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际音乐节连场歌剧“炸”出尴尬 观众难耐闷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07日21:35  钱江晚报

  今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由来自柏林的德意志歌剧院首先打响了歌剧周的头炮。继10月2日音乐节的开幕音乐会后,今晚,德意志歌剧院要再次上演瓦格纳的歌剧《唐豪瑟》。在两个星期的时间里,北京观众将能看到9部歌剧,几乎能把从巴洛克到后浪漫,从清唱剧到古典歌剧、再到现代音乐剧欣赏个遍。

  这样轰炸式的歌剧演出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其宗旨非常明确:推广歌剧艺术,在中国培养歌剧观众。为此,音乐节组委会也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比如出售的演出手册里包括中文和原文对译的歌剧全剧本、举办一系列公益音乐讲堂等。可以说,整个音乐节无论是剧目的选择、演出团体的质量还是配套工作都做得十分有档次,几乎可以和国外的歌剧演出媲美了。不过,记者也发现,可能也正是由于如此纯正的档次,使得歌剧在中国老百姓和普通音乐爱好者这—最需要推广的人群那里反而遇到了不少“尴尬”。

  高档歌剧“阳春白雪”

  对普通音乐爱好者却有点冷门

  这次音乐节的歌剧,对歌剧爱好者和音乐界人士来说绝对是福音,很多剧目是国内以前从没上演过的高档及原汁原味的歌剧。不过这些剧目在普通老百姓,乃至一般的音乐爱好者那里就有点“冷门”了。《弥赛亚》至少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哈利路亚”,作为清唱剧的入门教材是不错的;《狄多与埃涅阿斯》可能只有文学系读过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原著的人,才知道普赛尔是谁;瓦格纳和施特劳斯是如雷贯耳的,可惜真正听过他们歌剧作品的人不多,很多观众甚至需要被反复提醒这个施特劳斯跟写《蓝色多瑙河》的那位八竿子打不着;普契尼,终于是我们很熟悉的了,可惜演的又是他的“冷门”三联剧。

  大多数人忍受不了

  4个小时的“闷场”

  《玫瑰骑士》演出前,保利剧院大厅里有外国模特身着18世纪宫廷华服迎接来宾,场面非常漂亮,闪光灯此起彼伏。可惜这部三幕歌剧,加上两次中场休息,整个演出时间长达4小时!而德国歌剧又不像意大利歌剧那样旋律优美、琅琅上口。所以除了德国人和音乐界人士,能欣赏得来的观众没有几个。更何况真正掏钱买票进来“感受一下氛围”的老百姓们通常坐在又高又偏的位置,很多时候他们甚至分不清到底台上的谁在唱歌!旋律不好听,看又看不清,这样“忍受”4小时显然是有点困难了,于是两场票房爆满的演出,很多人都中途撑不住退场了。

  音乐会免费开导赏

  去听的人却寥寥

  音乐节配套教育项目是今年的一大亮点。在音乐会前的艺术讲堂、音乐会导赏和一场公益音乐会,对买了音乐会门票的观众都免费开放;此外还有针对专业学生的“歌剧舞台工作坊”大师课,包括歌剧《唐豪瑟》的开放排练、专业人士讲解舞台灯光设计和歌唱技巧等,应该说内容十分丰富,并且形式也和国际接轨。可惜当记者兴致勃勃地赶去听《玫瑰骑士》的pre-performance talk(音乐会前导赏)时,发现参加的人数寥寥,而且由于时间的关系,讲座的内容也有点鸡肋,对懂音乐的人来说太浅,对门外汉来说又远远不够。

  全剧本的音乐手册

  仅供收藏事前却买不到

  制作带中文和原文对译的歌剧全剧本音乐手册,可以说是一大壮举,其中巨大的工作量和专业含量不言而喻。除了全剧本,还有对演出剧团、主要演员们的详细资料,以及本届国际音乐节的演出清单和其他相关信息。由于手册制作精美,内容丰富,几乎每个入场的观众都会买一本收藏。可是当记者要求购买所有场次的音乐手册时,却被告知只有在演出当日才能购买。如果这样含辛茹苦制作出来的全剧本的作用仅仅是用来事后收藏,而不是提供给观众预先研读剧本以便更好地欣赏歌剧演出的话,岂非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当然,高雅艺术在推广过程中遇到各种“尴尬”是难免的。至少北京国际音乐节在以一种异常专业的姿态努力创造氛围。上海已经通过一系列百老汇音乐剧“轰炸”出了一片现代音乐剧观众群。古典歌剧的娱乐性更小,对观众的门槛更高,也不可能像现代音乐剧一样一演几十场,但不遗余力地用高质量演出“轰炸”观众必然能产生一些效果。今年的歌剧演出还有很多人迟到早退,不过即便是早退的人也至少知道了“玫瑰骑士”是18世纪奥地利的“红娘”,理查·施特劳斯不是写圆舞曲的! (郑琳)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关于 北京国际音乐节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