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郝云《北京》:再文化一点点就是完美城市名片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1日16:01 新浪娱乐
正如陆川(blog)为自己电影取名《南京!南京》的用意一样,又有一首名为《北京 北京》的歌曲在08年走入了我们的视野,强调着这个城市的与众不同。与汪峰(听歌 blog)的同名歌曲不同的是,郝云(听歌)的这首《北京 北京》加入了更为地道的乐器三弦,不变的是他俩对于北京这座城市那份深刻的爱。 这首主打歌的打榜碟包装很有特色,做成四合院大门的形状,打开门便走入郝云充满京味儿的音乐空间。这的确是一张很带地域风味的作品,专辑中《北京 北京》《这个城市》《太平盛世之小西天》《海风》《生日不快乐》等至少五首歌均把视角对准了北京这座城市,而且其他的一些歌曲也或多或少带有这座城市当中的某种文化性格。老北京人嘴特贫特能侃,《发现目标——行动》《我要去泰国》这两首小品,很像是从某次海侃中截取的片段;《串儿》也许与胡同和三轮车有关,而《祭》的灵感可能源自某一座庙宇。 虽然这是一张风格杂糅的专辑,里面有摇滚、器乐、念白和电子节拍,甚至还有宜人的巴萨诺瓦“海风”,但其内核终究还是民谣,建立在城市生活基础上的所谓“城市民谣”,在这方面,之前的杨嘉淞、虞洋( 听歌 blog)等人做得不错,但张楚(听歌)依然是这个领域的标杆。从这张专辑来看,郝云所擅长的是歌唱身旁的家长里短,对自己,对家人,对姑娘,对这个城市的感情,把这一切唱成歌儿,平易近人,信手拈来。 除了《北京 北京》提纲挈领之外,其余几首歌均试图由点及面来反映这座城市的状态, 不过有些地方郝云处理得过于直白,提炼出内涵的东西稍显不够。对于镌刻北京文化于歌中的经典,大家所能想到的首先便是何勇(听歌)的《钟鼓楼》,论用词之质朴直白,何勇郝云不相上下,但是听完何勇的歌再逛逛什刹海景区,会体味出歌中的那种美感与诗意,“银锭桥再也望不清那西山”一句歌词能够引出燕京八景中“银锭观山”这么个典故,而对比郝云《这个城市》里的“仰着头我像只青蛙,看不见西山的晚霞”这句歌词,“晚霞”这个意象就值得商榷,为什么是“晚霞”呢?如果需要用一个“看不见西山的XX”来反映时过境迁的话,那可以选择同样是出自燕京八景的“西山晴雪(blog)”来与何勇对应,这样既丰满了作品的文化底蕴,也增添了几分致敬的意味。同样的,在《太平盛世之小西天》中“我家住在小西天,就在新街口的北边,再往北边还有京师大厦,旁边就是北师大......”这样口语化的富有亲切感的歌词专辑中比比皆是,但是如果郝云能够更进一步,将那座牌楼,中国电影资料馆等这些小西天附近的文化地标更多地结合自己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融于歌中,那么这将会是一件了不起的、令后人仰止的杰作。 在2008这么一个特殊的年份,因北京这座城市而衍生出来的歌曲实在不少,郝云的这张《北京》可能是这其中最地道的,最值得拿出来同五湖四海的朋友分享的作品,毕竟这是一张整体概念明确的专辑,当中的北京元素,比如三弦、京剧的应用,鸽哨,韵脚,街头声效的运用,穿插在歌曲中均是恰如其分绝不不做作,这种浓郁的京味儿令人印象深刻。同时郝云本人作为资深的摇滚乐手,在他的处女专辑中展现出来的是中国原创乐坛某一阶段各流派的集大成,我们可以在这张专辑中听到子曰、窦唯(听歌)、张楚、何勇他们的风格杂糅,甚至在《太平盛世之小西天》的尾声,还能够听出某段近似于崔健(听歌)的旋律。 之前说到这张专辑从文化的角度上看还不够隽永,还有待升华,其实是对这张专辑有着一种更高的期待,毕竟在口水歌当道的今天,像郝云《北京》这样言之有物的作品还真难得,尤其是他坚定地站在这么一个立足市井关注民生的角度做出了一整张概念清晰的专辑,这一点是很值得称道的,北京台的王牌栏目《七日》,把郝云的《北京 北京》定为了节目的主题歌,可以说随着这张专辑宣传展开,以及人们视线更多地聚焦到北京上来,郝云身上的北京烙印将更为深刻,正因为如此,我觉得郝云不应仅仅在08年这么“北京”一回,而应该坚持这么一条道路走下去,让自己的音乐为北京代言,成为一张有代表性的城市名片。 2008,听郝云《北京》,祝:好运!北京。(文/小四儿)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