  关于青歌赛,我有三个观点想说。这三个观点可能有人已经说过了,但我不是抄袭,我说的是自己的想法——我也在行使的是自己言论自由的权利。

  第一个观点:合唱比赛很好

  这届青歌赛将合唱列入了比赛中,对于此有人褒奖有人贬。我的观点是:好!很好!

  合唱曾经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文化休闲方式之一。不知道现在的工厂、学校还有没有红五月歌咏比赛?这个名字可以说是贯穿了我全部的青春岁月,或者说是贯穿了我们这代人全部的青春岁月。合唱不仅是在唱歌,也是一种交流、合作,更是体现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方式,是一种很有魅力的艺术。

  或许是我和社会有些脱节了。近年来,似乎少听到了群众合唱大赛之类的消息。这种曾经伴随几代人的艺术形式似乎有些夕阳西下的感觉。

  借助青歌赛这个平台,让大家再次领略到合唱的魅力,再次勾起人们对合唱的兴趣,这应该算是一件好事。

  当然,这次的合唱比赛并不一定能让渐冷的合唱回暖,但至少是一个希望。对于央视这样一个全国性的大媒体来说,走出这一步可以表现一种社会责任感;虽然这一步可以走得更好。怎样更好?!我有一个建议:希望比赛不仅仅重视合唱的形式;音准、音高;表现力这些艺术指标,其实更应该突出一下群众性。比如:推出一些新的合唱曲目。

  在我看来,合唱渐渐冷却最大的原因就是缺少适合大众合唱的好作品。像《蓝色多瑙河》这样的歌曲难度偏高,不适合基层群众演唱,而《爱我中华》这类歌曲唱了几十年,从爱国情操上讲——好!但从创新意义上讲就比较缺乏新意。这次青歌赛上,大家演唱的还是那些经典的外国合唱曲目,没有推出真正拥有群众基础新作品,这的确是一个缺憾。或许,应该对新作品有些鼓励的措施。

  第二个观点:通俗改流行很重要

  这届的青歌赛终于把通俗唱法改作流行唱法了。有人认为这种改动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我看这种改动很重要也很必要。在全球,除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少数几个国家之外,没有人会用通俗这个词来形容音乐,通常称呼是POP(流行)。

  什么是通俗?简单易懂、容易被大众接受。最早的流行音乐的确如此,或者说现在大多数流行音乐也是如此。不过流行音乐不仅是知识流行于其表。其实大家都知道,很多优秀的流行音乐都有深刻的内涵和思想,这些才真正是流行音乐的精髓,才是真正能传承的音乐。

  作为中国最高规格的演唱比赛,青歌赛将通俗唱法改称为流行唱法,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正视流行音乐的态度。所以希望从现在开始,大家也能正视流行音乐,不要停留在肤浅的表面。

  第三个观点:文化素质题很烂

  文化素质考核在最近几届青歌赛上都会引起关注。对于这个环节我只想说:我不认识梵高的画,但是这并不代表我无知!

  术业有专攻,我想没人是全才。在知识结构上有一些漏洞是正常的。好比那些生活在山里的选手,不知道梵高、贝多芬、徐志摩。但是如果你问他什么样的蘑菇没有毒,他绝对比余秋雨内行。看了好久青歌赛的试题,发现真的很不靠谱。有些题太简单,有些题太偏。但后来发现,不是题的难度不同,而是我自己知识结构问题。熟悉的东西就会觉得简单,不熟悉的就会觉得难。这听起来像废话,但确实是真理。

  最近,在竞报上看到了余秋雨在点评时出错:让孔子晚出生了两百多年的消息。觉得也很正常,多半是口误,就算不是口误,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有一些很普通的知识点忘记了是每个人自然或不自然都经常会出现的,就好比问问大家我们的开国十大元帅都是谁?有多少人能够全答出来?学者尚且如此,何况选手。而且艺术专业的考生在文化方面有欠缺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所以,这个环节看似在考文化素质。其实是在看运气,看谁的运气好。如果抽到的题恰好是自己知道的,那就应验了中国的那句老话——瞎猫碰上了死耗子。虽然从观赏的角度,这个环节很重要,但是不妨把已经不高的分值再降低些,让已经不是很难的题再简单一点。这个环节之所以设立我想最重要的功能应该还是为观众普及知识和提供娱乐。

  总体论这届青歌赛在经历了13届后应该算是个里程碑,我们的评论人也应该看到青歌赛的进步,鼓励永远比批评来的实在,所以我们应该多些包容,多些博大的胸怀,来跟我说:“青歌赛——想说爱你很容易!”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