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1980年代的香港乐坛“情意结”
邱大立
2008年2月8日,当李克勤(听歌)在红馆展开了10场“你的克勤演奏厅”演唱会时,在九龙湾展贸的Star Hall,香港乐坛的另一个重要舞台上,陈慧娴(听歌)正以一首李克勤20年前的名曲《月半小夜曲》唱出一个新的高潮。她还没有唱到第20个字时,观众的掌声就响起来了,当她唱至“但我的心每分每刻,仍然被她占有”时,沉着的音量和流露的真情突然让台下的观众产生一个错觉:为什么陈慧娴可以在别人的歌里唱出自己的心事?
2008年,唱将复出歌坛
在这场演唱会上,陈慧娴翻唱了张国荣( 听歌)的《左右手》,但她没有参加4月1日在红馆举行的那场明星云集的纪念张国荣的演唱会。她很早就学会一名歌手该怎么面对热闹和萧条的不同时代。
2008年对于陈慧娴来说,不是她事业的巅峰期,2008年也并非热闹的一年,尽管很多1980年代的巨星和唱将重新站上舞台,但无论是台上的红人,还是台下的凡人,都知道用假装热闹去掩饰萧条惆怅的重要性。陈慧娴在这两场演唱会显示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买陈慧娴式抒情曲风的账。他们同样不接受去年11月在Star Hall和今年4月在红馆相继开唱的另外两位1980年代的当红歌星——刘美君(听歌)和关淑怡(听歌)。而陈慧娴、林忆莲(听歌)、刘美君和关淑怡这四位歌手,也是除梅艳芳(听歌)之外,上世纪80年代香港女歌手的四大经典符号。
1980年代,陪同梅艳芳、林忆莲一起的日子
在竞争最激烈的1980年代的香港乐坛,从一开始就已残酷到每隔两年,就代表着上一代与下一代的轮替迅速地完成。1982年8月,19岁的梅艳芳在华星发表以她为主的合辑《心债》(专辑内还有另外三位歌手),以成熟的曲风和超群的霸气一举奠定香港乐坛1980年代女皇的地位。1984年1月,陈慧娴在宝丽金发表以她为主的合辑《少女杂志》(专辑内还有另外两位陪衬型女歌手),香港市民又知道了一个新的名字。但时至1985年9月,陈慧娴才在她的第二张个人专辑《陈慧娴》中唱出了第一首代表作《花店》,但在此两个月前,梅艳芳已经以她的“1985三部曲”《坏女孩》、《梅艳芳》和《蔓珠莎华》刻记下香港流行乐史册里最绚丽的篇章。而五个月前,又有两位超新星以各自的首张专辑杀入了1985的年度擂台赛中,张学友(听歌)的《Smile》(销量20万张)和林忆莲的《爱情I’Don’t Know》。这一年,开始发表专辑的香港女新人还有林姗姗、邝美云(听歌)。在陈慧娴没有达到顶峰的几年磨合期里,大众市场对她的新鲜度也渐渐失去了兴趣。她只有靠着稳定的唱功和清纯的声线,慢慢积攒着属于她的一拨虔诚的乐迷。1986年,刘美君迎头赶上;1987年,李克勤、黄凯芹(听歌)、杜德伟(听歌)、张立基(听歌)几位崭露头角的男歌手成为了当年市场最热门的新看点;1988年,是蔡立儿(听歌);1989年,关淑怡和王靖雯(听歌)搭上1980年代的末班车。到了该跟1980年代说再见的时候,陈慧娴已无心恋战,她陪同着一大批1980年代的巨星,一起伸出了告别的手。1989年7月,陈慧娴发表了她歌唱生涯里最著名的一张专辑《永远是你的朋友》。当陈百强(听歌)举行完六场“陈百强十周年演唱会”后,1989年11月,陈慧娴也以相同的场数,举行了“几时再见”告别乐坛演唱会。这时候,人们发现陈慧娴在这四年里留下来的好歌其实已经非常多了。
1980年代,香港唱片公司在挖掘歌手的本钱方面已经非常熟练:只要强势突出他(她)的某一特性,这个特点就有可能转变为卖点。在各自精彩的1980年代,陈慧娴自有其个人魅力,但与其他一线女歌手相比,却毫不占优势:论老辣,她不如徐小凤(听歌);论霸气,她不如梅艳芳;论性感,她不如林忆莲;论风骚,她不如刘美君;论风情,她不如邝美云;论骨感,她竟然还比不过她的后辈关淑怡。陈慧娴一直被乐迷公认为是一个性情中人,她坚守固执,也渴望蜕变。时至1988年,陈慧娴的固定形象依然是邻家女孩型,这让她只能处于二线歌手的位置。这一年,她出版了一张全部翻唱西洋热门歌曲的专辑《娴情》,表里不一的主题和内容,实在是货不对版的尴尬甩卖。在事业的爬坡期,为了照顾市场口味,她唱了《跳舞街》、《不住怨妇街》、《不羁恋人》、《Bad Girl》等无数的热门舞曲力求翻身。从温柔到热辣的路线的确让她迅速上位,但时过境迁后,没有人再有兴趣去重温这类快餐歌曲。在音乐里,陈慧娴愿意改变;但在音乐之外,她无法说服自己去“识时务”,所以她成不了俊杰。接下来的1990年代,一个全新的世界展开了。
1990年代后,明日有明天?
