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青歌”精神与文艺批评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8日09:32  解放日报

  作者:沈扬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13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从初春开始,历时多日,声势浩大。赛事歌咏门类之齐,参与选手之多,演唱水平之高,评委阵容之强,赛期之长,受众之广,令人印象深刻。在当下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青歌”已成为一道独特风景。

  “青歌”之独特,就在于它或多或少反映了当今社会的文化倾向和追求。比如,在本届青歌赛的美声唱法选曲上,仍然出现了偏重西洋名曲的情形。有时十几个人次第上场,一个接一个地唱洋歌,偶尔出现一首中国歌曲,便让人有“久违”的感觉。应当说,选手的演唱显示了很好的水平,有的还相当出彩,然而场内外的许多人总是为少有中国艺术歌曲而感到遗憾。大赛监审组和第二现场的观众信息通报,一再出现“希望多唱一些中国歌”的呼声;评委和嘉宾中的重量级人物,也利用现场发言的机会,为多创作、多演唱中国歌曲鼓劲。

  对于民族唱法和流行歌曲演唱中过于追求高音、难度等技巧的倾向,场内外也有各种议论和观点交锋。通过赛场内外的互动,也形成了较为趋同的认识,即唱歌需要技巧,但唱歌更是情感的自然表达,对技巧的追求过了头,就可能走向反面。

  在青歌赛场上,围绕歌咏方向、题材选择、表现方法、普及与提高、模仿与创新、艺品与人品等话题的讨论,实际上触及了新的历史时期歌咏活动如何继承和创新的问题。应当说,在全球化时代,艺术受到国际潮流影响是很自然的。但是,歌手在中国的土地上唱歌,受众中的绝大多数又都是自己的同胞,其创作和演唱显然不能忘了最大多数人的“喜闻乐见”,歌咏活动也不能一味地追求“曲高”。青歌赛上专家的发言不止一次地出现了“接地气”的字眼,其实就是在反复强调艺术创作和传播应始终牢记,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中国人唱歌这个“根本”。

  贯穿于青歌赛始终的热烈讨论,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专业和民间结合、平等探讨切磋的一个典范,可称之为“青歌”精神。当前,国内文艺界的批评风气不是很纯正,正常的交流探讨中常常出现不和谐之音。年轻的歌手、作家、影视演员刚刚崭露头角,便会陷入无原则无节制追捧的“汪洋(blog)大海”中;而“红包评论”等赤裸裸的“金钱买名”风气,也不断蔓延;另有一些以“前卫”自居的“酷评家”,更是以不负责任的攻击谩骂为己任,无视公正、公平、良知和责任。在此背景下,参与性广泛、透明度高、批评严肃认真、导向健康理性的“青歌”精神,无疑会获得全社会的关注。这一反映民主、科学、时代价值的追求,其意义已超越了歌咏比赛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针对性,值得重视和彰扬。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青歌赛,不仅是一个全国范围的演唱竞技台,也是歌咏艺术的一个超大规模的参与式的探讨,是艺术民主的一个实验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