然而,1990年代已不是听歌的年代了,而是“看”的年代。宝丽金的重点扶持目标已经转为了以周慧敏(听歌)为首的偶像派,而其他大大小小的唱片公司,也一夜之间易帜而战。最有代表性的证据就是华纳力捧叶倩文(听歌),冷落林忆莲。1990年代,整个乐坛就是情色坦荡一字排开的玉女龙门阵(听歌):周慧敏、叶玉卿、梁雁翎、王馨平(听歌)、叶倩文、李蕙敏(听歌)、陈慧琳( 听歌)、梁咏琪(听歌 blog)、黎瑞恩(听歌)、李乐诗(听歌)、刘小慧(听歌)……这批玉女大军采取了港台互动的双保险策略,香港照顾不周,就游到彼岸的台湾,主打国语市场。在1990年到1994年的港星疯狂登陆台湾的抢占中,固执的陈慧娴没有去凑热闹。她只是在这股热潮过去后的1996年,才低调地发表了一张国语专辑《心就要飞了》。
众所周知,陈慧娴1990年代末期到本世纪初曾经有过一段情绪低落期,她的一言一行无不透露出沮丧。2003年陈慧娴携专辑《情意结》试图复出,开场曲《明日有明天》中,陈慧娴一抒情怀,“流过多少眼泪,也不必沮丧,至少也比黑雨浩瀚。玫瑰得到眼泪,才特别茁壮,在绝岭中怎可以不盛放。”可惜,这张专辑仅有8000张的销量,加上此后的情感挫折,陈慧娴患上焦虑症,转瞬间,又是四年多过去。
2008年,也许并不开放,仍存惆怅,但只要为了一刻的坦荡,一样可以盛放。
【记者手记】
早报记者 李懿
生不逢时,用在陈慧娴身上再贴切不过。出道时无奈有梅艳芳挡道,大红大紫与她无缘,虽然她唱的《千千阙歌》的影响远胜于梅艳芳的那首同曲异词的《夕阳之歌》。有一种说法,陈慧娴与林忆莲在高中曾是同班同学,真假暂且不论,有趣的是原本今年这两位上个世纪80年代的香港著名女歌星要在同月同地开唱,但命运再次给陈慧娴开了一个玩笑——惨淡的票房,导致她被迫将演唱会时间挪到了9月13日。记得来上海开记者会时,被告知林忆莲演唱会时间不变时她曾不甘心也追问为什么自己要改时间?敷衍的答案,在她涂满厚厚粉底的脸上留下一串问号。她并非不自知的人,她知道自己歌喉不美、人不靓、舞不精。于是,她百般讨好地认真背出这样一段话:“我会翻唱王菲( 听歌)的《红豆》以及孙燕姿( 听歌)的《遇见》,还会跳舞,像以前那样的可爱的舞蹈。”骨瘦如柴地踩着十厘米的高跟鞋,童花头,惨白的娃娃裙低得险些走光,如果你曾经是她的歌迷,你自然会因此黯然——那个寂寞而空旷的屋子里,陈慧娴躲在几只猫咪的身后默默地期待,期待有一天重回舞台,不是八万人的华彩,只需静静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